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河南美食 >> 美食訪談 >> 瀏覽文章

漫話面食

2014/11/27 10:05:12 點擊數: 【字體:

漫話面食

    在中國漫長的飲食歷史中,面食出現的時間相對較晚。小麥的種植始于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西亞地區。對中國而言,麥是舶來品。所以《說文解字》解釋麥字為“來也”,“來”是麥的本名,小麥是外來作物,是通過早期的絲綢之路傳到中國來的。麥字在商代甲骨文中便已出現,說明距今3000多年前的時候,中國人已經開始種植小麥。美籍華裔歷史學家何炳棣認為:“在中國數千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史前黍、稷及稻谷的資料甚多,而史前小麥則至今尚無確實物證,兩相對比,適足反映麥類不像是中國原生植物。”為什么小麥起源于西亞及地中海東岸地區呢?因為那里的氣候是冬春多雨,夏季炎熱干燥,非常適宜麥類作物生長,尤其是充沛的冬春雨水滿足了麥類作物生長的基本需要,而且在干旱的夏季到來之時成熟、收獲,麥的習性恰好適應了這一地區的氣候特點。

    中國食面的習俗是在漢代形成的,這時人們開始把麥磨成面粉,使麥得到普及。由于黃河流域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適宜于種植麥,加之這一時期對麥的加工技術有了迅速提高,所以麥就成為人們喜食的谷物。

    漢代人的面食制法大約是從宮廷中傳開的。古代文獻記載,漢代面點的品種已相當多,這時的面點通稱為餅,所以《釋名》說:“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餅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即湯餅、蒸餅、胡餅!稘h書·百官公卿表》中有“湯官”,湯官是專司皇帝餅食的官,其所供飲食當以餅為主。不過這種餅并非今日北方人食用的燒餅,而是用湯煮的面食,稱之為“湯餅”。它類似于水煮的揪面片,是面條的前身。蒸餅不同于湯餅,它是將水注入面粉之中調勻,然后發酵,最后做成餅狀蒸熟而成。漢代所食的胡餅,其制作方法是由西域傳入中原的,故名胡餅。

    漢朝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月氏人、康居人、安息人等西域胡人不斷內遷,西域的生活習俗諸如食胡餅之俗就傳入中土,并獲得當地人的喜愛,引發了漢人的仿制。《續漢書》說:“漢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胡餅與蒸餅的不同之處在于,它采用的是爐烤而不是籠蒸的方法,這樣吃起來香脆可口,別有一番滋味。

    胡餅一詞,廣泛見于漢魏以來的文獻中,可見當時胡餅已是非常大眾化的食品了。唐代是胡餅最風行的朝代,有關胡餅的記載也很多。日本僧人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就記載了“立春,命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皆然”的飲食圖景。

    胡餅傳到中原以后,后來逐漸演變為大餅、烤餅、燒餅、鍋盔、火燒等種類,成為人們日常的主食;而在西域地區,胡餅也漸漸演變成窩窩馕、圓餅馕、薄脆馕、油馕、肉馕等種類,成為西域少數民族的主食。胡餅由火直接燒烤而成,無論居家或遠行,食用都非常方便,這無疑是西域居民對中原飲食文化的貢獻。

    饆饠,亦寫作“畢羅”,此詞來自波斯,是一種包有餡心的面制點心。唐代時期,長安有一些胡人開的饆饠店,十分流行。晚唐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提到,當時長安城中有許多饆饠店,為人們會客常去之所。據記載,當時饆饠的品種繁多,主要有蟹黃饆饠、櫻桃饆饠、天花饆饠等,甚為著名。

    與此同時,中原地區的面食制作方法也通過絲綢之路不斷傳入西域地區。如餃子的制作源于漢代中原地區,三國魏人張揖的《廣雅》記載:“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這種偃月形的餛飩即是餃子的形狀,后世學者據此認為餛飩即餃子。1959年吐魯番唐墓出土的餃子,質地為小麥面,形如偃月,與史書記載的頗為相同。另外,在墓中同時還出土了小麥面皮包好的餛飩,形似耳朵,這是一種用很薄的面皮包餡制成并煮熟連湯吃的食品。餃子和餛飩在吐魯番唐墓中的出土,說明中原的烹飪文化已經傳入西域地區。

    一般而言,在長時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民族面食習俗,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也有緩慢、漸進的變化。比如一些新的飲食原料、烹飪方式的出現并逐漸被人們所接受,成為一種新的飲食文化。在這里,新的飲食原料和烹飪方式就成為一種新變量,而新變量的出現既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關,又與對外文化的交流相聯,絲綢之路上的面食文化交流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劉創新 蕭瑞鵬(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4-11-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