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眾家之長,兼南北特色。豫菜,包容而博大。河南人自己也說不清,舌尖上到底有多少種家鄉味道。
一個月來,記者走訪河南多地,從村韻質樸的鄉間到異國摩登都市;從百年老店到街邊排擋,從流傳千年的精品菜肴到尋常百姓的日常飲食……誘人美食,動人故事,挖之不盡。從5月22日起,映象網將陸續推出系列專題報道《舌尖上的河南味》,和廣大網友分享美味佳肴背后的故事,共同搜尋河南人的家鄉味道,揭秘河南人專屬舌尖上的密碼。本期映象網推出“舌尖上的河南味”系列報道——秘境篇。
【開篇·秘境】
當你嚼著面包趕路時,是否會與一個推著滿車吃食的老人擦身而過。當你在一家豪華的西餐廳點餐時,是否注意到了旁邊那個不足50平米的小飯館,也許僅僅是只是一個選擇,你便錯了傾聽一個傳說的機會。
古語云,大隱隱于市,在每個城市,總有那么幾種吃食,它散布在城市大街小巷。在河南,也一些吃食隱沒在大街小巷中,等待著人們與它相遇、相知。
早晨四點多,鄭州的天空還是一片漆黑,人們大都還沉浸在夢鄉中。而在關虎屯高高低低的樓房中,一間屋子的燈已悄悄地亮了,像往常一樣,梁宗民夫婦倆早已經穿戴整齊,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炒大豆、碾花生、熗鍋、燒水、揪面團……老梁一邊用大勺攪著鍋里的豆沫湯,一邊用鼻子嗅著,雖然每天都要重復這樣的動作,但他卻沒有覺得枯燥,“這是祖輩留下來的,永遠都不會煩。”
豆沫糊濃稠細膩,配菜香脆嫩滑
小巷里的豆沫香
豆沫是河南的一種小吃,在各大地市的任意一個街道角落,幾乎都可以覓到。
說起豆沫,河南人自然會提起周口逍遙鎮。在那里,幾乎家家都有做豆沫的傳統。梁宗民就是地道的逍遙鎮人,做了近20年豆沫的他,可謂一名行家里手了。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趁著熬煮豆沫的空檔,老梁講起了豆沫的歷史傳說。從來沒有上過學的老梁卻能一字不差的將這個古詩詞背下來。
“一段古詩詞簡簡單單,但我的母親卻將這32個字看得很重,每當做豆沫時就特別認真。小時候,只要家里做豆沫,我就不停地圍著飯鍋打轉。”梁宗民回憶著童年往事。
而今,48歲的老梁從母親手中接過了制作豆沫的手藝。小米淘凈泡透,焙制好的花椒、八角摻在一起,用石磨磨成米漿。待水煮沸,放入花生米、豆瓣、海帶絲、精鹽,然后把小米漿用清水攪拌開,倒入鍋內,同時下入豆腐丁、菠菜,撒入芝麻攪勻即成。
不一會,老梁不大的屋子里就已經云霧繚繞,香氣四溢。醇厚的小米香,伴著豆香、芝麻香、花生香和蔬菜的清香融為一體,濃郁得撲鼻。
“其實做豆沫沒有什么秘訣,除了選好料外,就是要把握好火候。”老梁舀了一大勺豆沫說道,湯汁呈半透明的乳黃色,再加上青菜、花生、黃豆、粉條等,看起來更加誘人。
“現在很多豆沫店,嫌麻煩,采用大火熬,這樣熬出來的味道就不醇正。”老梁一邊將碾碎的花生收集在調料盒里,一邊嘆了口氣說,像豆沫里放的花生,以前都是花生沫,現在是花生塊,味道怎會香呢?
“要出攤了。”不知不覺已是早上7點鐘,一縷縷陽光如約地爬進了老梁家的窗戶,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熬制,一大鍋豆沫終于完成了,而原本冷清的街道上的也漸漸地有了行人。
由于沒有錢租店鋪,老梁只能暫時在路邊擺小攤來賣飯,“一碗豆沫3元,除去原料和手工其實賺不了幾個錢。”在不寬的街道上,老梁小心翼翼地推著車子,生怕剛熬制好的豆沫撒出來。
在身后汽車喇叭聲的催促下,老梁一邊抹著頭上的汗水,一邊加快了腳步,將推車駛進了政六街和豐產路附近的巷子中,停車、支起小方桌、放下小板凳,老梁又開始忙碌起來了。
“這個地方也太難找了,我繞了好幾個彎才到這里,酒香不怕巷子深啊。”鄭州市民李慶亮端著熱乎的豆沫一邊狼吞虎咽地喝著一邊說著,為了能找到這,他特意讓自己的同事畫了一張簡易地圖。
“我是通過這張美食地圖找過來的,不虛此行啊,豆沫糊濃稠細膩,配菜香脆嫩滑,仿佛飲一壺醉人的美酒,滿嘴留香,讓人回味無窮。”說完,李慶亮小心翼翼地收好了地圖。
博愛丸子湯與餅絲
食客向店主的邀約
老梁所在的周口逍遙鎮幾乎家家都有著做豆沫的傳統,而在距離這個小鎮僅僅200公里,一個叫博愛縣的地方,那里的人們以擅長做肉丸,而聞名于世。
到博愛,一定要吃的兩種美食,肉丸子就是其中之一。博愛肉丸子在焦作名聲響亮,而在博愛,尤以大辛莊的肉丸最為有名。
大辛莊是個回民村,自古就有做肉丸的手藝,代代口口相傳。其中,“博愛老閃家牛肉丸子湯”的店主閃玉環,從10多歲起就跟隨親朋學做丸子湯了。
“記得小的時候,母親就抱著我去各家各戶串門,那時候家家都會做丸子湯。”在大伯家的炕頭、在嬸子家的爐灶旁、在自家的案板,這些地方都成了閃玉環學做丸子的“課堂”。
在耳聞目染下,閃玉環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高手”。2010年,她帶著自己的手藝來到了鄭州闖市場。
由于缺資金,她只能在政六街與豐產路附近找了一個40平的小店面。在這里,閃玉環每天早晨5點鐘就會起床,將紅薯和高粱等糅合的粉,拌上生姜等作料,加上牛肉,拌勻后油炸。
“好骨熬好湯,你看我們用的骨頭可都是貨真價實地。”除了肉丸外,料湯也很有重要,閃大姐一邊說著一邊打開了冰柜,長長短短各種牛骨塞的滿滿了。
“其實吃丸子也有講究,要先把丸子在冷水中浸泡兩個小時,然后放在牛肉湯鍋中加熱即可。”閃玉環說,店里面有三個鍋,一個鍋煮肉、一個鍋盛湯、一個鍋煮丸子.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食材的原汁原味。
“閃大姐,那件事想好了沒有?”早上6點鐘,閃玉環剛拉開店里的卷閘門,一個人就跑上去拉著她的手問到。
問話的鄭女士,是店里的熟客。自從一個月前在小店里吃了一碗丸子湯后就念念不忘,但由于店面較偏僻,交通又不便利,鄭女士萌生了讓閃玉環搬家的念頭。
“正好我有個門面房要出租,就在花園路上的鬧市區,面積有90多平方,如果店面搬過去后生意絕對很好。”鄭女士再次向閃玉環發出了邀請,希望每天能喝上一碗丸子湯。
在鄭州開店十多年里,像鄭女士這樣的食客,閃玉環遇到了很多很多,“我是一個容易被感動的人,每當遇到這樣的客人,我的心里總是暖暖的。”
她用袖子擦拭眼角的淚水,喊了一聲自己的愛人,“老軒,這是剛剛送來的牛肉,你看看肉質好不好,不行就給他們退了,可不能糊弄客人。”閃玉環反復地說,做丸子湯,一定要用好肉,這樣才能保證是原汁原味。
三廠燴羊肉配上幾個芝麻燒餅絕對得勁
重溫歷史的印記
“這是一家飯店?”第一次來到“鄭州三廠燴羊肉”小店的食客,都不禁會有這樣一個疑問。
兩扇破舊的大門依靠在老式的圓拱門內,墻面上的瓷片有些已經剝落。這些確實很難讓人們聯想到是一家飯館,唯有不斷飄出來的香味在提醒著食客。
位于棉紡路桐柏北路附近的“鄭州三廠燴羊肉”,烙有歷史的印記。
“十幾年前,每當紗廠工人下班的時候,棉紡路這條街上到處都是人,自行車鈴聲、叫喊聲混成一片……那時候,棉紡路上一點也不缺飯館,可現在什么都沒有了,就剩下了這一個燴羊肉。”魏愛國曾是三廠的老工人,今年已經68歲了,每過一段時間,他都會來這里吃上一碗燴羊肉,再泡上兩個燒餅。
“趕快趁熱吃,要不就黏了,以前我和你孫爺爺還好久才能吃上一碗……”老魏今天是帶著孫子過來,來這里不僅僅是為吃飯而是為了重溫那段歷史和曾經的味道。
與老魏一樣,三廠燴羊肉的老板韓坤也正是因為這份情愫,才將小店開在了這里。
“2001年從國棉三廠下崗后,我就在餐飲圈打拼了近十年時間,這其中有辛酸也有苦辣,但經過起起落落后我又回來了,就是為了一份回憶。你看,我這個店就是原來三廠的澡堂改造成的。”韓坤撫摸自己店里的墻壁。
“吃燴羊肉來三廠”,這已成為鄭州食客的一個口頭禪,每天從10點開始,這里就開始慢慢有人來吃飯了。
進門、點飯、付錢、自己端飯、飯畢出門……每位來到小店的熟客都會一氣呵成的完成這一系列的工序。
羊肉湯菌湯湯底鮮香濃郁,燒餅芝麻多,入口綿軟卻又不失筋道……憑著獨特的美味,在口碑相傳中,越來越多的鄭州人慕名而來。
“我們最好的時候就能賣出700多碗湯、一千多個餅子。”韓坤還說,有的時候,肉湯供應不過來,還要去給排隊的客人解釋,讓他們明天再來。
看著進進出出的人們,誰曾想得到,當初為了改進羊肉湯的味道,適應鄭州人的口味,韓坤曾足不出戶,在家里呆了將近一個月,不斷地添減著各種輔料,尋找著屬于自己的燴羊肉。
“那時候,他好像著了魔一樣,把自己關在家里,然后就是讓我試吃,還有身邊的朋友。有時候,味道沒調不對,還沒吃就吐了。”韓坤老婆說。
“痛并快樂著。”韓坤用著幾個字總結了那段瘋狂的歲月,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換來了成功,他指著一個鋁桶說,這里面就是我的秘方,別人都學不來哩。
除了獨特的秘方外,食材的貨真價實也是三廠燴羊肉成功的關鍵,“我們的羊都是本地的山羊,這肉絕對不慘假,還有這菌類、粉皮可以說都是市場上最貴的。”
“早上先把燉過羊肉的高湯煮沸,然后把羊肉片放入鍋中,加入木耳、粉條、大蔥、菌類等輔料,最后配上我們的一個芝麻燒餅,絕對得勁。”韓坤將一碗熱騰騰的燴羊肉做出來后,卻深深的嘆了口氣。
據韓坤說,今年年底這里就要拆遷了,三廠燴羊肉也要搬走了,“搬走后,人們還會記得三廠么?還會有人還這里喝上一碗肉湯和我嘮會曾經的事么?”韓坤走出了飯館大門,摸起了拱門外的一個個小瓷片,久久不忍放手。
【結束語】在汽車鳴笛的催促下,熬豆沫的老梁還堅持推著他的小推車行走在鄭州的大街小巷中;告別了食客,閃玉環又回到店里,站在火爐旁炸起了肉丸;韓坤的飯館年底就要拆遷了,此時他正忙著給自己的小店在尋個新地方…… 作者:駱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