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河鯉魚
毛澤東、鄧小平曾來河南吃過
曾任鄭州市政府交際處科長的朱先臺說,歷史上毛澤東共光臨過河南賓館兩次,在河南賓館餐廳品嘗過黃河鯉魚。而1980年盛夏,鄧小平南下鄂豫調研,省委負責人請鄧小平品嘗了著名的黃河鯉魚。當時鄧小平興致盎然,還打趣說:陳老總(指陳毅)是既會吃又會做,我是只會吃不會做,毛主席是不會吃也不會做。
牡丹燕菜
2.牡丹燕菜
周恩來用來宴請加拿大總理
“牡丹燕菜”原名“假燕菜”,是以普通蔬菜假充燕窩制成的菜肴。相傳,武則天居洛陽時,東關一塊菜地里,長出一個幾十斤的大蘿卜,菜農認為是神奇之物,獻給女皇武則天,御廚師把它切成絲、拌粉清蒸,配以鮮味湯汁,女皇吃后,其味異常鮮美,大有燕窩風味,贊不絕口,賜名“燕菜”。后傳入民間,日久天長,大家都叫做“洛陽燕菜”,流傳至今。1973年10月,周恩來總理陪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洛陽參觀。著名廚師王長生、李大雄精心制作燕菜,招待二位總理。總理一連要了兩道,食后同聲稱贊。因菜中雕有牡丹花,故周總理風趣地稱為“牡丹燕菜”。從此,洛陽的“牡丹燕菜”譽滿中外。
“第一樓”小籠包
3.小籠灌湯包
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品嘗
小籠包相傳始于三國,盛于北宋都城開封,因用小竹籠蒸制而成,后人簡稱“小籠包子”。開封“第一樓”始建于1922年,以經營小籠灌湯包和什錦包子宴而馳名中外。小籠灌湯包用料考究,薄皮大餡,灌湯流油,外形“提起像燈籠,放下似菊花”。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品嘗過“第一樓”小籠包子,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河南燴面
4.燴面
習近平稱贊燴面好吃 還回了碗
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在蘭考吃燴面,每張桌上都是大盆裝的四菜一湯,主食是白米飯和燴面。據為習近平就餐提供服務的餐廳經理岳慶濤回憶,“四菜沒有用盤子,都是大盆子裝的,這樣一桌人吃得簡單熱乎,本來按來賓每人都盛了一碗羊肉燴面,共60碗,但后來總書記說好吃,很多人都回碗,總共又加上了十幾碗。”在岳慶濤的記憶里,總書記也回了碗。
河南菜的歷史
河南菜歷史悠久,中國第一次正式的宴會——夏朝的“鈞臺之享”,就在如今的河南禹縣境內。北宋時河南菜達到鼎盛,汴梁的店鋪之多,“不能遍數”規模之大,能容千人。“在東京正店七十二戶”,皆自釀造名酒,著名的楊樓、八仙樓、樊樓客常至千人。經營品種僅據《東京夢華錄》一書記載就有280余種,技法可識別的有五十余種。來自江淮的糧米,沿海的水產、西夏的牛羊、福建的果品等一應俱全,可以說是世界上飲食最發達的城市。
清末民初,由于袁世凱是河南人,把河南菜又帶火了。一時間滿朝文武以及文人學士以食豫菜為榮,全國各大城市的名店、名樓也幾乎都經營豫菜。最著名的有上海的“梁園”、北京的“大梁春”、天津的“三五俱樂部”、南京的“大中華”等等。著名的魯迅先生就經常在“梁園”用豫菜的“炸八塊”、“鐵鍋蛋”、“酸辣肚絲湯”等宴請名流政客。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均先后聘用河南長垣廚師做為專廚。1953年到北京飯店,后調任釣魚臺國賓館總廚師長的候瑞軒大師,就是河南長垣人,他在豫菜的基礎上研制的“三低一高”釣魚臺菜系,多次受到各國元首的高度贊揚,稱中國菜(豫菜)好吃。
河南還有哪些美食?
糖醋鯉魚焙面
“糖醋熘魚”歷史悠久,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東京市場上己流行。鯉魚焙面則是開封的傳統名菜,兩者的結合,便造就了糖醋鯉魚焙面這道名菜。黃河鯉魚因其清甜毫無土腥味而成為歷代朝廷貢品,這道菜選用的正是黃河鯉魚,經過初步加工后,入熱油鍋炸透,再輔以食鹽等佐料加工制成。“焙面”又稱“龍須面”。開封名師最早將用油炸過的龍須面,蓋在做好的糖醋熘魚”上面,便創作出“糖醋熘魚帶焙面”名菜,既可食魚,又可以醬沾面。
洛陽肉片
傳統名宴“洛陽水席”中的其中一道。相傳一次則天女皇巡視洛陽,地方官曾以水席供奉女皇,此席葷素混制,湯多鮮美,頗受女皇贊賞,后一度成為宮廷名菜。洛陽水席,名如其形,24道菜中,除8道冷菜外,其余菜菜帶湯水。據說上此菜時是一道一道上,先上8個冷盤,接著是16個熱菜依次上桌。上熱菜時,大件和中件搭配成組,也就是一個大菜要和兩個略小的中菜配成一組。因而又有了三天都吃不完的說法。
胡辣湯
糊辣湯的原先應該是酸辣湯和肉粥,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在宋代流傳甚廣來看,在食物里加入辛溫香燥藥物,估計是當時的社會潮流,因此糊辣湯在這兩種食物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而成的。現在的胡辣湯多是用羊骨或牛骨頭湯,湯里一般是炒過的鮮肥羊肉、面筋、面糊、金針菇、粉皮,當然還有大蔥末、生姜、花椒、胡椒、茴香等20余種作料,混在一起熬成濃稠的一大鍋。喝過湯后,唇齒間胡椒的麻辣味能留存十分鐘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