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一封短信: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又為常流所笑,深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書,實疏。還報諸君,欲興善之會,當得扶羸也。九日懷素藏真白。
懷素把身體不好歸結于不能放開吃肉。蘇軾曾題:“今觀此帖,有食魚、食肉之語,蓋倜儻者也。”《食魚帖》提到吃魚吃肉的事,與佛家不同門派不同時期戒律的松緊有關,也與懷素不羈的個性有關。懷素七歲時入零陵書堂寺為僧,性情疏放,好作草書,喜歡酒后作書,“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后卻書書不得”。前人評其草書繼承張旭而有所發展,謂之“以狂繼顛”,二人合稱“顛張醉素”。
白麻紙本墨跡,高29 厘米,寬51.5 厘米,8 行,56 字。存世墨跡為摹本。
明顧復《平生壯觀》、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清吳升《大觀錄》等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