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文章

“畫派”何其多,內涵有幾何?

2015/8/17 17:53:01 點擊數: 【字體:

    顧丞峰
 
    無論中外,畫派的產生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師承性,二是地域性。
 
    我們應該跳出“畫派”來評價藝術,歷史就是歷史,當下的藝術成為自己最重要,將藝術回歸到內心,用自我觀照周邊乃藝術之根本。
 
    近年以來,各地涌現新“畫派”之聲不絕于耳,僅在江蘇就有“新婁東畫派”“新吳門畫派”“彭城畫派”……端的是一片繁榮景象,但名字繁榮背后,創作并沒有大的長進,詬病之聲卻時有耳聞。
 
    近代以來,“畫派”在國內能常被提及的主要是“長安畫派”“新金陵畫派”“嶺南畫派”“海上畫派”等。后兩者出現于1949年前,前兩者產生于1949年后。目前新創的畫派能為學術界認同者似乎絕少。但自稱為某某畫派的傳人卻不少,香火旺盛的假象后面,創作的羸弱、內涵的衰退、現實的利益考慮糾纏在一起,一言難以盡述。
 
    我一般對重拾某畫派的名義,隆重出場之舉,抱懷疑的態度。
 
    為什么國內之“畫派”會有今日奇特局面?還得從畫派的產生說起。
 
    畫派與流派在藝術理論上是容易混淆的概念,其實二者并不相同。
 
    流派,更多體現的是不同的藝術家由于對藝術的共同或相似的追求和在畫面上體現出的相近的風格,像20世紀以來的現代藝術流派,比如未來派、超現實主義流派等。簡單來說,流派有共同的哲學或美學的追求,不以地域或師承為盟起。
 
    比流派更大的概念是思潮,所謂思潮除了有共同的美學傾向、共同的作品追求外,在人數上參與者更多,在時間維度上持續更久,長者可達數世紀。比如古典主義思潮、浪漫主義思潮、文人畫思潮等可以稱之為思潮。
 
    無論中外,畫派的產生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師承性,二是地域性。
 
    所謂師承,在農業社會,藝術教育缺少公共性,個人拜師求學,師徒手把手地教學,學生的繪畫技能學習以老師的作品為典范,學習方式以作坊課徒式為主。在西方,文藝復興后出現的美術學院使得以往標準化的教學模式逐步推廣;而在中國,現代學院體制的引進是20世紀以后。
 
    地域性與農業社會直接相關,受交通條件限制,畫家們大多以本地自然景觀或身邊生活為描繪對象。而地域與師承因素疊加,造成了中國歷史上宋元后各時期畫派眾多的現象。
 
    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最著名的畫派主要有佛羅倫薩畫派與威尼斯畫派。前者以馬薩喬、波提切利、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為代表,以素描、線條和更注重理性見長;后者以喬爾喬內、提香、丁托萊托、委羅那塞為代表,以富于感官魅力的色彩和感官享受為追求。他們都立足于所在城市,畫家之間有一定的師承關系,而且兩派之間為彼此的風格長短時有語言上的爭斗。19世紀最著名的印象派,究其實質已經超乎一般畫派范圍,更接近流派的范疇。
 
    畫派的削弱首先是受到現代美術學院的教學的影響,在學院的標準化教學中,教與學不再是一種師徒關系,學生的知識由不同背景的教師那里得來,共同構成了學生的知識背景;學院的教學以能夠教出知識全面、技能全面的學生為己任,而且學生的發展也不由教師支配而是由社會需要決定,這種現代美術教育方式給傳統的注重師承、地域的畫派形成,在源頭上扎住了口。
 
    因此,畫派在現代的形成只能駐守在地域性的節點上,而現代化社會的快捷交通、資訊交流,已將“地域”的概念極大程度消解。
 
    畫派所共同秉持的還有什么?共同的精神?
 
    其實提到精神,已經有從“畫派”脫離向“流派”靠攏的傾向了。記得2012年在上海我參加過一次以“長安精神”為題的畫展,那次展覽顯然沒有凸顯“長安畫派”的字樣,只是強調了“長安精神”,但重振畫派的努力還是再明顯不過的。我記得當時研討會上還有人用“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趙望云語)來歸納長安畫派的精神。
 
    問題來了。首先這里的“傳統”,想必主要指文人畫傳統(顯然不是指20世紀的現實主義傳統);但“生活”這個詞在20世紀中國特定的歷史階段中有特定的含義,這個“生活”應該是毛澤東在《講話》中提出文藝工作者要“深入生活”——主要是深入工農兵中去,在其中尋找符合“現實主義”的創作題材和內容。趙望云這個口號的提出正好處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也同許多后來著名的中國畫家一樣“深入火熱生活”,畫了一些此類題材的作品。身為“新金陵畫派”的傅抱石、錢松嵒、宋文治等都畫過類似的題材,今天看這些題材的作品都不是他們的出色作品。因為這個“生活”并不是藝術家身邊的日常生活而只是他們理解的“應該的生活”,就像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的那樣,從現實主義理論的角度看,身邊的日常生活是瑣碎的、無意義的。
 
    有人可能會說,今天的“生活”應該是包括了日常生活在內的現實體驗。可這樣問題又來了,如果按照“傳統”與“生活”兩手抓的要求來看,2013年初去世的水墨畫家朱新建的小女人作品,其實最符合這一要求——首先誰都無法否認朱新建的傳統水墨的功力;其次,他所畫的完全是自己體驗的日常生活。
 
    朱新建顯然不能被納入到長安畫派隊伍中。這樣看來,“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再作為長安畫派乃至其他畫派的精神要求,問題太大。
 
    看來我們應該跳出“畫派”來評價藝術,歷史就是歷史,當下的藝術成為自己最重要,將藝術回歸到內心,用自我觀照周邊乃藝術之根本。其實以往成功的畫派、流派甚至思潮,都是從這個原點出發的。
 
    從這個原點出發,“畫派”在當今還有無發展空間的問題就不證自明。至于時下那些等而下之靠拉“畫派”來壯行色,甚至明顯露出利益驅動尾巴的正在鼓噪的某某畫派,實在是不堪一提。
 
    (作者為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