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稚川移居圖(國畫) 王蒙 元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的作品以繁復周密、元氣磅礴、眾逸多姿、筆墨松秀、變化豐富等享譽畫壇,他的山水畫受趙孟頫影響,師法董源、巨然,集諸家之長、自創風格,對后代影響深遠。《葛稚川移居圖》是王蒙的山水畫代表作品。
王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元代著名畫家。在元代,漢族文人、畫家因統治者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等原因受到打壓,彷徨苦悶,向往清靜的“世外桃源”,大量文人入道參禪、隱逸江湖,遠離人間煙火。王蒙是隱居山林的代表文人、畫家之一。他隱居于黃鶴山數十年。放浪形骸,避離官宦管轄,潛心體驗生活。從宋人的重造化、重理性、重寫實轉向重心緒、重意象、重寫意,改變了宋時嚴密不拘的審美取向,創造出全新的筆墨風格,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山水畫藝術的審美形式和意境內涵。他所追求的隱逸之意及藝術表現形式,在作品《葛稚川移居圖》中有充分表現。
此幅作品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作描繪的是晉代著名道士葛稚川攜家移居羅浮山煉丹修道的故事,是以山水為主體,山中茅舍與行進的人物構成一幅深秀的山水人物畫。此圖畫葛稚川攜子侄徙家于羅浮山煉丹的故事。畫卷取全景式構圖,但又不像宋畫那樣突出一主峰,而是強調眾多山形所營造出一種整體氣勢和氣氛。除畫面左角空出一小塊水面外,其余各處都布滿了山石樹木,使景致顯得格外豐茂華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疊嶂式。然而此圖又與他大部分作品風貌相異,如樹葉全用雙鉤填色,樹干精勾細描,樹形復雜多變,設色五彩斑斕,不同于他慣用的寫意或兼工帶寫。山石用小筆細寫,并用墨、青、赭等色反復渲染,墨彩相彰,畫斷崖用斧劈、刮鐵、折帶等皴法,與他常用的披麻皴與解索皴迥異。畫中人物的描法簡潔中見精工,造型頭大身小,古拙可愛。全畫中左下方溪水最亮,烘托了葛稚川的形象。畫面山巖重重,樹木茂密,加上回環的流泉,曲折的山徑,造成一個幽深寧靜、遠離塵世的境地,深刻映射了山樵(王蒙)的隱逸之意。
《葛稚川移居圖》在著色上具有鮮明特點,色彩繁艷,用紅、藍、綠等色輕敷淡染。他用率簡輕薄的方法描繪繁麗的色彩世界。通過此幅作品,我們似乎也看到了一個雙重的“王蒙”,一方面,表現了他的“入仕心態”,向往浮華奢艷,以及對其祖上在元代朝廷為官的榮華歷史的追憶;另一方面,更深刻地表現了他靜心追求的山樵逸意。
畫者,心也。王蒙在《葛稚川移居圖》所追求的隱逸情懷,也是歷代眾多畫家們所向往的精神家園。畫作營造了文人畫家修行悟道的意境,同時也體現了藝術作品本身的技術高度,這些是當代中國畫家所缺乏的。在當下,對于長久居住于都市的山水畫家們而言,應該深入到自然山林中靜心體驗滋養,蒙養精神。再將自身的才情和學養融合在一起,澄懷觀道,才能創造出具有時代精神的心象之作。陳斐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