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文章

民間“隸變”——北莊子漢墓石刻

2017/5/15 18:27:02 點擊數: 【字體:

民間“隸變”——北莊子漢墓石刻

北莊子漢墓石刻
 
 
    北莊子漢墓石刻位于冀中平原西部的河北省定州市,定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漢屬中山國,治所盧奴,今定州古城,它是當時的畿輔明珠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以定瓷的燒制而聞名天下。在古城周圍埋葬了許多古代王侯顯貴,尤以漢墓分布極為密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對古城周圍的幾座王墓進行了發掘,其中在中山簡王劉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漢代石刻,由于劉焉墓位于北莊子村北,故名為“北莊子漢墓石刻”,它產生于東漢章帝建初九年(公元84年)至章和二年(公元88年)。
 
    石刻文字屬于從篆書向隸書過渡的字體,由于它產生于廣大民間工匠之手,真實地反映了篆書、隸書在民間的應用和演變,成為書法愛好者研究的珍貴資料。也為漢代文字從篆書到隸書演變過程提供了大批文字資料,這樣大批漢代文字得以完整保存在全國是罕見的。
 
    刻石的銘刻內容多為當時的州郡名,采石場名和工匠名,不僅包括了中山國的大部分縣名,而且還有鄰近的國和郡縣名稱,地名涉及東漢六州十余個郡國,這些都是當時筑墓“工徒”的作品,屬典型的東漢時期民間刻石,其字形風格各異,用筆輕松,無拘無束,質樸自然,透露著民間百姓特有的樸素和憨直,其中有少量刻石仍帶有篆書風格,屬秦隸體式。
 
    篆書演變為隸書,這是漢字發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變化,是古今文字的轉折點。隸變使漢字結束了以象形線條為標識的古文字階段,進入以筆畫為標識的隸楷今文字階段。隸書是戰國末期在秦國篆文草體基礎上形成的字體,分為古隸和漢隸。古隸,也稱秦隸,還存在篆書痕跡,篆書的草體在民間通行,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隸書,逐漸成為正規字體。漢隸 (今隸),漢代逐漸成熟的隸書。筆法幾乎完全脫離了篆體,逐漸形成波挑筆勢。字形從略呈長方形變為略呈扁方形。
 
    從其刻寫工藝上看,這些銘文并非用專業的刻字工具所刻,應該是用來采石料的鑿子之類工具所為,因為刻石的銘文、筆畫直來直去,極少修飾,沒有圓潤度。
 
    從字面上來看,這些采石工的識字程度并不高,且刻寫時很隨意,也并未打底稿,而是按自己認為最簡捷、最省力、最易懂的寫法進行銘刻。由此可見,漢墓石刻是由于所用的工具、石質、鑿刻方式的不同,摻雜了許多非書寫因素,才造就文字呈現出天真爛漫之態的,是有意書寫、用心鐫刻的得意之作。丁俊文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