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空鹿飲溪(中國畫) 劉永成 作品以宋代詩人梅堯臣《魯山山行》中“林空鹿飲溪”的詩句為題,描繪了古木參天、山林空蕩,野鹿在溪旁悠閑飲水的情景,表現(xiàn)出悠遠、靜謐、閑適的意境。作品將生動的動物形象納入幽淡寧靜、深山大澤的自然景觀中,筆法生動,在表現(xiàn)方法上富有新意。
故園千里不見土(中國畫) 史宏蕾 晨霧氤氳,露水凝結。在晉南故園的黃土高坡,金黃色的向日葵搖曳在風中,仿佛在涼爽中述說著金秋的喜悅。作者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技法,并借鑒了西方繪畫中的光影效果,將葵花的疏密變化進行了有意識的美學處理,畫面意境被無限延展。
牛典故——牛角掛書(中國畫) 王炎 作者擇取“牛角掛書”的歷史故事進行創(chuàng)作,旨在從“牧”的角度說明牛在道家中的隱性地位。在這幅作品中,牛角所掛之書和草叢中閑置的書籍、草帽都是對書的主人——牧童的藝術形象所作的鋪設,試圖營造“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效果。
五更只欠一聲啼(中國畫) 喬永忠 雞冠花以外形酷似雄雞冠得名,開在深秋,比秋菊更能給人自強不息之感。此作采用浪漫的手法,描繪出晨曦拂曉,一叢叢挺拔燦然、英姿勃勃的雞冠花,似一群雄雞正引吭高歌,催促曙光照耀人間的圖景。深邃的意境,遒勁的線條,生動的造型,明麗的色彩,給人向上、唯美之感。
秋色一點也喜人(中國畫) 史秉有 作者從小生活在晉南農村,在這片他所熟悉的黃土高原上,每到秋天,漫山遍野柿樹掛果,香滿枝頭,鳥兒們飛翔其間,跳躍婉轉。作者在畫面中僅畫了一只喜鵲,它正登上丹柿枝頭注視著眼前的碩果。畫面構思巧妙,構圖別致,以其深厚的繪寫功力盡顯取勢造像之所能。
梨語春色(中國畫) 伊寶 作者將傳統(tǒng)的白紙改為淺黃復古的色宣,底色的整體轉化,使得畫面更加古樸。梨花與小鳥本是最為常見的繪畫搭配,但整體色彩的渲染,使得兩只紅頭山雀在畫面中異常突出,這種以景托物的方式,是“圖與底”繪畫語言的巧妙應用。色彩的統(tǒng)一,同時顯示出整體的和諧。仿佛能夠在風吹花落的梨園勝景當中聽到山雀展翅撲棱的聲響,春色的美好在遁世的寧靜中躍然紙面。
居高方能聲自遠(中國畫) 史宏云 不借秋風而蟬聲遠揚,詠蟬也是對人品格美的贊頌。作者描繪出童年在村邊楊樹林捉“知了”這一最熟悉的場景。畫中取上不露梢、下不見根的楊樹中段來描繪,把蟬置于畫上方讓觀者聯(lián)想樹之高,層層暈染的黃色樹葉可見秋季的到來。不同技法的穿插表現(xiàn),詮釋出意味深遠的主題。
【聚點觀象】
工筆花鳥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國繪畫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進入20世紀上半葉,隨著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各種外來藝術的新思潮沖擊著傳統(tǒng)繪畫,工筆花鳥畫在這一浪潮的推動下,涌現(xiàn)出了陳之佛、劉奎齡、于非闇等一批優(yōu)秀藝術家及經典畫作,對當代工筆花鳥畫的發(fā)展及復興起到了推動作用。
近年來,工筆花鳥畫家的美術視野空前擴大,創(chuàng)作題材、內容更加豐富;在構圖上求新求異,工具材料的擴充與技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也使得現(xiàn)代工筆花鳥畫創(chuàng)作在藝術表現(xiàn)上呈現(xiàn)多元化的現(xiàn)狀。有人試圖將中西融合,亦有人從其他藝術門類中汲取營養(yǎng),他們以積極的變革意識和探索精神去創(chuàng)造新的法度,為形成工筆花鳥畫的新面貌而努力,這一曾經營造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畫種,正發(fā)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
工筆花鳥畫發(fā)展到現(xiàn)代,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中保持主體化民族身份和本土文化身份是值得思考的。在新的環(huán)境下尋找我們自身的藝術語言,便要立足于時代,廣采博擷。只有創(chuàng)作出富有民族性、時代性的工筆花鳥畫作品,才能使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工筆花鳥畫藝術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生動的花鳥形象,強烈的民族風格,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這些有著厚重地方色彩和鮮明時代特征的作品讓人眼前一亮,它們均出自山西省工筆花鳥畫會,該畫會的創(chuàng)始人、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史秉有教授說:“生活和藝術,在藝術家看來如同弦對弓的關系。數(shù)十年來,我矢志堅持‘萬蟲寫照,百鳥傳神’的古訓。恒守著自我的獨特感受,就像飛翔的候鳥按既定的航線前進而不受干擾。”山西省工筆花鳥畫會歷經30余年的孕育、萌芽、破土、成長,幾經嬗變,終于在三晉大地上使這個古老的畫種迸發(fā)出青春活力,成為山西畫壇活躍而深具特色的群體。會員有的是來自美術院校的教師、研究生、畫院畫師,有的是工程師、公務員甚至工人,雖然他們來自各行各業(yè),但人人胸懷丹墨志。從畫會孕育期開始,史秉有便廣收門徒,耕耘點種,帶領會員走出去投師訪友,請進來聆聽教導;走出門深入生活,搜集素材,關起門學習技法,探索創(chuàng)新,遵循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法則,圍繞著自己熟悉的生活題材作畫。
花開花落,暑去秋來。向生活尋找創(chuàng)作的源泉,向人民汲取創(chuàng)新的養(yǎng)分,在文化傳承上不作無根草,藝術的創(chuàng)作便具有了鮮明的民族性、地方性和時代性。活躍在山西大地山山水水與溝溝坎坎的他們,正在為工筆花鳥畫的發(fā)展揮彩潑墨、擂鼓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