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作為“千年古縣”的修武縣,因為境內有著名的世界地質公園——云臺山風景名勝區,近幾年來旅游業突飛猛進、蓬勃發展,已經成為國內旅游界的一顆耀眼明星,成為河南旅游界的一個金字招牌。
在修武旅游業日漸走向繁榮、走向成熟、強力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背后,修武縣豐富、獨特的文化資源,為旅游業的“高歌猛進”發揮了積極的支撐與推動作用,并將隨著旅游業的進一步深入發展,發揮出“提升品位,強化生命,彰顯特色,助推發展”的重要作用。
修武縣作為千年古縣,人文景觀豐富,歷史跨度大,特色鮮明,是中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原文化傳承創新中地位獨特。
修武在殷商時稱“寧邑”,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途中遇到大雨,在此駐扎修兵習武,改名為“修武”,是秦朝時設立的36個郡縣之一。修武還是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的問禮之地、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的謫居之地、中國山水園林文化鼻祖“竹林七賢”的隱居之地、唐代藥王孫思邈的行醫之地、百代文宗韓愈的出生之地、宋代名瓷絞胎瓷的發源之地。2006年,修武縣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命名為“千年古縣”。
修武縣的歷史文化與華夏文明相始相伴,同時又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具體表現就是先商和兩漢文化發達,北宋時的絞胎瓷輝煌燦爛。史前人類活動場所,有以李固遺址為代表的人類活動遺址,以郇封遺址為代表的文化層;先商文化有牛王冢遺址和李屯遺址,牛王冢被專家考證為牛郎織女中牛郎的原型、商人祖師爺王亥的埋藏地。漢墓多達數十座,有東漢末帝劉協的禪陵、三國猛將呂布冢以及被附會了美麗傳說的九女冢。李固村的濁鹿城,始筑于黃帝時期,興盛于兩漢時期。以嵇康為代表的“竹林七賢”活動遺址,則集中在百家巖一帶。當陽峪瓷窯是北宋時期北方民窯的一個杰出代表,始于晚唐,盛于北宋,延續于金元,其規模之大、制作之精美,至今令人嘆為觀止。縣城的勝果寺唐已有之,錢起曾在這里寫下他的名篇《登勝寺南樓雨中望嚴協律》。勝果寺寺塔建于北宋紹圣年間,至今巍然聳立。稍晚一點的孝女塔,有真實感人的佛教故事,最初建于武則天時代,金代進行了重修,為九級樓閣式磚塔,塔身外形略呈拋物線,整個塔身美侖美奐。當陽峪瓷窯遺址和勝果寺塔、孝女塔都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此外,西北部山區的的九寨關,是歷史上重要的入晉要隘,五代時后梁和后晉曾在此激烈爭奪;宋末金初,王彥領導的抗金義軍“八字軍”就是駐守在這里給金兵以沉重打擊的;北宋名將岳飛,在這里參加了“八字軍”,并一戰成名,天下皆知。這些文化景點,最具有個性的是百家巖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遺址,它是中國山水文化發展過程的一個重要史證,也是云臺山風景名勝人文景觀的精華。
修武縣地處中原,土地肥沃,水源豐富,自古有“黃河小糧倉”的美譽,因而人民富裕,文化發達。千百年來,修武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世代相傳著自己的謀生和娛樂技藝,并在傳承中不斷創新,這就是最能體現修武人民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修武已有六項被批準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另有十二項被批準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的是傳統的制作技藝加上優美的傳說故事,成為修武獨具特色的地方特產,如海蟾宮松花蛋、當陽峪絞胎瓷等,是最能代表修武的旅游紀念品。有的是以民間文學的形式口耳相傳,如竹林七賢的故事,丁蘭刻木的故事,其中的愛憎情感以及曲折的故事情節,感動著世世代代的修武人民。類似的故事,已被整理成《云臺山的傳說》等書籍,是外地游客深入了解修武民間文化的有效載體。有的是則是以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取勝,如崔莊懷梆。懷梆是河南省的稀有劇種,只流傳于古懷慶(即今焦作市)一帶,它的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粗獷奔放。有的是以盛大的民俗儀式名聞八方,如郇封的薛氏宗祠祭祖儀式。郇封薛姓的始祖為元代重臣薛澍,曾任元成宗時的吏部尚書,兼掌五部事,他主張“用夏變夷”,力推民族融和,被稱為“元天一柱”。他的后代至今已繁衍過萬,且主要集中居住在南半縣,因此在修武有“薛半縣”之說,極言其族大戶繁。薛澍被招為駙馬的傳說流行于全縣,膾炙人口。每年薛澍的生日那天,全縣的薛氏家族都要來郇封參加祭祖儀式,屆時郇封村人山人海。這項儀式以古時的禮法為基礎,又有薛氏的家族特點,具有相當的民俗可觀性。
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融入優美的自然山水,形成獨具特色的修武文化旅游,為山水旅游注入鮮活、強勁的生命力,正是修武縣委、縣政府近幾年在旅游工作中一直努力的方向,提出了“文化修武”建設的口號,并將創建全國文化先進縣作為“十二五”期間的一項主要戰略目標,從多方面予以了關注、投入、開發和實施。
一、積極啟動文化旅游景點線路
全縣各有關部門相互配合,突出搞好以下幾個景點路線的設計和文化內涵挖掘工作:一是萬善寺、勝果寺、凈影寺等佛教景點開發;二是玄帝宮、祖師廟、城隍廟、海蟾宮等道教景點的開發;三是牛王冢、濁鹿城、漢獻帝禪陵、當陽峪窯址等歷史景點的開發;四是古村落旅游線路的開發。加快旅游與文化的融合發展。
二、啟動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程
充分挖掘韓愈儒家文化、圓融寺佛教文化、海蟾宮道教文化、竹林七賢休閑文化、當陽峪絞胎瓷文化、一斗水古村落文化等六大文化內涵,啟動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
三、“三館”免費開放工作
利用投資1.6億元建成的文化中心,建成全省一流的圖書館、博物館和文化館。目前,文化館已被驗收為國家一級館,圖書館、博物館已進入試運行階段,是河南省縣級圖書館、博物館中設施最好、功能最全、規模最大的館。
四、文化旅游產業
搞好云臺山天階大型旅游綜合項目、河南建業七賢鎮旅游綜合服務區項目、云臺山旅游休閑區項目、圓融寺文化休閑項目、當陽峪滑雪場項目、葡萄峪生態度假區項目等工作,做好涉及文化方面的相關工作。
五、組織實施重大節慶群眾文化活動
1、舉辦建黨91周年文藝晚會;
2、舉辦暑期廣場文化活動;
3、舉辦國慶“愛國歌曲大家唱”文化活動;
4、舉辦第四屆“竹林七賢”文化研討會、云臺山國際山水旅游節、云臺山九九登高節;
5、扎實搞好“掃黃打非”工作,促進文化繁榮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為黨的“十八大”召開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6、組織實施文化“三下鄉”活動;
7、籌辦2013年修武春節電視晚會。
六、營造“文化修武”建設濃厚氛圍
1、建立繪畫美術、攝影、戲劇、書法、音樂創作、陶瓷制作技藝工作室;
2、挖掘整理文化資源,編輯印制《文化修武》系列叢書;
3、組織開展“修武元素”征集評選活動;
4、在縣城四角或主要道路入口處設立巨型廣告牌, “歡迎您來到千年古縣—修武”、“韓愈故里—修武歡迎您”;
5、在縣城公園、街道路口設立竹林七賢、韓愈等歷史名人雕塑;
6、主要街道、住宅小區、公園的命名,要反映修武悠久文化歷史的含義;
7、評選為修武文化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名人,進行表彰;
8、建設以古詩詞、書畫作品為主要內容的“文化一條街”;
9、按照琴、棋、書、畫、舞、武等類別,對公園進行“主題命名”,逐步引導,形成特色;
10、縣城主干道及城內各單位的電子顯示屏,在夜間要有顯示修武悠久歷史和特色文化的內容;
11、在街頭、路邊、車站、廣場等場所,設立現代電子閱報覽。
近年來,修武縣委、縣政府通過制定和完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有力地推動了全縣文化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目前,全縣已發展文化產業項目200余個,從業人員5000多人。其中,較大規模賓館、飯店50余家,旅行社29家,網吧20家,書店報亭14家,歌舞娛樂場所5家。五龍玉雕博覽城、西夏莊園、穆家寨拓展訓練營等文化企業已成為眾多文化產業項目的“領頭羊”。以云臺山“全國文化產業基地”為龍頭,“當陽峪膠胎瓷”、“五里源松花蛋”為骨干的文化產業鏈條已經形成,規模日益壯大,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