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焦作 >> 走進焦作 >> 印象焦作 >> 瀏覽焦作

“消失的懷幫”系列之二 藥王廟見證懷幫崛起

2014/6/11 16:03:41 點擊數: 【字體:

“消失的懷幫”系列之二 藥王廟見證懷幫崛起

現存的藥王廟已經破敗不堪
 

物資與交通,按說河南很多地方也不缺這兩樣,為什么懷慶商人能夠崛起于豫北,從而形成懷幫呢?

今年66歲的和洪范是沁陽市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專家。在他的眼中,懷慶商人崛起的根本原因是這塊土地一個比較矛盾的特點:富饒和戰亂。懷慶地處河內,自古就經濟發達。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就說:“夫三河(河內、河東和河南)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兩漢之際的河內郡,“帶河為固,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以“完富”著稱。但一旦戰爭興起,懷慶地區又是兵家必爭之地,原本富饒之地在硝煙之中轉瞬就滿目瘡痍。

“懷慶人自古就在這種富饒和戰亂中生存,在這種無可奈何之中鍛煉出了從頭再來的堅韌性格,這種堅韌是歷史、社會環境一代代造就的,懷慶人不怕歸零,勇于開拓新局面,培養出了一種東西不會永遠屬于你的這種感覺。”和洪范老人說,這種精神和農耕文化的“一畝三分地”理念是有很大差異的,正因為這種差異,使得懷慶人自古就有行商的傳統,他們樂于走出去,喜歡冒險,敢于嘗試新鮮事物,懷商或許就是這種地域環境造就的產物。

在古代,行商并不是一件安穩的事情,清代小說《歧路燈》的作者李綠園是河南人,文中有很多近似實錄性質的描寫。其中有一段就是關于河南商人對外出經商經歷的描述:“學外出做生意,到江南,走漢口,船上怕風怕賊……單單熬到日頭發紅時,我又有命了。又一遭兒,離漢口不過三里,登時大風暴起了,自己貨船在江水里耍漂,眼看著人家船落了三只,連水手舵工也不見個蹤影……”

商路的兇險和商人的孤寂,都無疑反映出古代行商的艱辛。這對于習慣了農耕生活的大多數河南人來說,行商不是第一選項,但對于懷慶人來說,商業文化的基因恐怕從秦漢時就已經流傳下來,走南闖北,白手起家,辛苦創業,這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藥材大會中外馳名

嚴格來說,農耕生活占據主流的古代河南沒有商品經濟是不正確的,因為據一些專家考證,廟會就是古代商品經濟的一個象征。再封閉的小農經濟,也需要購置一些生活用品,于是在鄉村、在城鎮,就有了廟會這個早期的商品貿易大會。

懷慶地區的廟會非常繁榮,因為這里的商品經濟很發達。根據地方志的記載,清光緒年間,有廟會的村鎮有164個,占到了一半以上,而且有的村鎮一年要舉辦三五次廟會,平攤下來,懷慶地區幾乎天天都有廟會。這種廟會大大溝通了鄉村之間、鄉村和城鎮之間乃至省城之間的經濟往來。

所有的懷慶廟會中,最為著名的當數藥材大會。每年的五月十三和九月初九,在沁河南岸東關柳園,懷慶府藥材商人都要舉辦“柳園藥材大會”。每次會期長達15天到30天,由于藥、面、竹、棉等行業“擔山”(挑擔上山的商人)、“走川”(往返于省內外府縣的陸路商人)、“跑水”(水路商人)都會在會期前大力宣傳,所以云、貴、川、陜、蘇、皖、贛、晉等地的客商往往提前三到五天就來到懷慶進行登記,租地搭棚,咨詢行情。到了清代后期,隨著“海禁大開”,英、德、意等外國商人也經常來咨詢洽談。

根據資料記載,鼎盛時期,柳園藥材大會的貨棚,搭連千余米,形成三五道街市,沁河河面上船列數百,結靠成村,懷慶府內外車水馬龍,從交易會場到府城各街道,白天鑼鼓喧天,生意興隆,晚上戲曲連臺,焰火怒放,一派繁華景象。

不過,廟會終歸是商品交易比較原始的一種形式。懷慶商人之所以成為近代豫商的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就在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懷慶商人的經商不限于廟會這種形式,而是由個體的行商開始,逐漸形成了“有商且有幫”的格局。

鄧宏禮老先生是沁陽市文博副研究員,研究懷幫文化多年。“近代懷慶商人最早是從跑單幫開始的,什么是單幫?就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合伙,他們經營的商品也很單一,比如賣懷藥的就只賣懷藥,賣布匹的就不賣其他東西,而且行商路線區域也很單一,比如這個單幫只做沁陽到武漢這一路生意,那他就只會把東西賣到武漢去。”

但是,隨著生意越做越大,原先的小本生意就會遇到每一個創業者都會遇到的問題,那就是如何突破瓶頸擴大效益:成本要降低、利潤要增加,路途上的風險變幻莫測,市場也在不斷調整……

“很簡單的道理,比如跑武漢的單幫,包一條船費用很貴,但如果和到禹州、周口的其他單幫分攤出錢,這個成本就會降下來,所以聯幫就出現了。”鄧宏禮老人說,聯幫簡單地說就是單幫的聯合,臨時或者固定的單幫組合在一起,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潤。“不過單幫依然是存在的,即使后來有了懷幫這種高級商會形式,跑單幫的也大有人在,這就好比現在有很多連鎖大超市,依然會有小賣部存在,這是同樣的道理。”

單幫也好,聯幫也罷,都只是一種簡單的商業模式,要想把生意做大,就得創建一種更為緊密的合作,懷幫呼之欲出了。

以四大懷藥為主、以紡織棉布為業、以竹編陶瓷為生、以糧食面粉為營、以販賣雜貨謀利的跑幫商人們深感力量的不足,為了保障懷藥、懷貨在長途販賣中的安全、方便,抵御在商海沖浪中的風險,防止天災、疾病所帶來的難以彌補的損失,由懷藥商人組成的藥生會倡導,進而逐漸形成了懷幫。

藥王之廟懷幫總部

在沁陽市白廟街上,有一座略顯荒蕪的建筑——藥王廟。藥王,即孫思邈,藥王廟就是懷慶商人為紀念醫藥之王而修建的廟宇。

根據1937年的《沁陽縣志》記載:“藥王廟,在城內東北街即藥商會館住址。藥王廟創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初竣于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后增修四圣殿……全部完工于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歷時47年。”

藥王廟不同于其他單純用于香火祭祀的祀廟,它是由當時的懷幫商會總會——藥生會修建的,一是為了紀念藥王,二是作為藥生會的辦公、待客、洽談貿易的場所,因此竣工后非常壯觀。

根據資料描述,藥王廟通面闊40多米,通進深百余米,建筑面積4800多平方米。廟前是面闊三間、單檐硬山灰筒板瓦飾頂的戲樓山門。山門兩側各有耳房一間。進入廟中,在寬3米的甬道上,迎面是四柱三樓廡殿頂“濟世慈心”的木牌樓。進入甬道就是四圣殿,四圣殿進深三間,兩側各有一間耳房。后院正中八角石臺基上,有一座八角亭,俗名為八卦亭,雅稱為瀟灑閣,最后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四面回廊和榭水式綠琉璃瓦飾頂的三皇閣……

如今,四圣殿、八卦亭、三皇閣等建筑都毀于1969年,現僅存一座木牌樓和耳房等少部分建筑。

走進藥王廟,只見十多米高的木牌樓屹立于石臺基上。四根立柱從東向西一字排列,立柱上方為樓式建筑,“濟世慈心”的匾額赫然入目。枋額華板為透雕木刻,上方的雕飾,南為鳳,北為龍,下方的雕飾,則南為龍,北為鳳。從正面看,鳳在上,龍在下;從背面看,龍在上,鳳在下。龍鳳昂首,伸展欲飛,玲瓏精巧,栩栩如生。牌樓上的人物故事、珍禽花卉、祥龍瑞獸等裝飾物,造型美觀,做工精湛。這種融中國石枋藝術與古建頂飾藝術于一體的建筑物,是不可多得的建筑珍品,也是古代懷藥文化、懷藥經濟繁榮昌盛、懷幫商人崛起的重要標志。

鄧宏禮老人說,沁陽城內的藥王廟是古代懷慶府懷藥貿易最重要的標志性建筑。目前,沁陽市有關部門正在修編完善懷慶府藥王廟復建規劃方案,按照這個規劃,將籌建“四大懷藥”研究所和懷藥文化博物館。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4-06-04)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