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北部,有一座城,它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武陟。五千年的歲月崢嶸成就了這方水土的絕代風華,一草一木都在低聲訴說著覃懷古地的恩澤綿長。
踏著清晨露水沾濕的道路,走進嘉應觀的瞬間,歷史的滄桑便攜著溫情款款而來。紅墻藍瓦,密檐重疊,純民族風格的官式建筑,在薄霧的渲染下如同一幅淡彩的宣紙畫。信步其中,徜徉殿內,一邊享受著精妙設計帶來的深刻震撼,一邊咀嚼著久遠歷史留下的濃郁味道,思緒不自覺地飄到了洪荒年代。“咚—咚—咚”鐘鼓樓上渾厚的鐘聲喚回了飄遠的思緒,如今的黃河安瀾恬靜,回頭端望大禹塑像,他一如既往眺望著黃河。
時光微涼,歷史被春水浸潤,秋風吹拂,早已洗去鉛華,清絕明凈。這座原本就韻味天然的城,又被詩酒年華的故事填滿。來到山濤與向秀的故鄉,踱步妙樂寺塔下,和樹蔭下乘涼的老人坐下聊天,你會感受到悠悠歲月就在數不清的人與事間更迭。“登城望郊甸,游目歷朝寺”,潘岳筆下的妙樂寺已消失云海間,竹林七賢飲酒和詩、坐禪論道也無跡可尋,留下的是“且將新火煮新茗,詩酒趁年華”的灑脫,是“官閑同小隱,酒美足銜杯”的欣羨。
作別無聲的建筑,拾掇一下懷舊的情緒。伴隨著街巷里回旋悠長的“起刀磨剪子”聲,路過或抽著旱煙,或圍著棋盤廝殺,或晃著二郎腿兒坐著搖椅閑嘮的村民,抬腳邁進一條農家小巷,觸摸紅艷喜氣的門對,古樸質感的木門,花紋浸漶的青石臺階。
叩開虛掩的大門,精致的院落呈現眼前。好客的主人忙不迭升火起灶,煮油茶、烙烙饃,把炒熟的面粉加上花生、芝麻、核桃、懷山藥,佐入茴香、花椒、肉桂香料,放在火上一煮,滿院子都是茶面香,難怪李商隱當年慨嘆:“芳香滋補味津津,以甌沖出安昌春”。烙饃就更有意思了,一張鐵鏊,一個柳木小案板,一人搟,一人烙。小搟杖舞動如風,面片跟著團團轉,不一會就搟出直徑一尺多圓如月、薄如紙的“張兒”。小搟杖隨手一挑,不偏不倚正好搭到鐵鏊上。卷起烙饃,蘸著蒜汁,吸溜著油茶,任誰都想大快朵頤一番。午后,沖泡一壺菊花茶,吆喝三五老友帶上“寶貝”,聚在院子里,開始吹拉彈唱。懷梆、二股弦這些散落于鄉野的古樂,混雜著鄉土腔音,聽起來別有一番風味。時間,似乎在這里也放慢了腳步,靜靜聆聽。
追憶這座城的似水年華,它猶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注視著朝暉晚霞,靜待著花開花落,用它的豁達、寬厚、古樸影響著這片土地的民風。春秋有序而福祉無邊,歲月有痕而文脈延續,愿這片土地和生活于斯的鄉人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王 璐/撰文 馮小敏/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