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明清兩代,以河內縣為中心的懷慶府是豫西北地區的經濟、文化重心。如果說河內、懷州兩詞代表了漢唐時代的繁華,那懷慶這個名稱就足以濃縮古代近代現代沁陽地區的諸多歷史。
現在人們經常說到一個詞——文化軟實力,近現代沁陽地區軟實力的代表,也和懷慶這個名字有著很大關系,因為有一種地方戲就是以懷慶而命名,這就是懷慶梆子。
懷慶梆子簡稱懷梆,俗稱老懷梆、小梆(班)戲、懷調,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陽、博愛、濟源、孟州、溫縣、武陟、修武一帶。2006年5月20日,懷梆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沁陽市文化學者鄧宏禮老先生認為,元代散曲家闞彥舉、奧敦周卿和明代的朱載堉等人,都是懷梆劇種在沁陽一帶孕育的奠基人。“根據有關記載,朱載堉很
喜歡到民間去搜集整理那些音樂啊、舞蹈啊,還時不時地指點民間的樂器班子編創演奏,當時同樂會流行的一些‘響器班’、‘金鼓會’演奏的樂曲多是朱載堉編創的。”鄧宏禮說,根據當地史志記載,懷梆的前身是由圍桌說唱祈雨演變而來的海神戲,舊時每當大旱,人們在神像前陳列供品,于盤中放一小蛇當“河大王”敬奉,組織一些藝人,不化裝、不登臺、不表演,就地圍桌說唱,祈求降雨,后逐漸演變為登臺化裝表演。
明清時期是懷梆的發展成型階段。清代早中期,懷梆隨著懷慶商人的生意傳播到省內外,曾有“五府皆懷梆”之說,即指彰德府、衛輝府、懷慶府、大名府、順德府,也有把廣平府說為順德府的。懷梆流播,北至保定、石家莊、天津,西跨新安、澠池,到西安,東進封丘、長垣,南達許昌、禹州乃至武漢的廣大區域。
懷梆的唱腔以懷慶方言為基礎,簡、硬、直、快,給人以強烈的原始生態感,唱腔音樂激昂豪放,表演粗獷奔放,在演唱、表演等藝術上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生、旦、凈、末、丑行當齊全,上演的劇目多為雙生、雙旦、雙花臉。由于懷梆屬梆子腔體,演唱時須用棗木梆擊打節奏。唱詞多為七字句,十字句兼長短句,上下對應,合轍押韻,結構基本規整。
由于懷梆是以原生態為特征,有與時尚不相遂之感,即使在沁陽本地,如今喜歡懷梆的人也越來越少。“懷梆畢竟是沁陽本地的一種民間藝術,對弘揚民族文化和我國梆子戲體系的研究與發展,豐富和完善中國及世界的戲劇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沁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高原說,為了加強對懷梆劇種的發掘、搶救和保護,沁陽已經決定,把懷梆列入發掘、搶救和保護項目,并積極籌劃申報懷梆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懷幫文化獨具特色
沁陽,除了懷梆,還有懷幫。懷幫,是懷慶商人組成的商幫的簡稱。
近代豫商雖然不像“晉商”、“徽商”那樣享譽全國,但也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近代豫商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由彰德府地區商人組成的彰德商幫(也稱武安商幫),另一個就是懷幫。
懷幫究竟成立于何時,目前已無法考證,鄧宏禮認為,明代中晚期到清代初期,懷藥貿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一些原來跑單幫的懷慶商人為了把生意做大做強,主動團結懷慶府的各路懷商和各個藥材行棧,以藥材商人為主體的藥生會成立;到清康熙年間,在藥生會即懷幫總會的統籌下,隨著懷慶商人的本埠生意愈發紅火,其足跡也開始走向全國各地,最終組成了懷幫。
懷幫行銷的主要商品就是懷藥。山藥、地黃、菊花、牛膝,被稱為四大懷藥,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懷慶北依太行,南臨黃河,一條沁水穿境而過,土地疏松肥沃,排水快捷,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春不過旱、夏不過熱、秋不過澇、冬不過冷”的氣候環境,最適宜山藥、地黃、牛膝等藥材的生長。至今,生長在沁陽神農山的藥材仍有460多種,其中列入國家藥典的有23種,“四大懷藥”僅為代表。
1914年,在萬國商品博覽會上,“四大懷藥”被譽為“華藥”。
除了四大懷藥,懷慶地區手工業非常發達,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懷慶人自古就有經商基因。“懷慶自古非常富饒,也飽受戰亂,懷慶人在這種富饒和戰亂中生存,在這種無可奈何之中鍛煉出了從頭再來的堅韌性格,培養出了一種東西不會永遠屬于你的感覺。”沁陽市地方歷史文化的研究專家和洪范老人說,這種精神和農耕文化的“一畝三分地”理念是有很大差異的,正因為這種差異,使得懷慶人自古就有行商的傳統。
有了客觀的優勢,再加上主觀的拼搏,懷幫商人把懷藥和懷貨運往四面八方,遍開商號,建立會館,打開了一條條貿易渠道。明清時期,懷藥、懷貨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懷商南到湖廣,北達天津、東通冀魯,西去陜甘,甚至遠銷國外。
懷商主要活動地區,除河南本省外,省外區域主要為山西、陜西、山東、湖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等省市,其中尤以與河南毗鄰的山陜兩省和湖北最為集中。
懷幫商人以注重信譽,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而遠近馳名。有著吃苦耐勞的精神,有著百年積淀的經營規則,更有著豐富的用人經驗,在解放前,懷幫涌現出了一大批知名商號。
這些懷幫商號通過遍布各地的網絡進行貿易,不僅促進了懷慶地區與全國各地的商品流通,發展了地方經濟,而且也把懷慶地區的各種特產銷售到全國各地,使懷慶特產譽滿華夏,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懷幫文化。
輝煌古城今日巨變
到了民國二年,歷經一千多年的河內縣名改為沁陽縣,沁陽,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不過這兒有個問題,當時縣署的位置在沁河南邊,山之南水之北謂之陽,山之北水之南謂之陰,那就應該改名為沁陰才對。”鄧宏禮說,他查了民國時期的史料,大致有三種說法,有的認為這是取太行之陽、大河之陽、沁水朝陽“三陽開泰”之意,有的說漢代沁水公主的莊園在沁水之陽,還有的認為河內縣老治所在沁水之陽。“這些說法都不能讓人滿意,總之都是以地望所在,不計其小而求其大,象征吉祥吧。”
沁陽還是沁陰,似乎都不太重要。一座千年古城,歷史厚重的基因已經滲透到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且不說歷經滄桑的天寧寺三圣塔、全石造就的清凈宮無梁殿建筑群、號稱“小龍門”的太平寺摩崖造像,或是慷慨激昂的懷慶梆子、獨具特色的民間集體舞“高抬火轎”,就是走在青磚灰瓦的古城小巷中,嘗一嘗那散落在民間的風味小吃,就是享受。
涼粉、米茶、油茶、黏糕、麻糖、麻花,隨處都能在路邊小店尋到舌尖上的誘惑。不過到沁陽沒有吃過鬧湯驢肉算是白來。懷慶府的鬧湯驢肉早在唐代的筆記小說中就有過描寫,不過現在的做法拋棄了過去那種“殘忍”方式,而是把配好的湯料灌到驢腹內,而后宰殺烹飪,因此也稱灌湯驢肉。鬧湯驢肉肉味鮮美、補血益氣,是上好的佳肴。
沁陽有句順口溜:“驢肉丸子八味調,羊雜碎肉不動刀,綠豆丸子泡燒餅,喝著米茶配黏糕……”一句句俏皮話帶出一道道美味,游走在舌尖上的那種美食既蘊含著歷史的積淀,也散發出歲月的沉香。
作為千年古縣,沁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往事,素有“覃懷古郡,河朔名邦,商隱故里,樂圣之鄉”的美譽。
覃懷—野王—河內—懷州—懷慶,這些榮耀閃爍的古代地名都代表了一段輝煌的歷史,盡管沁陽這個名字之于這塊土地的時間并不算長,但這塊土地的人民依然延續了祖先的勤勞、質樸和聰明,在沁陽這個地方繼續生活和發展。
1989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沁陽撤縣設市,正式更名沁陽市。沁陽物產豐富,風景秀麗,是“四大懷藥”的原產地,也是農業生產基地,建設了13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7個省級無公害生產基地。沁陽先后榮獲中國縣級城市旅游競爭力20強、中國文化旅游大縣、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稱號。沁陽北與山西晉城接壤,是晉煤外運的咽喉要道和重要的煤炭集散地,也是豫西北重要的工業基地,規劃建設了沁北、沁南兩大產業集聚區,其中,沁北產業集聚區被評為河南省首批省級產業集聚區、首批對外開放重點產業集聚區、河南省十強產業集聚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區。2013年,沁陽市躋身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500強縣市,位列第231位。
沁陽的歷史是輝煌的,沁陽的今天也是燦爛的,一座千年古城正行走在它的現代化之路上——或許沒有其他語言比這些更能恰當描述今天的沁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