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王府朱載堉故居,如今已經被辟為紀念館。
策劃文體新聞中心執行記者朱金中通訊員李亞鋒文圖
引子
西晉時期,野王縣隸屬于冀州司隸部河內郡,作為國內知名的大郡,河內郡下轄9個縣,郡治仍在野王縣。這之后百余年間,野王縣也好,河內郡也罷,地名上幾乎沒什么太大的變動。
但那是一個戰亂的年代,動亂、戰爭、硝煙、流民、饑餓,是整個北方地區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曾經的富饒之地,變成了你爭我奪的戰場。盡管這一時期,沁陽地區的地名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但戰亂是這個地區最大的變化。
公元307年,前趙大將劉聰掠河內之地,坑殺降卒萬人。
公元354年,以呂獲為河內太守,慕容格率三萬人圍攻野王,持續數月。
公元383年,慕容垂率兵兩萬,攻拔野王。
公元414年,司馬順宰自稱晉王,率人起義,反抗北魏,兩年后被鎮壓。
…………
在那段歲月里,原本富甲天下的河內地區成了兵荒馬亂之地,十六國幾乎每一方的勢力都染指過這里。由于這里地處太行要沖,任何一個政治軍事集團都希望能夠據有此地繼而搶占地理上的先機;由于這里土地肥沃、手工業發達,任何一方霸主都希望將其劃入自己的版圖,以得到充足的賦稅供給。
這座沁水之城在亂世之中艱難地生存,這種生存,有的來源于底層平民掙扎中對求生的渴望,有的出自統治階層利益的需求。在今天的沁陽市紫陵鎮陽落山,有一處古銅礦遺址,據專家考證,有1400多年的歷史。根據史料記載,北魏時期,這里發現了銅礦,尚書崔亮立刻奏請在此開采銅礦鑄錢—沁陽一帶又出現了短暫的繁榮。
任何一個千年古縣的歷史,都不僅有繁華的經濟、杰出的詩人、驚嘆的藝術,更有著生存的艱難,正是這種榮光和不幸的交替演化,才構成了一座座古城復雜而又真實的千年往事。
紀念孝德改名懷慶
到了隋朝,隋文帝楊堅在公元583年把實行了四百多年的州郡縣三級體制改為以州統縣的二級制。野王縣改名為河內縣,隸屬于北魏建安二年設立的懷州。
隋之后是唐,其間也經歷了隋末戰亂和唐初的雜亂局面,但總體格局沒有太大變化。到了公元639年,唐太宗將全國劃分為十個道,懷州隸屬河北道,下轄河內、獲嘉、修武等5個縣,治所仍在河內。
經過唐初的休養生息,河內經濟很快恢復了活力。到了天寶年間,全國約有1453個縣,能稱得上“戶口多、資地美”的望縣僅有85個,而河內為河南的24個望縣之一,是有名的“河朔名邦”。
不過經過“安史之亂”的蹂躪,河內又陷入了動亂不斷的時期,這之后的五代十國,河內地區也是不斷易手,“城頭變幻大王旗”。
北宋時期,全國劃分為十三道(后改為路),懷州隸屬于河北西路,下轄河內和武陟兩個縣。
到了公元1280年,元統一了中國。元朝穩定時期,設立行省制,分為一個中書省和10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全國共設169路43府398州1165個縣,路府平行,州與縣平行。河南行省下設路、府、州、縣,懷州和孟州并為懷孟路,治所在河內,下轄6個縣。
公元1319年,懷孟路更名為懷慶路—這是一個很有標志意義的事情,因為這是繼河內之后,沁陽地區又有了一個標志性且更為今人所熟知的地名:懷慶。
路名的更改在大一統王朝不是一件隨意的事情,而且懷慶名字的由來和當時的元仁宗奉母居懷有著直接關系。
從元朝建立到元成宗時期,元朝的皇位繼承制度一直還沒有形成,爭奪皇位的斗爭甚至波及到貴族之間的火并。公元1306年,元成宗派他的大侄子海山鎮守漠北。成宗又把他的二侄子愛育黎拔力八達貶到河內,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母親也隨其遷到了河內。在河內,愛育黎拔力八達對他的母親十分孝順,每天早晚問安,親自侍奉膳食,有時母親病了,他整夜不睡,侍奉在母親的身邊,每天端湯送藥,一點也不敢怠慢。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孝順之名,甚至從河內傳到了大都。
公元1307年,元成宗駕崩,因成宗無嗣,于是引起宮廷內部爭權奪利,互相傾軋,朝野一片混亂。左丞相阿忽臺和皇后卜魯罕勾結,意圖立忽必烈之重孫阿難苔為新皇帝。而右丞相哈刺哈遜看到這種情況,就連忙派人分別到青海迎接懷寧王海山,到河內迎接海山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因為河內離京城較近,愛育黎拔力八達沒幾天就匆匆忙忙地趕到了京城,他在右丞相哈刺哈遜的幫助下,殺掉了左丞相阿忽臺,及其圖謀篡位的亂黨臣僚,自己被擁立為監國,暫時代理皇帝處理朝政。
同年五月,懷寧王海山到了京城,當上皇帝,史稱元武宗,他改年號為至大,立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武宗在位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初七駕崩,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皇帝位,史稱元仁宗,改年號為皇慶。公元1313年,太后降懿旨,將仁宗奉母居住在河內的官邸,改名為興隆寺。為了紀念仁宗的孝德,在河內城內大關帝廟兩邊修建懷王殿,并取年號“皇慶”中的慶字,把懷孟路改為懷慶路。
至此,懷慶一名,成為沁陽歷史上一個名稱,這個地名的知名程度不亞于河內。
懷慶鄭王名垂青史
公元1368年12月,在朱元璋的統籌下,明朝北伐大軍進入河南,奪取了元軍在河南的最后一個據點—懷慶路治所河內縣。至此,河南版圖全部納入明政府行政之下。
明代的行省以“三司”治之,河南行省下轄8府96縣,懷慶路改名為懷慶府,轄6個縣,治所依然設在河內縣。
不過,明代實行了皇室分封制度。對除太子之外的其他王子進行分封,河南是明代分封的大省,其中鄭王一系就被封在河內。
“從公元1443年第一代鄭王朱瞻埈起,150多年間,在所有的封王、世子中,唯有鄭恭王朱厚烷及其世子朱載堉是最清正廉潔、忠君愛國,專心科學發明而又最受皇帝恩寵的。”鄧宏禮老人說。
在如今的沁陽市自治街中段,有一座占地近一千平方米的古老建筑,這里在明代曾是朱載堉和他父親共同生活與研究樂律的地方,故又稱“鄭王樂府”。如今,這里被辟為朱載堉紀念館,向世人介紹這位偉大的樂律圣人。
朱載堉雖然后來讓出王位,但懷慶人仍稱他為“鄭王爺”。雖然身為顯赫王爺,但朱載堉對音律從小就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的一生最大貢獻就是創建了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理論被廣泛應用在世界各國的鍵盤樂器上,包括鋼琴,故朱載堉被譽為“鋼琴理論的鼻祖”。
朱載堉用橫跨81檔的特大算盤,進行開平方、開立方的計算,得出了求解等比數列公式,又依十二平均律理論旋宮轉調,提出了“異徑管說”,設計并制造出古代定音和演奏兩用的弦準和律管。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使這十二個鍵的每相鄰兩鍵音律的增幅或減幅相等。對這個音樂領域遺留了一千多年的學術難題,朱載堉經過幾十年的潛心研究,終于以他的十二平均律之說解決了。前中科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嘉錫題聯“創立樂律理論千年來疑團頓解名揚四海,奠定歌壇范本萬里外宏著爭傳澤被五洲”。或許音樂上的這種專業詞匯讓外行人費解,那么量化一下:世界上已知的十有八九的樂器定音,都是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礎上完成的,它被西方普遍認為是“標準調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