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開封

風雨數百年鐵塔與古都同在 “開封鐵塔今古錄”系列之四

2013/5/30 10:01:17 點擊數: 【字體:

    
    公元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站在開封鐵塔的北面,久久地仰望著塔身。主席身邊的河南省省委書記吳芝圃好像意識到點什么,趕忙上前說:“塔上的大窟窿是1938年日寇攻占開封時,用大炮打的。”

  主席明白了,然后給身邊陪同的同志說:“這個鐵塔名不虛傳,代表著我們中國人民是打不倒的。他們把它打不倒,我們把它修起來。”

  主席發話了,開封市政府隨即把修葺鐵塔的報告上呈中央。1954年,文化部撥付專款21萬元以修葺鐵塔。1957年6月11日,施工隊進入現場,腳手架搭了起來。開封市園林處的張玉發說:“修復鐵塔的工程是由開封一建公司承接的,總工程師是開封市建設局的田延壽。田公若活到今天,該是百歲老人了。”

  鐵塔公園文物陳列館內有幾張當時施工現場的照片,十分珍貴。我從北面仰望塔壁,看到琉璃磚縫間有明顯的白灰痕跡,講解員王志新說:“你一看就能知道哪塊兒是后來修補上的。 ”

  “上世紀50年代初期,我曾爬上鐵塔,看到那個被日寇炮彈打出的窟窿有一人多高。”開封市園林處的張玉發先生如此描述。后來我專門去了趟開封市博物館,我猜想那里一定會有對鐵塔歷史的記錄。果然,在開封市博物館,一幅民國時期的鐵塔照片進入了我的視線。那幅照片是攝影者從塔的北面拍攝的,照片上鐵塔的塔壁滿目瘡痍。

    “我們把它修起來”,一代開國領袖毛澤東52年前在開封鐵塔下說的話擲地有聲。鐵塔似乎具有與生俱來的幸運。據說毛澤東當年是到開封視察黃河,順便去看了看鐵塔。 

    歷代開封人不忘修鐵塔

  開封人有懷舊的情結。公元1526年,一個在山西為官的祥符(開封)人“坐忤權貴”而免官。他是公元1513年河南鄉試的第一名,一年后在北京考中進士。免官歸汴后,他杜門謝客,以著書自娛。此人就是《汴京遺跡志》的作者李濂。

  李濂“少負俊才”,他仰慕魏公子無忌與侯嬴的俠義風骨,常與同伴騎馬出城打獵,效仿古人慷慨悲歌。他在外做官11年,最后“以才致謗”,依然性格不變。

  丟官之后,李濂有了閑暇時間,便在開封輯錄舊聞、尋訪古跡。在鐵塔建成約500年后,李濂記述了開寶寺的狀況:“漆胎菩薩五百尊并轉輪藏黑風洞,洞前有白玉佛。后殿內有銅鑄文殊、普賢二菩薩騎獅象,蓮座,前有海眼井,世謂七絕。元末毀于兵,海眼井亦久失其處。國朝洪武十六年,僧祖全募緣重建。”在李濂生活的時代過去將近500年之后,再讀這樣的文字已很難有具體的概念,只能依稀看出明代開寶寺所存的前朝遺跡比現在“闊氣”得多。李濂記述汴京遺跡的目的,在于備忘。李濂知道古跡不能長存不廢,不能復制重生,他在重游相國寺后,如此凄然地寫道:“余少時,嘗讀書相國寺僧舍中,見大殿前有古碑二十余,多可觀者。今四十余年矣,昨偶至寺游覽,止見三二碑,剝落漫漶,皆不可誦,余不知所在。徘徊其下久之,重為之憮然。”

  憮,在詞典中有兩層意思:一是愛憐;二是失意。我覺得李濂當時這兩種心情都有。一個“世居大梁”、熟悉開封一磚一瓦的文人,若是面對古跡損毀的現實不“憮然”,那才叫說不過去呢。

  1957年6月,在修復鐵塔時,人們在鐵塔的頂部發現了記錄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修葺鐵塔之事的石刻。關于明清對鐵塔的修葺的記錄多來自石刻和筆錄,這些記錄大都很簡要,沒什么故事,讀來乏味。據記載,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對鐵塔的那次整修是歷次整修中最重要的一次。當時,朱元璋的兒子、周王朱橚在鐵塔內嵌置了48尊黃琉璃阿彌陀佛像。我在登塔時留意過這些佛像,還數次用手撫摸過那些佛像慈祥的臉蛋兒。

  在鐵塔上向西南遠眺,可以看到龍亭公園的潘家湖,那一帶曾經是周王府所在的地方。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朱橚被封為周王,建藩開封。這位周王好學,喜歡吟詩作賦,作《元宮詞》百章。他還愛研究草類,著成《救荒本草》一書。周王朱橚在北宋皇宮的舊址上大興土木,營建自己的府邸。據說宋代皇宮周長五里,周王的王府周長擴展到九里十三步,比宋代皇宮還要大氣。周王一心想恢復“廢都”的元氣,他整肅市容,加固城池,增修寺觀。在整修鐵塔的同時,他還一并修繕了繁塔。

  據民間傳說,繁塔的殘缺是朱元璋到開封“鏟王氣”所致。繁塔的史料很少,塔體又半殘,這就給后人留下了很大的聯想空間。在開封采訪時,我看到了兩本書,一本是介紹鐵塔的,一本是介紹繁塔的。這兩本書的作者在書中都把兩塔進行了比較,比較中隱隱地透露出開封文人對繁塔無法修復的遺憾。

  比鐵塔還要古老的繁塔運氣一直不如鐵塔,據說它現在所能招徠的游客也屈指可數。我曾經在古吹臺上眺望過繁塔,但始終沒能親近過它,觸摸過它。我曾經在開封博物館的展示柜里,近距離地欣賞過繁塔上的佛像磚,它的色澤更接近唐代西安大雁塔的色澤。繁塔受委屈了,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它都沒有像同城的鐵塔那樣得到足夠的重視。“鐵塔高,鐵塔高,鐵塔只搭繁塔腰。”民謠中飽含著開封人對曾經偉岸的繁塔的懷念。繁塔曾經高過,就像開封城曾經闊過一樣,太輝煌的往昔讓開封人回味不已,也讓開封人難以釋懷。

  民謠所述或許是實情,但今天的鐵塔和繁塔相比,開封人形象地說,一個是英俊魁梧的武松,一個是矮小短粗的武大郎。面對運氣遠勝于己的“同城兄弟”,繁塔也許只能永遠滿懷一腔惆悵。

    接引佛銅像長伴孤塔旁

  雖然鐵塔遠比繁塔帥氣,鐵塔的運氣也比繁塔好,但在數百年的歲月中,鐵塔也曾經飽受凄涼。清人侯樸詩云:“佛座凄涼饑鼠臥,禪房寂厲舊僧無。”自唐李隆基改獨居寺為封禪寺以后,夷山寺院建了毀,毀了建,最后唯余接引佛銅像和寂寞的鐵塔相依為命。

  那重達12噸、高5.4米的銅鑄接引佛為北宋所鑄,明代置于鐵塔所在的祐國寺大殿之中。明末,一次大水沖來,祐國寺大殿的頂被掀了,墻被沖倒了,銅像從此飽受日曬雨淋。直到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再次整修寺院時,接引佛才重入殿堂之中。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開封被洪水圍困長達8個月。其時,為了阻擋洪水,開封的五個城門全用土給封嚴了,開封城成了洪波浩淼之中的孤島,隨時都面臨著洪水灌城的災難。無奈,官方在開封城東、西、北三門設立臨時應急的機構———磚局,每日收購民間的磚木石頭用以防洪。危急時刻,有人拆了鐵塔旁的佛殿,把磚木運到城墻上抗洪去了。

  那次水災過后,只有鐵塔和接引佛兀立在夷山不毛之地,寂寞無主。

  1930年,開封城改造南土街,時任河南省民政廳廳長的張鈁將街面拆下的木料磚瓦收集起來,在鐵塔南修筑了一座八角亭以供奉接引佛銅像。這座八角亭起名“知止亭”,其用意在于訓誡做官的要為國為民“知止有定”,按照規章辦事,該辦的事要辦,并要辦好,不該辦的事則堅決不辦。有了八角亭的庇護,接引佛總算不再露宿野外了。當年,堂堂的廳長張鈁竟也拿不出幾許銀兩,建一個體面的殿堂以安銅佛,最終還是仰仗民間的殘磚余木,才建了一個八角亭。狹窄的八角亭雖然有些委屈了接引佛,但值得慶幸的是,1938年6月,日軍在開封北城外謝莊架起五六門大炮轟擊鐵塔時,炮彈嗖嗖地從八角亭邊擦過,八角亭竟毫發無損,安然無虞。

  張玉發先生對接引佛銅像知道得最清楚。20年前,當力大無比的機械手攔腰抱起12噸銅佛向西挪動時,作為開封園林處官員張玉發就在現場。在張玉發的私人相冊里,珍藏著一張接引佛銅像站立在塔南的照片,那赤足站在蓮花座上的接引佛模樣慈祥,慈祥之中依稀又有種欲言又止的心思。

    我曾先后兩次到1986年建成的接引大殿里參觀,今天的接引佛已經身披袈裟,遍飾金粉,它看起來已經不像照片上那般素面朝天了。接引佛的模樣雖依舊慈祥,只是目光呆滯,緊閉雙唇,仿佛已經懶得開口說話了。按照佛教凈土宗寺廟舊制,接引佛殿多建在中軸線上,坐北朝南,至少也該退而求其次坐西面東。“鐵塔公園南邊因河南大學用了,公園只能坐東朝西,大門開在西邊。舊制不必恢復,今天的人還要生活,河大比一個門繼續朝南開的舊制重要多了。”張玉發如是說。有開封人開玩笑說:“大殿向西也好嘛,過去都是接引佛接人去西天享福,人活得滋潤后,引渡神自己還想去極樂世界哩。” “可神職壓肩呀,佛豈能一走了之?”我久久地仰視著這尊北宋銅佛,不由得發起了呆。從神游之中回過味來,我驀然回首般轉了一個身,但見大殿內只有一個值班員獨守著一桌一椅,倦意無限。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4-07-05 作者:齊岸民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