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曲”是開封乃至中原地區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更是中原一帶為數不多的帶有文人詞風曲韻的傳統室內說唱音樂藝術。開封鼓子曲有其悠久的歷史,據考證,她是古代宮廷藝人演唱曲子詞流落到民間的,明清以來加之開放的吸收與交流,延續至今的民間藝術門類。有史可查,在開封可追朔到清代鼓子曲名家曹春明以及以后的張進忠、馬國玉等人。
“開封鼓子曲”的傳統伴奏樂器有:三弦、古箏、琵琶、拍板等,樂師們按照古之禮儀規范進行演奏和演唱。其演唱者依照前人口傳心授,“以字行腔,正字清濁,聲多字少,哼哈纏綿”的方法進行室內演唱。其演唱形式有:鼓子頭、鼓子尾及諸多曲牌等。開封鼓子曲具有南北兼容的音樂風格,嚴謹而靈活的結構形態,獨具特色的曲牌格律及唱合,尤其是曲友相敬如賓的雅集之長,使其有了獨特的、其他傳統民間藝術難以替代的審美品格。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藝術價值,是開封傳統文化的奇葩。
2015年,入選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