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字余之,戰國時魏人,為當時著名的縱橫家,生年不詳,原為魏貴族后代,后家道中落。少與蘇秦共事鬼谷子為師。歸魏后求事魏惠王不得,憤而攜眷游楚之秦,兩次擔任秦相,封武信君。為秦制定統一諸侯國的“連橫”之策,瓦解了蘇秦“合縱”的抗秦聯盟,迫使魏獻上郡于秦,奪取楚漢中之地,為秦之統一天下立下不朽功勛。秦武王即位后,失去信任,辭秦返魏,任魏相,助魏退齊兵。魏襄王十年(公元前309年)卒于大梁。
張儀故宅在開封曹門外400米,今新曹路西段公路北側處。至北宋時其故宅為北宋名臣王祜所有。祜在院中手植三棵槐樹,并聲言:“吾之后世,必有為三公者。”后其子王旦在宋真宗時果得為相一十八年,曰三槐堂王氏。至清同治年間,三槐堂改為三教堂(祀儒道釋三家)至今。但仍有張儀后裔居于該處。
張儀死后葬于開封城東北七里(實測五公里),今宴臺河村。
張儀墓長方形,似硯(古墓不似今墓圓形,大皆為長方形),故墓附近村落(原為張儀后代守墓所居)乃稱“硯臺”,復因其南三公里的張耳墓亦似硯臺,為示區別,張耳墓稱南硯臺,張儀墓稱北硯臺,位于今開蘭公路北側。
明清時期,黃河南移,靠近開封城垣,且屢次決口,北硯臺村北被沖出一大河口,群眾遂改稱為北硯臺河。復因村西北一公里處系宋宴臺遺址,硯、宴諧音,傳來傳去硯臺河就成了宴臺河了。
張儀墓位于宴臺河村南北街中段西側,原為長方形高臺,其土質堅硬,經年被人掘土使用竟成凹坑,1994年仲秋,市有關部門重修張儀墓,并立有《整修張儀墓碑記》一通。筆者實地勘查,張儀墓現已無存,其地已建成樓房。【原標題:張儀和宴臺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