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開封美食 >> 美食訪談 >> 瀏覽開封

杞縣紫薯泥端上了上合總理會國宴

2015/12/23 14:12:15 點擊數: 【字體:

杞縣紫薯泥端上了上合總理會國宴
 
杞縣紫薯泥端上了上合總理會國宴
 
杞縣紫薯泥端上了上合總理會國宴
 
    小編分享幾張咱們杞縣的“國宴”紫薯泥,喜歡的朋友們速來金杞縣品嘗美味吧!!!
 
杞縣紫薯泥端上了上合總理會國宴
 
    得知咱杞縣的紫薯被端上了上合總理會國宴的時候,小編的內心是異常激動的,一種無以名狀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相信咱們杞縣的老鄉們一定會更加為之驕傲的。
   
    杞縣的紫薯已經得到了國家和外國友人的認可,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除了紫薯以外,杞縣還有很多特色十足的當地農產品。
 
    相信很多河南人都知道,大蒜也是杞縣的一大特色農產品。目前杞縣當地有很多頗具規模且生產體系相當成熟的大蒜衍生品加工企業,主要產品有杞縣蒜片、杞縣蒜粒、杞縣蒜粉。
 
杞縣紫薯泥端上了上合總理會國宴
 
    那就讓小編帶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咱杞縣的紅薯吧!!
 
    說起紅薯,實在不是什么稀罕之物。在生活困難時期,杞縣人曾經視紅薯為生命,有諺語為證:紅薯湯、紅薯饃,離開紅薯不能活。然而,自古善烹調的杞縣人卻能將再普通不過的紅薯做出百般花樣來。其中紅薯泥就是一例。紅薯泥是一種獨樹一幟、色味奇美的色菜。民國初年由杞縣大同飯莊廚師蔣世奇創制。
 
杞縣紫薯泥端上了上合總理會國宴
 
    以紅薯為主料,成品形似泥狀,始產于杞縣而得名。其配料比例是:一斤熟紅薯,五兩白糖,二兩半香油及少量的山楂丁、玫瑰片、青紅絲、桂花糖等。制法先將紅薯煮熟,剝皮去絲,以凈白布包之軋壓成泥,作為備用、然后把白糖拼命倒至炒鍋內化成糖漿,兌入香油、泥紅薯,加熟烹飪,攪拌均勻,至三者溶化為一體,呈現柿紅色為止。盛至盤內,上面依次分層放上山楂丁、玫瑰片、青紅絲、桂花糖即成。

杞縣紫薯泥端上了上合總理會國宴
 
    此菜,斑駁陸離,色澤鮮艷,甜爽可口,營養豐富。據食品衛生部門測定,每斤(500克)紅薯泥含糖200克,蛋白質5克,脂肪45克,胡蘿卜素30克,維生素C50毫克等多種營養物質。有健脾、補虛、益氣之功能,對霍亂吐瀉、水膨腹脹、夜盲等癥也有良好療效,經常食用,可使人長壽。因此,品嘗者對它無不交口稱贊。
 
杞縣紫薯泥端上了上合總理會國宴
 
    1934年元月,一位記者來杞品嘗后,在《河南政治月刊》第三卷第十二期上發表《已成陳跡之金杞》一文,盛贊杞縣紅薯泥為"特殊食品,頗為著名。如有異縣友人初履斯土,則……不可不嘗之"。自此,杞縣紅薯泥聲譽大振,慕名前來品嘗者日眾。大同飯莊亦因之生意興隆,門庭若市。蔣氏乏嗣,傳其藝與甥兒胡詩俊等人。
 
杞縣紫薯泥端上了上合總理會國宴
 
    每當貴客臨門,杞縣人會熱情地端出這道風味菜。在品嘗紅薯泥的同時,人們還會給你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

    據說,創制紅薯泥的清末廚師蔣思奇不僅手藝高超,還有剛直不阿的浩然正氣。有一年,袁世凱的部下來到杞縣,聞聽紅薯泥為此地名食,便點名要嘗嘗這風味佳看,不然便覺得枉活一世。這天,宴會在縣衙舉行。雞鴨魚肉上完后,最后才上紅薯泥這道菜。大小官員看此菜五光十色,如桃花盛開,似琥珀生輝。各個迫不及待狼吞虎咽起來。誰知,不大一會兒,有的張口流淚,有的伸脖子干嘔。原來,蔣思奇不愿給袁世凱的部下做菜,但又不能推辭,便使了個花招。紅薯泥本身質地細膩,熱量大,密度小,散熱很慢,蔣師傅又特意用滾油封頂,內中溫度更不易散發。這些人迫不及待,故而被燙得丑態百出,狼狽不堪。
 
杞縣紫薯泥端上了上合總理會國宴
 
    說到紅薯泥的熱量大、散熱慢,還有一個傳說:有一次,慈禧太后來到開封,聽說杞縣的紅薯泥特別好吃,于是就吩咐開封府為她準備。而當時開封城里沒有一個能做“紅薯泥”的廚師,只好派人到杞縣請人去做,做好之后再帶回開封。辦差的剛回來,早已等得不奈煩的西太后慈禧拿起筷子便吃,誰料卻被燙得兩眼流淚。開封距杞縣50公里,當時的快馬也得一個半小時才能跑一個單程,可見紅薯泥的熱量之大、散熱之慢。
 

杞縣紫薯泥端上了上合總理會國宴
 
    紅薯泥不僅是杞縣的名產,也是中原地區粗糧細作的典型。紅薯從粗制到細作,從平常食物到宴席珍品,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也是我國食品制作技術的發揮和創造。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杞縣在線(2015-02-1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