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開封風情 >> 特色訪談 >> 瀏覽開封

尋根問祖到開封

2014/6/18 14:34:08 點擊數: 【字體:


    客從何處來

   
6月14日,記者在我市包公祠附近的一處住宅中見到了河南省史志協會原副會長沙旭升。今年64歲的沙旭升退休后,依然潛心研究姓氏淵源,為開封的文化事業獻計獻策、奉獻智慧。如今,已是中原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的沙旭升提起他心愛的事業,眉飛色舞、滔滔不絕。

    一見面,沙旭升便向記者提問,“如果有人問你,你是誰,又來自何處?你是不是首先回答,我姓什么,叫什么,老家在何地 ”。見記者點頭稱是,沙旭升說,“尋找自己來自何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姓氏追尋。姓氏,用一種最古老的標志,提示著你的血脈、你的祖根。千百年來,許多人費了大力氣,小心翼翼地保存著祖上流傳下來的家譜,為的就是知道那帶著血脈和靈魂深處的根在何處”。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在那個遙遠的年代,她浩浩蕩蕩滾滾東流,澤被千里,在中下流域為我們的先民造就了最適宜的生存環境。這個區域也是大大小小戰爭爭奪的沃土,先后成為中國20多個朝代的都城,被歷史學家稱為“天然的中國歷史博物館”。 按照統計,中國排名前100位的姓氏,有73個源自河南。源自河南的姓氏人口占中國漢族人口的80%以上。基于此,姓氏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子孫尋根溯源的活化石。而古都開封,更是港澳臺同胞以及居住在海外華人先祖深情眷念的土地,也給后人留下了一份最濃厚的“尋根情緣”。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港澳臺同胞及居住在眾多國家的客家人紛紛回到古都開封尋根,寄托懷念故土、緬懷祖先之情。這20多年,“世界魏氏宗親總會”、“臺灣丘氏宗親會”、“新加坡蔡姓宗親會”、“菲律賓何氏宗親會”、“泰國楊氏宗親會”等上百個客家人社團來開封尋根謁祖。說起這些姓氏與開封的淵源,聊起居住在港澳臺地區以及海外的客家人對先祖深深的尋根之情,沙旭升很是感動,記者的采訪也就此展開。

    張氏后人見證兩岸骨肉親情

   
沙旭升的書桌上,放著一沓紅藍相間的航空信。說起這些航空信,沙旭升笑道:“這些信都與我們開封張氏客家這一家族有關系。”

    “張氏極其古老,其公認血緣親祖是最偉大的親王黃帝。黃帝之子揮發明弓,被封為監造弓箭之‘弓正’官,賜姓為張。揮之后繁衍迅速,張姓子孫帶著神圣的徽記,懷著無限的期望,邁著歡快的步伐,用血與火、弓與矢,寫下了一部雄壯的客家播遷史。”沙旭升告訴記者,“早在戰國時期,張氏便已經居住在開封,如今張氏后裔已遍布全國各地,人口逾億人。張氏名人輩出,政治家、藝術家、科學家……俯拾皆是,充分顯示了張姓家族武猛之風。而其中與我有書信往來的臺灣客家人張明正教授便是我們開封張氏后人。”

    1995年,沙旭升擔任省中原族史學術委員會委員,恰巧接到一封從臺灣轉來的書信。落款為張明正的寄信人自稱是張儀、張良的后裔,祖上曾在開封住居。沙旭升接到這樣一封書信,很是激動,“這可是開封張氏后人第一個來尋根的客家人啊”。盡管還未與張明正謀面,但沙旭升查找史料,幾經周折,終于查清了張明正系唐代汴州浚儀人張伯紀的后代,并將考證資料寄到臺灣。

    “其實張明正手中的族譜記載與史實有些誤差。”沙旭升說,“他們族譜記載是張氏祖先自唐代河南祥符縣遷來,但當時并沒有祥符縣,只有浚儀縣,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浚儀縣才改為祥符縣。”

    西漢初始元年,揮第87代世襲孫由陳留(今開封陳留)遷往吳郡(今江蘇蘇州)。揮第102世孫張伯紀于唐669年由河南省浚儀縣出發,隨同開漳圣王陳元光征閩而落籍,第7世又搬回河南居住,至第13世孫(或第19世孫)因元兵追殺南逃,后世孫入贅詔安縣官坡鄉張廖家,而創立張廖衍派,為臺灣張廖簡家族之源頭。

    經過沙旭升的考證,這些翔實的資料,可靠的源流,讓張明正激動萬分,隨即給沙旭升寫信表示感謝。由于他們都對姓氏有所研究,共同話題很多,幾番書信往來,沙旭升與張明正成為好朋友。1996年,鄭州召開首屆“豫閩臺”國際姓氏研討會,張明正與沙旭升均應邀參會。兩人雖然是第一次見面,卻一見如故。會上,張明正的發言特別動情,引來陣陣掌聲。為支持中原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的研究,臺灣各界紛紛捐款。會后,張明正專程來到朝思暮想的祖籍地開封,像回家一樣飽覽開封名勝古跡,又專赴蘭考拜謁張良墓。

    張良墓在蘭考縣曹新莊,高15米,周長30米。“一入蘭考縣,張明正就十分激動,說張良為興漢三杰之一,張良先祖張儀也是開封人。”沙旭升回憶道。到達墓區,見到周圍遍植松柏,環境幽靜,張明正熱淚盈眶地說:“這就是我們要拜謁的張良墓,留侯在蘭考縣白云山終老,下葬此地。”張氏后人看見臺灣張氏后裔尋根至此,也十分激動,一起深鞠躬拜謁張良墓。

    千里尋根只為情

   
說完臺灣客家人張明正教授的尋根故事,沙旭升笑問:“《射雕英雄傳》這部小說你看過嗎?咱開封有個延慶觀,你知道不?”不等記者說話,他又接著問:“延慶觀是怎么來的,與歷史上哪個名人有關,又與客家人有什么淵源,你知道嗎?”

    見到記者點點頭又搖搖頭,沙旭升笑了。“這延慶觀,原名重陽觀,是為紀念全真教創始人王喆(一名王重陽)而興建的。金末重陽觀已毀。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全真教徒受丘處機遺命,重修重陽觀,歷時近30年,規模宏偉,殿宇壯麗,元帝賜名‘大朝元萬壽宮’。元末又毀于兵火,僅存齋堂一座。明洪武元年(公元1373年),更名延慶觀。玉皇閣系觀內原存齋堂,因屢遭水患,基部宇末地下三米多深,經挖掘整修,恢復了原貌。建筑共三層,通高18.25米,全用青磚、琉璃構件仿木建造,不是梁架,頗似一座蒙古包,內供明代真武銅像一尊。近年來,新修建有東西道房、三清殿等,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慶觀很小,占地不到4畝,但千萬不可小瞧它!”沙旭升說這番話時,底氣很足,“你想,古代的開封城連皇宮王府都被埋在了地下,當時‘廣袤七里’的延慶觀能在地面上留下一部分,已比皇宮王府幸運多了,算是個奇跡!”

    說了很多延慶觀的故事,記者有些納悶,這王重陽、丘處機與客家人有何淵源?看出記者的疑惑,沙旭升說:“丘、邱二姓同源,一說發源于山東,一說發源于河南,早期主要向西、向南播遷,故很早河南境內便有丘姓名門望族,開基始祖為丘穆,下傳18世丘和,丘和居開封林村,丘和裔孫丘茂千為避亂自河南開封遷至福建今上杭一帶,這是有關丘氏入閩的最早記錄。北宋中葉,河南丘沐秀一支遷福建莆田,其子丘成實徙廣東饒平。明代,貴州、云南等地也有丘姓聚居點。丘沐秀后人又有遷福建長汀、上杭,轉廣東鎮平等地。陜西、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有山西大槐樹丘姓移民入居。清初,丘姓入臺者多出閩、粵之地,此二地丘姓又多屬丘沐秀派下。清雍正時期,為避孔丘名諱,天下丘姓多改姓邱,邱姓始成一大姓氏。丘姓歷史名人眾多,主要有丘靈鞠、丘行恭、丘光庭、丘處機等。 1997年,臺灣桃園縣客家人世界丘氏總會副理事長邱正吉便到開封尋根,并游覽延慶觀。”

    說到此處,記者才恍然大悟。聽沙旭升講起邱正吉到開封尋根的故事。1997年夏,臺灣邱正吉一行到開封尋根。先找到市文化局,后經市文化局推薦找到了沙旭升。見面寒暄后,邱正吉說道:“我曾到山東尋根,但沒有找到與丘姓任何有關的遺址,據說開封延慶觀是丘處機依師遺囑所建,我們就過來看看能不能找到與丘姓有關的遺址。”

    聽完邱正吉先生的介紹,沙旭升便請邱正吉稍坐片刻,翻出資料,就丘、邱姓氏與邱正吉進行交流。“我把丘、邱二姓淵源一講,邱正吉不時點頭稱是。當聽到我說丘氏子孫從18世至31世,一直居住在開封(今啟封),就在今天朱仙鎮一帶,頓時面露喜色,直說要去朱仙鎮、延慶觀看一看。”

    后來,在沙旭升的陪同下,邱正吉專程前往延慶觀參觀。“參觀完延慶觀,邱正吉便說,有機會我一定要好好修繕一下延慶觀,建立一個丘處機祠堂。”

    忘不了的祖根情懷

   
1987年和1989年連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的林蔭華先生,系新加坡東風集團董事長。他本是福建同安人,尋祖心切,1996年3月偕夫人來開封尋親。之所以到開封,就是因為他手里16個字的線索“吾家基宇,屯畝開封。歷彬啟正,理學迪光”中有“開封”二字。林蔭華到汴后,在我市對外友好協會安排下,沙旭升陪同林蔭華專門趕到杞縣尋根,最終在林寨村找到同一家族“九牧林家”后裔,圓了林蔭華尋祖之夢。后來,林蔭華捐資10萬元港幣修建林寨小學,還專門從新加坡發來傳真:“我們非常感動。炎黃子孫的文化,把我們林氏兄弟姐妹兒孫凝聚在一起,雖然離別千里萬里,感情濃厚如故,這景象將永遠留在心里。”

    1993年,臺灣“全球董楊宗親總會”委托湖南大學的楊布生教授來汴研究、考證開封天波楊府與臺灣楊姓的歷史淵源。沙旭升與楊布生教授促膝懇談,借助史料進行分析交流,并最終達成了共識。

    2003年11月23日,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博士為名譽團長、世界華人慈善基金會主席李貴臣為團長的“愛我中華走進中原”中原尋根代表團蒞臨開封市。“從11月23日至25日,我兩次與孫穗芳博士謀面,就孫中山先生的祖籍和家世源流問題展開交流,并根據我手頭掌握的歷史資料及家譜資料,考證孫中山祖籍。考證出八代源流,彌補了孫氏族史明代資料的缺失,孫穗芳博士比較信服,確認了孫中山祖籍在開封。”沙旭升說。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為配合海外客家人、港澳臺客家人來中原尋根,沙旭升先后為新加坡、印尼、韓國、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美國、加拿大以及港澳臺和國內十多個省市的上百尋根人員提供了服務,其中不乏著名企業家、海外宗親社團、著名學者、國家政要及知名人士。尋根人的姓氏與開封的淵源,這些后裔的尋根之情,已經化為一種動力,激勵著沙旭升的學術研究,促使他對此更加孜孜以求。多年來,沙旭升在《尋根》、《敦睦僑刊》、《臺灣源流》、《美國石氏會刊》、《臺灣全球魏氏會刊》等尋根刊物發表姓氏文化、客家文化研究文章30余篇,其中多篇被收入重點院校學術文庫。

    說到哪位尋根者讓他印象最為深刻,沙旭升笑道:“無論是哪一位尋根者找到我,希望我能提供幫助的,無論尋根成功與否,他們那種深深的族根情懷不僅讓我甚為感動,也讓我收獲了此生最大的財富。”

    開封是客家人永遠的家

   
“客家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廣、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開封是歷次客家人遷徙的主要出發地,是海內外客家人的重要祖根地。他們因中原戰亂而南遷,披荊斬棘,開山造田,落地生根。”沙旭升說。

    “在歷次大遷徙過程中,客家人錘煉出了愛國愛鄉、刻苦勤儉、堅韌不拔、開拓進取、重教崇文、團結互助的客家精神,這與現在開封人依舊血脈相承。” 沙旭升說,從開封走出的客家人仍然保持著先輩傳導下來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為人處世的觀念,繼承了中原文化的傳統,有著團結奮斗、開拓進取、保持個性、自強不息的精神。這其中不僅隱含著變革進取精神,而且也體現了友好共處、向往和平的思想境界,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粹。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態和性格,也是中原文化影響中華民族文化構建的基礎元素,它通過一種強大的輻射能力,不斷地同化和融合著其他區域的文化,成為炎黃子孫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可以說客家文化、中原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一脈相承。

    “作為八朝古都,開封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客家人最重要的祖根地。我們舉辦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毫無爭議。而且對于弘揚優秀的客家文化、提升開封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提升開封在海外華人中的美譽度,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文化開封、厚重開封、美麗開封將是海內外客家人永遠的家。”作者:岳蔚敏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開封日報(2014-06-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