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泰號是中原歷史最久的醬菜老字店,俗稱“老寶泰”,首創于清代康熙年間(一七一○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寶泰惠源載記南酒金腿折兌》的長形吊牌,這是寶泰號百年輝煌的一件歷史遺物。寶泰號主要以經營醬菜為主,該店曾以“醬香熏汴城,貨銷南洋國”而聞名遐邇。其特點是“古法秘制,南北兼蓄,醬菜濃郁,脆嫩利口”。她是中原六大貢品之一。產品不僅暢銷全國各地,而且遠銷海外,深得國內外消費者的贊譽。
寶泰號首創人沈載華和沈載平,浙江省紹興縣人。是當地的一戶自耕農,富有農業和釀造經驗。沈氏兄弟的祖父是當地聞名的制醬名手,到他一代,更是把制醬工藝發揚光大,當時他釀制的醬菜供不應求,除制售醬菜外,每年還釀酒數千斤供應附近集市莊村的需要。當時紹酒已馳名全國,遠及南洋、東北各地,沈載華根據此情況擴大釀酒業務,自制京莊、花雕(高級紹興酒),并兼運金華火腿,杭州獅峰龍井等浙江省各地名產運銷外地,從浙江的杭州沿運河而北往蘇州、清江至安徽之毫州而達開封(這一段路程全長約三千華里,旅行時間約需一個月至兩個月),沿路銷售,一年一度,獲利甚厚,寶泰號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后來,兄弟分家,“南寶泰號”,沈載平經營,扎根杭州,以釀酒為主;“北寶泰號”沈載華經營,落戶開封,以制醬為主。嘉慶初年,“南寶泰號”由于經營不善而歇業,“北寶泰號”卻逐年發展壯大,成為古城開封商賈之中的知名商家。
寶泰號初期所經營的商品,主要是醬菜、紹酒、金華火腿、茶葉等,也兼營一些產自浙省沿海一帶的海產品如鲞魚、咸魚等以及某些手工業日用品,這些商品除由寶泰號門市部銷售一部分外,絕大部分都推銷到河南省各府、州、縣的大小衙門,因為在滿清時代的所謂大清律例,完全把持在當時各大小衙門的刑名幕友——“紹興師爺”手里,權力之大幾乎超過主管官員。寶泰號經營的商品通過與當權者的人事關系,推銷當然是不成問題的,同時還因為當時匯兌不通,寓居在汴的官僚、幕友所搜刮的人民血汗不是長期存在寶泰號柜上,就是托其老板攜歸家鄉,作為他們暮年頤養優游之用。寶泰號也常常利用這些不義之財,收購一些河南土產,如紅棗、金針菜等南運銷售,如此南來北往,達五十年之久,寶泰號獲利之厚,可以概見。
一七七○——一八○○年內,寶泰號的管理方法和業務范圍開始有所改變,當時曾由吳某任寶泰號經理,主持門市部業務沈家老板往來汴紹,主持制醬、釀酒及采購南貨業務。內外分工,寶泰號業務繼續有所發展。
在一八二○年以后,主要受沈家的影響,江浙一帶經營醬園事業的如雨后春筍,利之所在,為贏得激烈競爭,寶泰號就從此開始只營醬園事業及少量的南方產品的運銷。當時江浙一帶的商業資本一般都垂涎三缸——酒缸、醬缸、染缸。這三缸都是作坊形式的手工業生產,社會統稱之謂“水作”。在全國解放前夕,各大城市經營酒醬、染坊事業的江浙人還占有一定的比例,業務也還相當發達。
寶泰號既在紹興釀酒,又在開封制醬,三缸兼有其二,再加當時業務主持人克勤克儉,繼承先業,內外兼顧,當權一致,寶泰號業務就更形發達了。沈家就在這個時候置了田地和莊園,并從此發了家。
寶泰先人還遺留不少有關管理方面的傳統制度,例如:
1、事業合則興,分則敗,凡我后人可以分家,不可以分店,以念先人來汴創業的不易。
2、管理業務主要靠自己,不要靠別人。
3、不要再置過多的產業,以免后人墮落腐化。
4、來汴主持業務的人,規定三年一更替,由弟兄輩商量推定,并規定來汴者給以一定的安家、旅行以及生活費用,不得多占肥私,欺瞞弟兄、欺瞞后人。
這些傳統制度對封建時代的企業管理方面來說,是有它一定作用的。
沈氏后人在用人方面慧眼獨具,從不以衣著、出身論人品。一代名師陳和初為乞丐,一日討飯至“老寶泰”,沈氏在施舍之余,與陳和閑聊幾句,無意間發現該人心靈手巧,便立即待如上賓,留店用之,此后又幫其成家立業,授以立醬、腌技藝,使他幾年后成長為一代名師。陳和感沈氏恩,數十年勤懇勞作,以店為家,收徒授藝,解放后的著名醬菜師張書寶即其高徒之一。
“老寶泰”自創始歷傳7代,代代名師輩出,獨創50余種醬腌咸菜。醬腌名師張書寶、名師王魁元,解放后分別榮獲省醬菜師等稱號。
迨洪楊舉義金田,大江南北遍地兵燹,汴紹間道途梗阻,貨運更難,寶泰號業務乏人主持者達二十年之久,但其醬菜一直穩居中原第一名,但為了適應新形勢,不得不放棄南貨,集中力量著重于制醬、制菜事業了。
至一八二○年后,力圖整飭,以確保鞏固第一制醬地位,先后在開封市南土街分設門市部一處,在理事廳街分設制醬作坊一處。大量生產,擴展商品外運和零銷業務。當時開封社會人士一般稱南土街門市部為“新寶泰”。稱河道街門市部為“老寶泰”。寶泰號之冠一“老”字就是從此時候開始的。
在清代同治末年,老寶泰的名產五香大頭菜已暢銷江南蘇杭一代,極為當地人士所喜愛,特別是在每年夏季銷路尤廣,當時年銷量約達十萬余斤。
當時還因為紹酒裝運困難,沿路損耗又大曾由沈鏡涵親授釀酒技術于老寶泰制醬工人,采用南關老井水試制仿紹酒,又名“黃河水”。仿紹酒味醇、質純,可以媲美南紹,難分伯仲。至今酒業中人對老寶泰的制釀方法猶多稱道。
至清光緒年間,沈云裳、沈吉軒雖曾先后來汴主持業務,但均因沾染鴉片嗜好,精神萎糜,對老寶泰的經營管理方面無所作為。不久又在故鄉相繼去世。從此老寶泰業務每況愈下,無復舊時規模了。
從沈云裳、沈吉軒去世之后,老寶泰業務由趙冠卿、陳拱壁等主持一切。時值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之初,河南地區又介南北之間,大軍云集,咸菜銷路甚廣。年銷量約達九十八萬斤,當時,老寶泰醬菜外運亦遍及全省各地,甚至南洋各國,國內西達陜卅、觀音堂,東至馬牧、商丘,南及漯河、駐馬店一帶。老寶泰為了爭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在民國初年,又在開封大南門外增設寶泰號門市部一處,在大南門里又設醬作坊一處,從當時老寶泰的生產規模來看,業務是大大發展了。但是生產分散,制度松馳,形成了一個分裂割據,各自為政的局面。
一九一八年,沈安卿受弟兄輩委托來汴生持業務,就針對上述混亂情況,先后裁并寶泰新號、寶泰南號兩個門市部的兩個醬作坊,由老寶泰統一生產、統一管理。在老寶泰全店職工的全力支持下,經過三年的整頓和改進,老寶泰業務又健康地、正常地日趨發展了。
與此同時,開封市的醬業發展也很快,由過去的廿余家發展到卅余家,但老寶泰一直穩居第一,甚至老寶泰一家的收入相當其他全部的總和,這個時候,為了保持地位,還需另找市場。因此于一九二九年老寶泰湊資兩萬元,在鄭州開設老寶泰鄭州支店,設有零售門市部三處,醬作坊兩處。鄭州支店的生產規模,僅次于開封老寶泰總店。
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前夕,老寶泰來汴、鄭兩地總分支機構積累的資金總額約達二十六萬元,主要產品的年產量約為:各種醬菜、咸菜六十五萬斤;五香大頭菜二萬五千斤;各種醬油、香醋十六萬斤;西瓜豆豉四萬斤;仿紹酒一萬五千斤;香乳、臭乳十五萬塊;各種糕點十二萬斤。
全年銷售總額約四十二萬元左右,醬、果兩作坊的生產人員三十余人,全店管理人員及營業人員四十余人。當時生產正常,每年都有積累。
但是,好景不長,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炮火終于在一九三八打倒了開封。當時開封市規模較大的公司、工廠、商店大半受其摧殘和破壞,老寶泰的三個門市部和醬、果兩作坊無一幸免。總計損失的商品、現金、成品和其他原材料等約計一萬五千元。日偽盤踞開封達七年之久,其間被敲詐勒索的損失更難數計。
在開封淪陷以后,老寶泰鄭州支店經過日機的幾次轟炸,又遭湯恩伯駐軍的兩次洗劫,所有資金損失殆盡。當時老寶泰汴、鄭兩地的殘余資金已不足兩萬元,不得不緊縮開支以圖茍延,兩地職工由八十余人裁減至二十余人。
抗戰勝利以后,汴、鄭兩地國民黨駐軍敲詐人民的手段愈來愈惡,派款的花樣愈來愈多。其中派款較大的有城防木料、公糧、軍用草料等。老寶泰在三年內戰中負擔國民黨政府的強派勒索可達五千元之巨,當時老寶泰業務一息奄奄,已陷入無法維持的絕境。
一九四八年開封解放,老寶泰在黨的關懷扶植下,通過收購大頭菜等多方照顧,生產漸逐恢復,舊時職工也陸續回號服務。但是鄭州支店由于過去損失過重,解放后,對恢復支店生產方面也不夠積極主動,終于在一九五一年因無法維持而申請歇業。
一九五六年社會主義全面改革高潮時期,老寶泰與同業一起在當時國營零售公司的領導下,實行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在企業改造的同時,參加了社會主義商業工作的光榮行列。老寶泰從此走上了新生的道路。(1961年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