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探秘:大楚皇帝張邦昌埋在江西樂安深山?
2014/12/4 9:33:16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兩宋時期,金國人為了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區(qū),決定要廢除趙氏,另立一個新皇帝,作為統(tǒng)治中原的傀儡政權(quán)。在這個時候,張邦昌被選中,當了32天的大楚皇帝,以至于有后人認為張邦昌是叛國奸臣,與秦檜并列。時隔近千年之后,于清朝光緒二十五年修訂的張氏族譜出現(xiàn)在樂安縣牛田鎮(zhèn)峽圳村,它記載了張邦昌為張九齡第十二代后裔,張邦昌的出生及安葬地均在樂安。
那么,張邦昌究竟何許人也,他是怎么來到樂安的?后人是否以他為恥,以至于不愿記載他的出生地和埋葬地呢?
村頭立牌坊紀念唐朝宰相張九齡
走進樂安縣牛田鎮(zhèn)峽圳村,一座四柱三間、八字形、三疊馬頭墻的歇山頂式徽派風格的磚砌牌坊立在村前。“金鑑流芳”四個白底黑字赫然出現(xiàn)在牌坊正中橫匾上。雖然這塊牌坊看上去并不華麗,但“金鑑流芳”四字彰顯了這個村子歷史悠久。
“金鑑流芳”四個字,緣自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張九齡所著《世興廢五卷》。張九齡的《世興廢五卷》,以犀利之筆綜述列朝興衰存亡之理,成書五卷。張九齡在李隆基誕辰獻此書,意在勸皇帝勵精圖治。玄宗御覽后,甚為賞識,賜為《千秋金鑒》,作為治國銘言珍藏。
史書記載,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王公大臣多獻珍異寶,唯獨九齡送《世興廢五卷》作賀儀,李隆基當即嘉獎并賜書大臣以示褒揚。“我們就是張九齡的后裔,此牌坊是為紀念我們的一世祖張九齡所建。”村里的“文化人”、牛田鎮(zhèn)中心小學副校長的張義賢介紹道,“金鑑流芳”牌坊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后歷經(jīng)多次修葺,最后一次修整為文革前。
20年前發(fā)現(xiàn)張邦昌在族譜中
峽圳村保管張姓族譜的村民此時正在田里耕作,55歲的張義賢沿著田埂朝田中跑去,找村民拿鑰匙取族譜。
一陣忙活,張義賢找來族譜。拜閱這本牛田峽圳張姓(光緒二十五年乙亥八修【印刷版】)族譜,記者看到張九齡之名赫然顯現(xiàn)在譜文中頁首。譜牒記載,張九齡于元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拜相,開元二十八年庚辰卒,謚文鏡公,妻亦封善佐夫人,生一子,拯。
譜牒記載,驥公長子必大,字邦昌,號廣平,行十,宋丞相,靖康初拜相。后為金亂,歸朝。娶鄧氏合葬本都橫木上村寅艮向山一所六地五片,東址劉敬三住基為界,西址黃興名杉山。繼娶黃氏,葬流塘社坑。一子仲俊,一女適舅之子。其子張仲俊,字世英,號竹溪,外翰林,任崇仁訓導,娶流坑文狀元董德元妹。張邦昌父親張圖南(十一世),隨外翰林出身,授袁州教諭的父親張?zhí)戾a(十世),于仁宗明道年間遷居流塘(今樂安縣牛田鎮(zhèn)峽圳村)。
張義賢一邊翻閱族譜一邊興奮地對記者說,發(fā)現(xiàn)張邦昌在族譜中是在20年前,由于村里讀過書、又有時間來看族譜的人不多,他便利用寒暑假的時間仔細閱讀族譜,并是想對祖輩進行一番了解,沒有想到發(fā)現(xiàn)張邦昌也是祖上。
村民找證據(jù)印證張邦昌是牛田人
張義賢告訴記者,沿著牛田鎮(zhèn)峽圳村張姓家族往上追尋,張家一族的十世祖即張邦昌的爺爺便從永豐縣沙溪鄉(xiāng)遷至牛田鎮(zhèn)峽圳村。而他們最早的居住地是在現(xiàn)峽圳村對面水庫的山坳中,古稱流塘。目前,族中一千多人,分散居住在峽圳村和員陂高車村,族中村民淳樸善良,大多以農(nóng)耕為主。
對于譜中記載“娶鄧氏合葬本都橫木上村寅艮向山一所六地五片”,張義賢說道,“橫木上村”是峽圳村附近的一個地名,這個地方如今依舊存在,也就是說修建于光緒年間的這本族譜的記載是真實的。
張義賢還表示,族譜第十三世即張邦昌之子張仲俊,所娶之妻是牛田鎮(zhèn)流坑村文狀元董德元之妹,而董德元生于1096年卒于1163年,張邦昌則是生于1081年卒于1127年,根據(jù)時間推算,張邦昌之子張仲俊和董德元之妹年齡相仿。從這對婚姻中也看出古代推崇的門當戶對、就近聯(lián)姻的風俗,從另一個角度也證實張邦昌為牛田人。
找不到江西元素可能與其名聲不好有關(guān)
史書記載,只活了46歲的張邦昌在宋徽宗和宋欽宗時期,歷任尚書右丞、左丞、禮部侍郎、少宰、太宰兼門下侍郎。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汴京(今河南開封),他力主議和,為河北路割地使,與康王趙構(gòu)赴金做人質(zhì)。以求割地賠款議和。靖康二年金兵陷汴京,擄去徽、欽二帝,金封他為帝,建國號楚,統(tǒng)治黃河以南地區(qū)。
張邦昌當大楚皇帝只有32天,然而,張邦昌在樂安、永豐兩縣的縣志上找不到蛛絲馬跡。樂安建縣于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年\),永豐建縣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按照族譜的記載,當時籍貫歸屬永豐轄區(qū)的張邦昌,卻被歷史遺忘。
對于張邦昌的籍貫,記者在百度搜索中沒有發(fā)現(xiàn)張邦昌與江西元素有關(guān)的相關(guān)文字。史書記載,宋代張邦昌是河北東光縣大龍灣人,雖然《東光縣志》有記載,可大龍灣村百姓沒有一個承認張邦昌為本地人。
張義賢認為,找不到張邦昌的江西元素,和其名聲有關(guān),因為在那個時候看來,叛國奸臣不僅僅要滅九族,還會遺臭萬年,而后代不愿被人恥笑,寧愿不記載他。
傳統(tǒng)看法張邦昌是叛國奸臣與秦檜并列
查找歷史資料,記者看到有記載稱張邦昌是叛國奸臣,甚至將其與秦檜并列。
據(jù)傳說,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張邦昌在金人的一手安排下粉墨登場,做了傀儡皇帝。之后,金人便造使索要北宋宗室為人質(zhì),張邦昌不敢怠慢,派徐秉哲領(lǐng)旨搜尋,得宗室三千多人,押送到金營。金人并不滿意,又催交銀兩,開封府以見在戶口為準各家攤派,限日繳納,無奈京中百姓連遭戰(zhàn)火,即使傾家蕩產(chǎn)也無法湊足那個天文數(shù)字。
“聽說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要被金人押到北地,張邦昌心中竊喜非常,但為了收買人心,掩人耳目,使僭用天子儀衛(wèi)、法駕,脫去龍袍換成縞素,面對囚禁二帝的金營遙遙祭拜,哀哀痛哭,聲淚俱下,一副耿耿忠心的樣子。可是,當他到金營與他的恩人話別時卻又換了一副顏色,他穿紅袍,威風‘凜凜’,王時雍、徐秉哲、吳拜、莫儔等眾星捧月一般簇圍左右,儼然一位貨真價實的真龍?zhí)熳訝敗?rdquo;百度百科中還有這段文字記載。
民間傳說認為,張邦昌是典型的溜須拍馬、粉飾太平之徒,還做了金國人的傀儡皇帝,和當年設(shè)計謀害岳飛的秦檜一樣,都是叛國奸臣。
學術(shù)派為張邦昌平反張家人將進山尋墓
近期,在中央電視臺熱播的百家講壇《兩宋風云》節(jié)目中,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被學生譽為“史上最牛歷史老師”袁騰飛認為,“說他小人則可,將其列為叛臣,則不但有失公允,更是千古奇冤。”
袁騰飛認為,靖康之變,金國人滅掉北宋之后,并無心統(tǒng)治中原地區(qū),于是金國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叫做“以漢治漢”,希望用漢人代替金國,來統(tǒng)治中原地區(qū),金國選的第一個傀儡皇帝便是張邦昌。“金國人之所以選他,是覺得這個老頭比較好管,因為張邦昌之前一進金營就哭,眼睛都沒干過。張邦昌得知自己被定為大楚皇帝,也是死活不干,他知道這不是小事,是謀大逆、株九族的大罪。他看推不掉,干脆躲了起來,最后金國人放出狠話,說張邦昌如果不當皇帝的話,就血洗開封。這么一來,老百姓都把矛頭指向了張邦昌,說你不能連累我們,你不當皇帝我們就全完了,堅決要求張邦昌當。群臣也一再上勸進表,說就你合適,你必須得當這個皇帝。張邦昌只好接受了大楚皇帝的冊命,趕到皇宮去接受群臣朝賀。”袁騰飛這樣分析道。
據(jù)袁騰飛講述,張邦昌自當上“皇帝”的第一天起,就親自到金營拜見粘罕和斡離不,提出了“不毀趙氏陵廟,罷括金銀,存留樓櫓,借東都三年,乞班師,降號稱帝,借金銀犒賞”等七項重要提議,并通過積極的外交斡旋工作,得到了當局的許可(《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其中,僅歲幣一項就成功免除錢一百萬貫、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負擔(《大金吊伐錄》),為趙宋王朝的成功復辟和持續(xù)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對于現(xiàn)在學術(shù)派為張邦昌平反,樂安縣牛田鎮(zhèn)峽圳村張姓村民表示,近期會根據(jù)族譜的記載,上山尋找張邦昌夫婦的墳墓,進行祭拜。 文/余簫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華網(wǎng)(201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