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古汴的文化遺存—包公故事

2013/10/31 15:56:57 點擊數: 【字體:

    提起包公,人們往往把他與開封聯系在一起,這恐怕與悠久的文化遺存——包公故事有關……

    包公其人

    包公故事的中心人物是北宋仁宗時代的包拯。《宋史·包拯傳》記載:“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其實,包公故事中的包拯是根據史書和民間傳統相結合編寫而成的。像《包待制出身傳》的內容概括如下:包拯是廬州鳳凰橋畔小包村人。中狀元后,仁宗命其赴定遠縣上任。在定遠三年,獨斷獨行,有事不上告,濠州知府怒,奏罷之。后因包公劾轉運使貪污,仁宗問誰可任開封府尹,王相奏包公可去。但是,包公赴任要八個保官,這保官是:“第一中書為宰相,沿江結寨范將軍。保家護國申宰相,立國安邦狄將軍。城內李王太子位,兩浙錢王后代孫。更有城東紫駙馬,南街皇叔六王身。”且準其對違法者先斬后奏,包公方才受命。

    在他任開封府尹期間,又榮獲“斬砍皇親劍一根”。為此,我們可以大致限定包公故事是發生在宋仁宗時代,包拯任開封府尹時所發生的故事。

    包公故事的淵源

    包公故事最早出現于北宋汴京之瓦舍中,據《東京夢華錄·市瓦伎藝》條說,當時瓦舍的“說話”科目有:講史,小說,說渾話,說三分,五代史。據《都城紀勝》,它有四家的分法:“說話有四家。一者小說:謂之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說公案,皆是樸刀桿棒及發跡變泰之事;說鐵騎兒,謂士馬金鼓之事。說經謂演說佛書,說參請謂賓主參禪悟道等事。講史書,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最畏小說人,蓋小說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魯迅先生也有四家分法,他在《中國小說史略》、《宋之話本》分為:小說——銀字兒、說公案、說鐵騎兒,談經——說經、說參請、講史書、合生。

    總之,從宋至今,對宋人話本不管如何,但有一點共識:“說公案”在宋代是屬于小說門庭之內的一種技藝,宋時將小說分為四個子目——煙粉、靈怪、傳奇、公案。“說公案”在宋代主要是寫市民的民生生活,特別是包青天秉公斷案的故事。《錯斬崔寧》就是宋代公案話本小說的代表作。它通過這起冤獄的“錯判”、“錯斬”,揭露了當時封建刑獄的罪惡。此類冤獄多為貪官污吏所為,為此,人民往往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包公故事的誕生是時代的呼喚。

    包公故事的演變

    流傳近千年的包公故事也在與時俱進,應運演變著:

    宋代公案小說的內容,多為當時社會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民刑事件,而案件的完滿結局往往都與包公有關,于是,從民間傳說到宋之話本,出現了一大批記載包公斷案的包公故事小說,經“說話”人的傳播流傳極其廣泛。

    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統治階段的掠奪更加貪得無厭,豪強地主、盜僧橫行、貪官污吏多得驚人。《宋朝事實》卷七載:“天下僧以數十萬計,間或為盜,而民頗患之。”可見,當時貪官、盜僧橫行,弄得民不聊生、苦難重重。但是,市民群眾的仇恨的矛頭,不可能對準封建統治,因為他們還沒有那樣的覺悟。他們所反對的,只是作為個人的貪官、盜僧等罪犯。另一方面,他們又寄希望于“清官”的出現,給他們平反貪官污吏所加的冤獄。宋代的公案故事,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基礎上產生的。由于當時的市民群眾對“清官”抱有幻想,宋代的公案中出現了包公故事也就不足為怪了。

    就現在遺存的宋代包公故事的話本來看,它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除暴安良的有《三現身包龍圖斷案》、《合同文字記》等三部;除貪官、廢皇族特權的有《包龍圖斷曹國舅公案》、《包龍圖鍘趙王案傳》等四部;還有除妖降怪的《包龍圖斷白虎精傳》等。這些摘奸發覆、洗冤雪枉的故事,深得民心,給世人以心靈的震撼。由于有包公為民做主,時人自然會生活在一個敝亮的世界里。宋代的包公故事話本為后世樹立了一位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不畏權貴、執法公平的包青天的形象,包公遂成為后世清官的榜樣。

    到了元代,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在一起、愈加尖銳,人民備受貪官酷吏、權豪勢要的欺凌,人民心目中的包青天的故事和傳說得以廣泛流傳,于是,有關包公的公案劇才大量出現。元雜劇中的包公形象,不只是為人民平反冤獄、除暴安良的清官,還被時人作為對元蒙統治者斗爭的代言人,給包公染上了一些神話的色彩。在《陳州糶米》劇中,包公是“包龍圖那個鐵面沒人情”。在《盆兒鬼》劇中,包公是“人人說你白日斷陽間,到了晚時又把陰司理。”而在《灰闌記》劇中,包公則是“敕賜勢劍金牌,體察貪官污吏,與百姓申冤理枉,容老夫先斷后奏……”

    從這些包公故事的雜劇中,我們可以看出:包公所保護的,主要是市民群眾;包公所反對的,主要是皇親國戚。包公形象的發展,可以說是當時的人民處于元蒙統治者殘酷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市民將其神化,以寄托更大的希望。他不只處理人間的冤獄奇案,甚至連冥間《盆兒鬼》之類的案件,他也來斷了。于是,包公便成為一個挾著“勢劍銅鍘”,專門“除暴安良”的神人合一的人物了。

    到了明代,社會形勢又有所變化。當時,以海瑞為代表的那些清官,與包公不同,為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往往表現出兩重性。一方面,他們支持退田,限制豪強兼并,對工商業者采取減輕賦稅的政策,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其進步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另一方面,這些清官從根本上說,他們是維護封建正統的,極力反對農民起義。他們的所作所為,基本上都是為了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其大部分的公案話本和擬話本,則往往局限于審理通常的家庭糾紛和婚姻事件,因此,對封建統治者的罪惡的暴露也微乎其微。當年留下的著名篇什有《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滕大尹鬼斷家私》等。但是,作為傳統的主流文化——包公故事,是不會被顛覆的。時至明代中葉,其政治更加黑暗腐敗,統治者對人民的剝削壓迫日益加劇,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嚴重地威脅著明王朝的統治地位。統治者迫切需要清官來澄清吏治,籠絡民心,以緩和階級矛盾,凡是有關疑難的審判案件,欲借古人之手予以擺平,因此,一如既往地都推到包公身上。于是,就有人把流傳在民間的包公故事搜集起來,再夾雜一些正史和野史的資料,匯編成一部包羅著百件訟案的話本集——《包孝肅公百家公案演義》。至此,歷經兩朝無數文人的努力,終于成就了中國第一部話本公案(包公)小說集,它為清代的《包龍圖公案》、《七俠五義》等公案俠義小說開了先河。

    明代有多種包公故事小說的刊本,就已所知列如下:

    《新鐫全像包孝肅公百家公案演義》六卷百回,為明萬歷二十五年萬卷樓寫本,作者為明無名氏撰。

    《新刻京本通俗演義增象包公圖判百家公案全傳》。內題“錢塘散人安遇時編集,明書林景生楊文高刊行”。此書為萬歷后期刊本。

    《龍圖剛峰公案合編》。嘉靖十四年刊本。卷首有嘉靖十四年己巳金陵云崖主人序,說明合編之由……

    《龍圖公案》十卷,序署“江左陶烺元乃斌父題于虎丘之悟石軒”。此書傳承兩代,且有繁簡兩種版本:繁本,百則。一名《百斷奇觀包公全傳》。有清初刻本、嘉靖刊本、四美堂刊本、乾隆刊本等多種。簡本,62則,是繁本的刪節本。

    明代有如此之多的不同版本的包公故事話本小說的出現,不僅使許多宋代舊篇免于湮沒,而且推動了后世短篇白話小說的發展和繁榮,其影響是深遠的。

    公案發展到了清代,道光年間,在北京出了一位著名的說書藝人石玉昆,他是個能編、能演、能彈、能唱的民間藝人。但是,他卻能繼承傳統,與時俱進地將《龍圖公案》演繹成純粹的散文話本了。正如魯迅先生對此評價曰:“文意甚拙,蓋僅識文字者所為。”其實,正是它明白如話的語言,才開創了通俗小說的先河。

    至于石玉昆在說書技藝之成就,清富察貴慶在《知了義齋詩鈔》小序中說:“石生玉昆,工柳敬亭之技,有盛名者近二十年,而性孤僻,游市肆間,王公招之不至。”他常常活動在北京的書場中,特別是天橋,說唱《龍圖公案》時,聽眾每逾千人。雖是數唱野史,都稱雅韻。后來,人稱石玉昆的說唱形式為“石派書”,影響了一代人。當時有人把石玉昆說唱的《龍圖公案》記錄下來,題作《龍圖耳錄》,石玉昆原本是連說帶唱的,耳錄只存講說部分,成了一部白話小說了。后來,又有人將《龍圖耳錄》改編為長篇章回小說《忠烈俠義傳》,又名《三俠五義》,作者仍頂著石玉昆的名字。

    《平昆論》中有一首詩,記述并評價石玉昆當年的說唱:“高抬聲價本超群,壓倒江河無業民。驚動公卿夸絕調,流傳市井效歌聲。編來宋代包公故事,成就當年石玉昆。是誰拜贈先生號,直比談經絳帳人。”

    題外的話

    包公故事不僅直接影響著后世通俗小說的發展和繁榮,而且對戲曲也有深遠的影響。1961年,我在邢臺市時,由于工作關系,結識了邢臺豫劇團的常年來。他帶領其劇團不只演豫劇的傳統劇目,像《抬花轎》等,同時也演公案戲,那句“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一下子仿佛將其帶回故里。

    那時,除了老鄉這層關系,我對戲曲也略知一二。有時碰到公案戲的問題,常年來便向我求教。只是我對包公的故事也知之甚少,往往不能給予圓滿的答復。時隔半個世紀,我終于能將較系統的有關包公的文章,回復戲友常年來,以慰其在天之靈。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開封文化藝術網(2011-01-0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