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而三皇五帝“天地之中”則是指上古時期歷代皇、帝、王居住的“中央之國”。乍看起來,夏至、夏朝與三皇五帝“天地之中”三者風馬牛不相及,但如果站在開封華夏歷史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彼此之間卻有著很深的人文歷史淵源。
一、古人對“夏至”、“夏朝”的基本理解。
古代人對“夏”字有多種解釋,在這里我們主要研究“夏至”和“夏朝”之“夏”。
1.夏至之“夏”。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始于太陽位于黃經90°位置,時間在每年陽歷6月21日或22日。早在西周初期,先人就掌握了夏至的具體時間和土圭測日影的方法。在此節氣,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迅速上升,且有以下特點:太陽的赤緯最高;直射北回歸線;在北回歸線以北,觀測太陽正午高度角最高;在北半球,白天的時間最長、黑夜最晚;在北極圈內會出現極晝現象。
2.夏朝之“夏”。古人認為,“夏”是古代漢民族的自我稱呼,也稱“華夏”、“諸夏”。據西漢經學家孔安國《尚書孔傳·舜典》記載:“‘蠻夷猾夏’。孔傳:‘夏,華夏’。”
“夏”,也泛指“中國”。據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記載:“夏,中國之人也。”其中的“中國”,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中國,而是指上古時期三皇五帝居住的“中央之國”,簡稱“中國”。隨著華夏民族的繁衍、遷徙、融合和發展,“中國”不斷向四周延伸、拓展、壯大,三皇五帝的小“中國”發展成為華夏民族的大“中原”,大“中原”又變成了現在中華民族的大中國。
“夏”,又稱“東夏”,在上古時期太極“陰陽”兩儀中,東為陽西為陰。“陽”是指一年之中陽氣從孕育到鼎盛變化的過程。對此,戰國時期秦國宰相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八曰”中記載:“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東夏,東方也。”說明“夏”在東方“陽”地。東方的夏朝人對先祖黃帝發明的軒轅車進行改造后,成為供夏王乘坐的“五采車”,又稱“夏縵”。直到戰國時期魏國第三代國君姬塋,在東方夏朝人改造“軒轅車”的開封逢澤范臺(也稱禹王臺、范宮、繁臺等)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時,仍以“乘夏車、稱夏王”為榮耀。
二、夏至、夏朝之“夏”源自太極“五行”理論。
夏至、夏朝,均由“五行”理論中的方位概念演變而成。從“五行”理論來看,自然界中的方位,可分為東、西、南、北、中;自然界中的物質可分為金、木、水、火、土;自然界中的顏色可分為青、赤、白、黑、黃。東方配木,青色;西方配金,白色;南方配火,赤色;北方配水,黑色;中方配土,黃色。
古人按照“天人合一”的觀念,將天象的中央稱作“太一”,地形的中央稱作“帝一”,上下對應、彼此關聯。又將“帝一”、“四象”與“五行”方位、物質相匹配,“東、木方為青龍”,青為“蒼”色,也稱“蒼龍”。又因東方為“少陽”之地,故又稱“青陽”,或“太昊”。“西、金方為白虎”,白為“銀”色,因為“銀”為金屬之一的白金,又稱“金天”,或“少昊()”。“南、火方為朱雀”,朱為“赤、丹、紅”色,又稱“祝融”,或“丹朱”。“北、水方為玄武”,玄為“黑”色,又稱“玄冥”。“中、土方為閶闔”,土為“黃”色,又稱“中和”,是“帝一”居住的地之中,與“天一”居住的天之中上下對應,合稱“天地之中”。
由于開封北部軒轅樓(丘)的姬芒居住在“五行”“中、黃、帝一”方位,所以也稱“中央帝”、“黃帝”;“濁水”流經“五行”“黃”方位,所以被稱作“黃河”;伏羲皇都“皇伯山”在“五行”“土”的方位,所以又稱“土山”、“山”、“兔山”、“土柏崗”等。
當天象中的北斗斗柄指向東南方向時,是夏天炎熱季節到來的象征。據漢代劉向《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東南為常羊之維。”開封東南“常羊”方位,也是上古時期炎(赤)帝出生和稱帝的杞縣空桑一帶。據南朝齊梁時期文壇領袖沈約《宋書·符瑞志上》記載:“炎帝神農氏,母曰女登,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其中“華陽”在今開封縣萬隆鄉華陽寺(有仰韶文化遺址),后遷往鄭州南部的華陽古城;“常羊山”,在杞縣古“白羊陂”西部一帶。這說明南方夏(炎)帝帝都空桑,與太極“五行”夏季方位以及夏代歷法“天干地支”存在著對應關系。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堯帝封在三皇五帝“中央之國”南部的“夏、陽”之地,稱“夏伯”,又稱“夏禹”。后受舜帝禪讓天子之位,成為夏朝第一位夏王,后人稱他為“夏王禹”。據我國最早一部解釋詞義的《爾雅》記載:“夏,大也。”因夏禹的功績偉大,故“夏禹”又稱“大禹”,也稱他和后裔建立的王朝為“夏朝”、“夏代”。
從太極“陰陽”兩儀學說來看,“夏”處于東方的“陽”地,陽為夏,故稱“陽夏”,也稱“東夏”;從太極“四象”、“五行”學說來講,“夏”處于東南或南方,東、南為夏。所以,上古時期的“陽夏”、“負夏”、“服夏”、“東夏”等人文地名由此產生。
古人認為,夏禹繼天子之位于舜帝帝都“負夏”。對此,戰國時期《孟子》有記載:“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關于“負夏”的地理位置,西漢禮學家戴德《禮記·檀弓》解釋說“負夏,又陽夏,在開封”;關于“鳴條”的地理位置,現代歷史學家郭沫若《中國史稿》中解釋說:“舜生于諸馮(今山東諸城),卒于鳴條(今河南封丘東)。”就是開封杜良夏杼王都老丘北部、封丘黃陵崗平街一帶。
“夏人”,是三皇五帝“中央之國”的南方人,自然也是三皇之一伏羲、女媧的皇族后裔。伏羲、女媧為人面蛇身,“蛇”又稱“長蟲”或“蟲”。因此,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說:“禹,蟲也。”三皇五帝“中央之國”,即“中土”、“(土)山”之地的“蜀蟲”、“巴吞”(巴蛇吞象)文化也由此產生。
我們認為,開封不僅是夏王杼、槐、芒、泄、不降、扃的“六王之都”,還是夏王禹、啟、太康、中康、桀的“五王之都”,自然也承載著“蜀蟲”、“巴吞”文化,開封曹門外的“巴屯(吞)”,開封縣羅王南部的“前蟲”、“后蟲”等地名便是明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認為:“蜀,葵中蠶蟲。”其中“蠶蟲”是月母女媧有氏統治天下的象征,故稱“天下蟲”,也是夏禹妃子女嬌(土)山氏的圖騰。因此,黃柏氏伏羲皇都皇伯山、有氏女媧皇都平逢山、有姒氏夏禹王都陽城、夏禹妃子(土)山氏女嬌的母族都以“蠶蟲”為圖騰,且同居一地。
對此,柏姓家譜認為,“柏(伯)芝勤勞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眾而無所求,深得百姓擁護,被尊為‘皇伯’,住在皇伯山(在今河南陳留縣)”。有氏女媧皇都“平逢山”,也稱平臺、逢山、蓬山、(喬)山等。據清代河南巡撫閆興邦《重修禹王臺記》記載:“夫禹王臺,昔名古吹,一名繁臺,又曰平臺。”有姒氏夏禹王都陽城在開封南部。宋代學者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記載說:“夏后居陽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陳留浚儀也。”
其中“皇伯山”、“平逢山”又稱平臺、逢山、蓬山(現在禹王臺公園內),為開封漢代梁孝王的“梁園”,即“土(兔、)臺”,后稱“土柏(百)崗”。據《開封市地名詞條選編》“土柏崗”條記載“此為西漢梁孝王兔苑西部,曰兔敝崗,后成村,諧音稱土柏崗”;“陳留浚儀”、“大梁之南”的“陽城”,即指開封三皇五帝“中央之國”南部的夏禹王都,也是戰國魏惠王“乘夏車、稱夏王”的范臺(禹王臺、繁臺)。
三、夏至、夏朝與三皇五帝昆侖“五行”文化。
由于華夏人文歷史在夏、商、周時期出現斷代現象,造成“太極”、“兩儀”、“五行”、“中、土、黃、帝一”和“三皇五帝”、“昆侖”、“中央之國”、“天下之中”的歷史地理位置失傳,加上華夏文明不斷向南蠻、北狄、西戎、東夷地區傳播,導致華夏人文歷史發源問題陷入“多中心”的怪圈之中。
其實,按照“太極”理論分析,華夏真正原始人文意義上的“太極”、“昆侖”、“兩儀”、“五行”、“中、土、黃、帝一”和“三皇五帝”、“中央之國”、“天地之中”只有一個中心,也同在“中原”一個中心,這也是中原被稱作華夏人文歷史發源地的根本原因。
下面僅以“天地之中”為例,談一談華夏人文歷史彼此之間的關聯情況:
1.“天地之中”是三皇五帝居住的昆侖丘、神州。據漢代讖緯之書《河圖括地象圖》記載:“地中央曰昆侖。昆侖東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其中有五山,帝王居之。”漢代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也記載:“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可見,“地中央”即“天地之中”,也是昆侖“中央之國”,簡稱“中國”所在地;“五山”又指“五陵”,古杞縣地理上有記載。江南“五嶺”文化也由此傳承而去;“帝王居之”是指三皇五帝諸位神仙居住在昆侖東南部,這里是上古時期華夏、中土、神州所在地。
2.“天地之中”為江、淮、河、漢四水流經之地。據戰國時期《孟子·滕文公下》記載:“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其中“地中”是指“天地之中”;“江”不是指現在的長江,而是指上古時期的“江水”,即“鴻水”、“鴻溝”、“水”、“汴水”;“漢水”,一般認為是指在湖北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的漢江,但也有“漢水”是指上古時期“濟水”的說法。濟水流經三皇五帝居住的“天地之中”,是流經中原地區的“江、河、淮、濟”四瀆之一。“江、淮、河、漢(濟)”四瀆環繞和流經“天地之中”的地理環境,只在鄭州東部的開封地區存在。作者:韓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