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古城小巷,時常聽到京胡伴奏下自娛自樂的“西皮流水”,從開封某某胡同深處飄來,直讓人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幾下。開封的酒攤上,親朋好友相聚之時,總有人愛出個風頭,唱幾段京劇,為贏來許多羨慕的目光而飄飄然。
開封上年紀的人習慣把京劇叫“徽戲”,以京劇的演變歷史而得名,因為京劇的前身為“徽調”。也有稱京劇為“茶戲”,以它的演出場所而命名,因為最早演出于茶園。還有的把京劇稱作“二簧戲”,是以它的唱腔板式而命名。另有“平戲”、“安慶戲”等稱謂。從開封人對它的“叫法”來看,京劇在開封的歷史,是隨著中國京劇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也就是說,京劇在北京形成和成熟,已有一二百年,同樣在開封也能找到它形成和成熟的影子。
京劇在開封底蘊深厚
京劇為什么能在開封流傳?開封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近代開封的社會背景為京劇發展提供了成長的土壤。北宋時期的“瓦舍”,促進了開封戲曲的形成與發展。明代的開封,號稱“中原弦索”。從清朝到民國時期,開封作為河南的中心城市,雖然戰亂水患災害不斷,開封的經濟還是在緩慢發展。開封人口從康熙三十年(1691年)的6.5萬人,增加到民國初年的16萬余人。開封商業繁榮,商行會館遍布。1888年,開封設立電報局。1897年,開封創辦河南省第一家工業企業河南機器局。成為河南省近代工業的開端。由于經濟的好轉、人口的增多等原因,百姓對戲曲文化的需求不斷擴大,促進了包括京劇在內的各種戲曲的發展。
雖然京劇不是在開封最早形成,但他的藝術足跡和其他戲曲藝術一樣,留在了開封的藝術史冊上。清朝李綠園寫于乾隆年間紀實性較強的小說《歧路燈》,描寫在開封演出的戲曲劇種有十幾種。昆曲作為其中的劇種之一,重點描寫了昆曲的演出盛況。昆曲班社“都是沖州闖府的民間江湖班”,有福慶班、玉繡班、慶和班、萃錦班等一二十個,常演于開封山陜廟、瘟神廟、大王廟、城隍廟等廟臺以及堂會。清朝中后期,隨著京劇流入開封,一部分昆曲衰落或轉移他鄉,一部分昆曲被京劇融入其中。馬少波等主編的《中國京劇史》證實了“昆曲是京劇的前身之一”。至今,在《打店》、《挑滑車》、《白水灘》等一些京劇傳統武打戲中,京劇武生的演唱仍然以昆曲演唱為主。可見,當時開封包括昆曲在內的戲曲繁榮,為中國京劇的孕育形成,提供了成長的契機。
京劇鼻祖到開封
清朝的同治、光緒年間,正是京劇的成熟時期。開封被時人稱為全國第三大京劇繁榮城市。徐珂在《清稗類鈔·戲劇·開封戲園》中說:“同光之際,開封的京劇與北京、濟南相比,居第三位。”有一幅描寫京劇前輩的繪畫很有名,那就是《同光十三絕》,畫的是徽班進京后由演唱徽調、昆腔衍變為京劇的十三位奠基人,成為重要的戲曲史料。因為開封在同、光之際是京劇活動的中心之一,所以就有人說,“十三絕”到過開封演出。畫中飾魯肅的老生叫程長庚,是公認的“十三絕”之一。另有文字記載,他的確到過開封演出。清道光年間做過中牟縣縣令的張畇在《閑事所錄》中就說,程長庚因道光皇帝薨的國喪期間,從京師到開封等地演出。因為“國喪”,京城不準搞文藝活動。這些京劇老前輩們為了生計,不得不遠離京都尋找京劇市場。
程長庚是否到過開封演出京劇?志書也作出肯定回答。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戲曲志河南卷》記載:“道光三十年(1850年)程長庚率班到開封演唱。”程長庚(1811~1880)唱腔講究字正腔圓,沉雄爽朗,工文武老生。他與張二奎、余三勝,為京劇第一代演員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并稱“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并名列之首,有“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之稱。1994年安徽省京劇團排演京劇《程長庚》,表現其為革新京劇“雖九死猶未悔”的情懷和德藝雙馨的品格。
程長庚到開封演出時,正值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時期。現就史料所記,他擅演劇目有《文昭關》、《八大錘》等20多出,塑造的人物多為伍子胥、岳飛等豪杰英雄。人們親身經歷著帝國主義對大好河山的掠奪而清廷腐敗無能的社會現實,當看到程長庚推出的這些形象時,心靈無不為之一震,自然產生強烈共鳴,客觀上起到了用京劇藝術鼓舞“士氣”同帝國主義進行斗爭的社會作用。他在《擊鼓罵曹》中飾禰衡,當演到擊鼓三通,怒斥曹操一段表演時,程長庚激昂憤慨,情緒難以控制,本應指向角色曹操,卻怒指觀眾席中著官服的大小官吏:“今外患未平,你們一班奸黨尚在此飲酒作樂,好不愧也!有忠良,你們不能保護;有權奸,你們不能彈劾!好不愧也!”“看戲的官吏,如坐針氈”(見趙炳麟《程長庚傳》)。倦游逸叟在《梨園舊話》中說程長庚“亂彈唱乙字調,穿云裂石,余音繞梁而高亢之中又別具沉雄之致”。這里的“高亢”、“沉雄”、“穿云裂石”等藝術效果,足以使開封觀眾“聞者泣下”,也正是開封人民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憤怒感情在程長庚京劇藝術中曲折反映的結果。
160年前的京劇,還處在形成并逐漸成熟時期。39歲的程長庚正是藝術的黃金時代,來到開封播撒京劇種子,擴大了京劇的流傳地域,為之后開封數十年京劇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使京劇成為19世紀后期和20世紀前期開封戲曲演出的主流,在開封戲曲史乃至河南戲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
慈禧太后
打坐在開封行宮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0月,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從西安“回鑾”途中抵達開封,住在開封行宮。此時,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已一年有余,并剛剛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后在開封卻借其生日斂財,搜刮貢品。更有甚者,把京劇演出搬到了她的開封行宮,連演數日,為其助興。
慈禧太后對京劇是行家里手,剛到開封,慈禧太后戲癮就上來了,河南巡撫正好抓住了這次在其主子面前施展奴才洋相的機會。
慈禧太后在開封行宮看戲特較真。她有三個看戲的怪癖:一是按宮廷演出的水平派角。太監先把關審查,質量不高的戲不看,達不到一定水準的演員甭想在她跟前露臉。二是每出戲必須提前把戲詞寫到折子上交給她。她是邊看戲邊對詞,唱對唱錯一目了然。三是看戲必須看到散場,陪看的決不許提前離開。臺上是從北京特意請來的和開封時下最知名的大腕,有葛文玉、劉壽臣、張伸福、賀桂福、范寶亭等。范寶亭,長靠戲、短打戲兼工,尤精于摔打翻撲的花臉戲。表演風格迅捷威猛,有“鐵人”之稱,常為楊小樓配戲。
慈禧太后欽點的名劇有《長坂坡》、《連營寨》、《翠屏山》等十幾個劇目。京劇《天雷報》也叫《清風亭》,和現在河南省豫劇院二團演出的《清風亭上》情節相似。故事說的是父母養子得中狀元后,不認養父母,狀元最后遭到雷劈。這出戲此時在開封行宮里演出,慈禧太后特意要求和宮廷譚鑫培版演出相同,
特別要求增加6個“雷公”、“電母”,狠狠地劈那不孝之子,把忘恩負義的張繼保劈得靈魂出竅,肝腦涂地。慈禧太后讓光緒重點觀看這出戲的用意,在于發揮京劇對兒皇帝的“教化”作用。從政治角度來看,國難當頭之際,卻有心思在京城千里外的開封品味京劇,徹頭徹尾的腐敗無能。這種特殊的京劇藝術感受,是麻木?是解悶?是奢侈?是荒唐?只有慈禧太后和光緒知道。
河南巡撫在開封用京劇藝術對慈禧太后和光緒進行精神賄賂,也得到了較高回報。1902年,清廷下三道“圣旨”,“感謝”慈禧太后和光緒在開封逗留期間的“盛情款待”:一、撤東河河道總督,原掌管黃河有關權力歸并河南巡撫。二、在開封創辦河南大學堂,以開封游擊衙署為校舍,常年經費白銀3萬兩。三、因“庚子之亂”,北京貢院被焚,順天鄉試在開封河南貢院舉行,并于次年在開封舉辦了全國科舉會試。
之后數年,清廷對開封的投入逐年增加,鐵路、郵政、學校、企業等項目建設投入居全省之最,開封的地位逐年提高。
京劇興盛在民間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在開封看京劇,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京劇在開封的火熱程度,為京劇的鼎盛提供了條件和溫床。1901年以后的開封,京劇演出日盛,成為市民首選的時髦娛樂方式。開封城內的茶園、戲園,全是京劇“一統天下”。觀看京戲的觀眾,既有達官貴人花花公子——品著香茶嗑著瓜子,跑堂的在一旁點頭哈腰伺候著;也有買站票的——擠在后邊或角落旁,過足戲癮的普通戲迷。僅清朝末年開封有文字記載上演京劇的戲園,就有春仙園、聚仙園、天樂園、東火神廟戲園等。先后到開封演出的京劇班社,有春臺班、慶福班、丹桂班、萬順班、長慶班等。春臺班是北京有名的京劇班社,行當齊全,演出齊整,演員富有朝氣,多演出生活氣息較濃的“三小戲”。劉長清、葛文玉、劉壽臣、劉紫仙、韓桂喜、張壽山、劉奎官等一大批后來紅遍全國的京劇名家,常年在汴演出,陣容齊全,強強聯手,使開封觀眾大飽眼福。
開封清末最有名的京劇戲園之一東火神廟戲園建于1901年,如今的開封財政廳東街小學校園就是該戲園舊址。建筑格式為明清樓式,上下兩層,青磚灰瓦,坐北朝南,可容500余人觀看,每天日夜兩場,夜場照明使用老鱉燈。數百人在臺前兩只老鱉燈的照耀下,也沒有杜比環繞系統,卻依然感受到京劇藝術魅力,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封市民的最佳精神享樂。
京劇在開封的走紅,同時也推動了其他戲曲的繁榮。此時開封附近的戲曲有羅戲、豫劇、二夾弦、京劇等諸多劇種,前三個劇種只在廟會、高臺演出,未能實質性地進入城內茶園、戲園演出。直到1914年,以時倩云為臺柱的豫劇義成班進入開封普慶茶園演出,豫劇戲班才逐漸進入城內的茶園、戲園并形成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