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期間太祖嚴禁后宮干政,但事態變化,殊難預料,哲宗、徽宗兩朝還是有了兩次太后“垂簾聽政”。
熙河開邊 永樂敗績
宋神宗趙頊在位十八年,正逢大宋盛世,人才濟濟,諸如三蘇——蘇洵、蘇軾、蘇轍,二程——程顥、程頤,但皆不能為王安石所用。新法未嘗不善、不可用,但終因“人和”不濟而告失敗。再如神宗時代名臣沈括,在天文、歷算、醫學、水利等方面皆有成就,是后世公認的大科學家,雖是新法的積極支持者,特別在擔任三司使,主管財政期間,給予新法很大支持,但終難挽回頹勢,王安石憤而自辭。神宗獨立支撐,于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命王韶領兵攻取熙、洮等五州,設熙河路,史稱“熙河開邊”,取得很大勝利。但至元豐(公元1078年)后,卻屢不見效。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六月神宗任命沈括知延州,兼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次年西夏發生政變,梁太后掌權,沈括主動出擊,取得不小的勝利,并總結前段經驗和對雙方形勢的估計,于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沈括上書神宗《邊略》一文,請建烏延城(夏州西南)以與銀州、夏州成鼎足之勢。宋神宗派徐禧和李舜舉前往鄜延路審議,徐、李皆系內臣,擅權自大,徐禧否定了沈括建立銀州——烏延城——夏州的防衛計劃,主張修城于永樂。永樂位于米脂寨(今米脂縣)西75公里處,距銀州12.5公里,北倚無定河,三面懸崖峭壁,雖然地勢險要,但屬絕地,戰易被圍,敗無退路,無論戰守都無大的軍事價值,沈括不同意這個方案,兩人爭議不決,上報朝廷,神宗獨從禧議?删驮诮ǔ峭旯さ牡谒奶欤飨囊30萬大軍前來圍攻,切斷城內水源。城內四處掘井,俱不及泉,兵士多半渴死,經過12天的血戰,終于失陷,這一仗宋軍死亡12000多人,喪失馬匹10000匹,徐禧、李舜舉在亂軍中被殺。
沈括作為鄜延路經略安撫使,責無旁貸,在永樂之敗后的第10天,宋神宗下詔貶沈括為均州團練副使,實際上宣告了沈括政治生涯的終結。所幸者沈括晚年集自己一生之經驗見聞,為后人留下了《夢溪筆談》——一部科技巨著,貽澤后世。
新法推行不力,邊戰亦不利,神宗憂心忡忡,元豐八年正月身體開始不豫,日漸加劇,三月駕崩。
“元祐更化”和“紹圣紹述”
宋神宗有十四子,前五子及七子、八子早亡。六子傭,挨次居長,被神宗立為太子,賜名煦。越五日神宗駕崩,太子煦繼皇帝位,是為哲宗。時方10歲,按先帝遺命,由太皇太后高氏(宣仁太后)權同處分軍國重事,也就是說朝廷由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執掌重權。
高太皇太后聽政后,傳下的第一道懿旨就是“遣散修京城的役夫,止造軍器及禁庭工技,戒無苛斂,寬民間,保甲馬”。很明顯,太皇太后意在改繁為簡,易苛從寬,恢復舊法。但高氏為人低調,處事謹慎,恪遵祖宗法度,還是很被人尊重的。宰相蔡確卻為討好太后,以固寵希榮,面請復太皇太后從父高遵裕官爵,遭到太皇太后的拒絕。她明確表示:“靈武一役,先皇帝中夜得報,環榻周行,徹旦不能寐,自是驚悸,終至大故(追述神宗死因)追原禍始,先帝骨肉未寒,我豈敢專徇私恩,不顧公議。”于此可見高氏為人之正派。后起用舊黨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為相,廢除王安石新法,新黨人物悉被逐斥。對這次大換班,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太皇太后高氏病亡,尊謚“宣仁圣烈”,哲宗親政,改元紹圣(公元1094年)。年輕的宋哲宗親政后,立即重新起用新派一變法派,任章惇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呂惠卿、李清臣等俱得安置。章惇,宋浦城人,字子厚,哲宗初,知樞密院,旋罷,這次得相位,引其黨羽蔡京、蔡卞等,盡復新法,立排元祐黨人。但這時的變法派,既沒有王安石那樣的認真、執著,更沒有王安石一心為公的情懷,他們只是打著“變法”的旗號,謀小圈子的利益,互相爭吵,什么大事,正事也辦不成,短短幾年過去,哲宗年紀輕輕25歲就下世了,要說他親政的幾年間,可說可記的應該是他極力推崇神宗和重修《神宗實錄》,因時在元祐九年四月,未待來年即改元紹圣,故史稱“紹圣紹述”。
向后大義 徽宗繼位
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初八,哲宗駕崩,無嗣,輔臣請示向太后,商議立君之事。這向太后,乃向敏中曾孫女,(向敏中,字常之,開封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曾兩度為相,勤國事,勘民苦,德高望重,死后贈太尉中書令,謚文簡。)先為穎王趙頊夫人,趙頊(神宗)繼位后,立為皇后。神宗去世,哲宗祖母高太后垂簾聽政。向氏被尊為皇太后。高太后、哲宗先后去世,后宮自當由向氏主持了。這向氏幼受家訓,深明大義,在這個重要當口,按祖宗慣例當由哲宗之弟申王繼位,且這申王又系向后親生。但出人意外的是向太后卻說:“以兄弟排行確乃祖例,不過申王體弱多。ㄇ矣心考玻╇y當大任。為大宋的江山社稷著想,選賢任能也是祖例,故老身認為帝位由端王(趙佶,神宗第十一子)繼位才是。”就這樣太后一言九鼎,這端王趙佶一步升天,當了皇帝,是為徽宗。
或許向太后是真心真意為江山社稷著想,不想讓自己體弱多病的親生兒子去做大宋王朝的又一個短命皇帝。有這么大的心胸,讓一個庶出、但身體健康且又看起來溫文爾雅的端王當了皇帝確實是好事,但令她想不到的是他看中的這個兒子,風流成性,窮奢極欲,且任用奸佞,大宋的江山社稷最終斷送在他的手里。
徽宗既立,宰相曾布等請太后權同處分軍國重事。太后曰:“嗣君已年長,不必垂簾。”徽宗泣懇太后訓政,移時方允。但為時不久,太后發現徽宗初政,任賢黜邪,內外無事,遂決意還政,令徽宗親自主持,乃于七月中旬撤簾,總計訓政期間不過六個月,算得是一個不貪權勢,甘心恬退的賢后了。
根據當時的社會輿論,認為元祐(高太后垂簾期間)紹圣(哲宗親政期間),均有得失;兆谡J為,必須折中至正,消釋朋黨之爭,乃擬定年號為建中,復因“建中”曾為唐德宗年號,不應重襲,乃于“建中”二字下邊添入“靖國”二字,遂頒詔改元,以次年(公元1101年)為建中靖國元年。未及多日,向太后染疾歸天,尊謚欽圣憲肅。徽宗追懷母澤,推恩兩舅,太后弟宗良、宗回均晉封郡王,自向敏中以上三代破例追列王爵。次年哲宗生母亦亡,謚曰欽成皇后,至此徽宗以上老人皆亡,再無人約束,徽宗可以放開手腳,自行其是了。
風流天子道君皇帝
宋徽宗趙佶幼年聰穎,能書善畫,風流倜儻,還是端王時期就喬裝入青樓。得為人主后,后宮諸美,擁左環右,爭奇斗艷,但久而生厭,喬裝出宮冶游,張迪引薦名妓李師師,徽宗訪美,拜倒于石榴裙下,筑地道直通青樓。后李師師落籍從良,師師府就在今天開封的館驛街中,故這條街宋時又被人稱為小御巷。就是這樣一位風流天子,再加上蔡京,四度為相,他排斥異己,將元祐黨人120人鐫名刻石,立“黨人碑”于端禮門。蔡京迎合徽宗意愿,倡“豐享豫大”之說,鑄九鼎、建明堂,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徽宗善畫,初多畫仕女,少畫山水,他想游山玩水,偏是京城開封周圍無山,乃決定在京城東北角仿照浙江杭州鳳凰山修筑一座假山。朱勔搜集江南奇花異石以筑山,據說朱勔搜得一太湖巨石,高廣數丈,為運此石,特造一艘大船,啟運中水陸牽挽,鑿河斷橋,毀堰拆閘,延及數月之久,傷亡上千役夫,方才將這一巨石運到京城開封;兆谝灰娺@樣的巨石,十分歡喜,封為“神運石”。這一而再,再而三的啟運花石,就是《水滸》上所說的“花石綱”。經過五年的努力,終在開封城東北角修起假山,這就是開封人常說的“艮岳,”也叫萬歲山。
就是這樣一位花天酒地的風流皇帝,偏偏又迷上了道教。到處建立道觀,一個寺院可得千頃田地,道士們享受津貼,最大的道觀,竟有2000名道士。他還封自己為“道君皇帝”。在這樣無度的揮霍下,國庫空虛,他就增加稅收,掠奪民田,甚而賣官求錢。當時有流言曰“三千索,直密閣,五百貫,擢通判”。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終于釀成民變,南方有方臘起義、山東有梁山聚義。給沒落的趙氏封建王朝敲響了警鐘。
張叔夜招安梁山泊、宋江;童貫提兵遣將滅方臘,宋徽宗得意之余,忽萌大志,要聯金滅遼。
宋朝自宋真宗與遼國訂立“澶淵之盟”以后,就一直沒有和遼國打過什么仗。當然小的征戰還是有的,但總是打不過契丹(遼)人,只好年年輸金輸銀于遼,以求邊境的安寧。
金原屬遼地,后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屢屢打敗遼軍,勢力漸盛。宋約金夾攻遼國,企圖收復自五代后晉石敬瑭以來丟失的燕云十六州,目的未嘗不是好事,可惜的是他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再就是將不效力,到頭來只落了個“前門驅狼,后門迎虎”的惡果。
聯金攻遼之議,從政和年間即已開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所謂“開邊拓土,屢有戰功”的童貫,以祝遼國天祚帝壽辰為名出使遼國,探聽虛實。在他回來的路上,有遼國大族出身并曾仕遼官至光祿卿的馬植夤夜來投,獻滅遼之策。為免除遼人生疑,童為其改名李良嗣。童貫回到京城后將李良嗣薦給徽宗;兆谟仲n其姓趙,便成了趙良嗣,封為秘書丞,開始做伐遼之準備。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童貫派武義大夫馬政和高藥師取道海上去金國主動通好,這是兩國聯盟的第一步。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趙良嗣奉命以北上買馬為名由海路到達金國,雙方達成協議:金取遼之中京,宋攻遼之燕京。次年金太祖伐遼,大勝。遼天祚帝戰敗遠逃夾山,留守燕京的燕王耶律淳被部下擁戴為帝。金代分裂之勢已顯,但宋軍兩次進攻燕京,卻都陰差陽錯地宣告失敗;兆跓o奈之下,再請金人幫助攻取燕京。金人一鼓作氣,攻下燕京。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燕山府、涿、易,檀、薊、景、順一府六州,按約回歸大宋。但宋廷為此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宋金和平為時不久,為宋納叛金降將失和,金軍大舉南下,直至汴京,徽宗大為恐慌,禪位于其子趙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