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夏至、夏朝與開封三皇五帝“天地之中”

2014/7/7 17:30:33 點擊數: 【字體:

 
 
    夏至是指一年二十四節氣之中的一個節令,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而三皇五帝“天地之中”則是指上古時期歷代皇、帝、王居住的“中央之國”。乍看起來,夏至、夏朝與三皇五帝“天地之中”三者風馬牛不相及,但如果站在開封華夏歷史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彼此之間卻有著很深的人文歷史淵源。
  
    一、古人對“夏至”、“夏朝”的基本理解
 
    古代人對“夏”字有多種解釋,在這里我們主要研究“夏至”和“夏朝” 之“夏”。
    
    1、夏至之“夏”。“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始于太陽位于黃經90°位置,時間在每年陽歷6月21日、或22日。早在西周初期,先人就掌握了夏至的具體時間和土圭測日影的方法。在此節氣,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迅速上升,且有以下特點:太陽的赤緯最高;直射北回歸線;在北回歸線以北,觀測太陽正午高度角最高;在北半球,白天的時間最長、黑夜最晚;在北極圈內會出現極晝現象。    
   
    2、夏朝之“夏”。古人認為,“夏”的本義是古代漢民族的自我稱呼,也稱“華夏”、“諸夏”。據西漢經學家孔安國《尚書孔傳·舜典》記載:“‘蠻夷猾夏’。孔傳:‘夏, 華夏’。”[1]
   
    “夏”,也泛指“中國”。據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記載:“夏,中國之人也”。[2]唐代儒家學者,經學家顏師古解釋的更加明白:“夏,中國。”又解釋說:“中州,中國也。[?]儒家學派經典著作《論語·八佾》也記載:“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業。《集解》:諸夏,中國也”。[?]其中的“中國”,不是現代意義上中國,而是指上古時期三皇五帝居住的“中央之國”,簡稱“中國”。“中央之國”的“中央”一詞,來源于太極“五行”理論“中”的方位名稱。隨著華夏民族繁殖、遷徙、融合和發展,“中國”不斷向四周延伸、拓展、壯大,三皇五帝的小“中國”發展成了華夏民族的大“中原(州)”,大“中原”又變成了現在中華民族的大中國。
   
    “夏”,又稱“東夏”,在上古時期太極“陰陽”兩儀中,東為陽西為陰。“陽”是指一年之中陽氣從孕育到鼎盛變化的過程。對此,戰國時期秦國宰相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八曰”中記載:“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東夏,東方也。”[3]說明“夏”在東方“陽”地。東方的夏朝人對先祖黃帝發明的軒轅車進行改造后,成為供夏王乘坐的“五采車”,又稱“夏縵”。直到戰國時期魏國第三代國君姬塋,在東方夏朝人改造“軒轅車”的開封逢澤范臺(也稱禹王臺、范宮、繁臺等)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時,仍以“乘夏車、稱夏王”為榮耀。
  
    夏,還被稱為“虞夏”、“夏翟”。“虞夏”之“虞”,是指受唐堯帝“禪讓”而稱帝于天下的虞舜,其國號為“有虞”,又稱“有虞氏帝舜”;“虞夏” 之“夏”是指受虞舜帝“禪讓”而稱王于天下的夏禹,其國號為“有姒”,又稱“有姒氏禹王”。因此,“虞夏”是對舜帝有虞氏、禹王有姒氏稱天子時期和地理位置的合稱。而“夏翟”之“翟”,也稱“狄”,是帝嚳妃子“簡狄”、舜帝之女“儀狄”的同族“狄人”,居住在開封帝嚳、舜、禹帝王都北部的長狄(翟),在河南封丘西南七里之處。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記載:“考《地理志》封丘縣《注》,孟康曰,《春秋傳》敗狄于長丘,今翟溝是。”[4]又據《封丘縣志》記載:春秋時,宋人與狄人交戰,獲勝后,“把陣亡狄人的尸體埋到了翟溝,后人稱長狄的葬地名長丘”。[5]其中“翟溝”、“長丘”,是炎帝兒子方雷氏、封鉅氏后裔“翟”人居住的祖地,也是唐堯時期封給夔龍氏、虞舜的封地,又是夏王啟封給虞舜子孫后夔的封父侯國。
  
    二、夏至、夏朝源自太極“五行”理論
 
    夏至、夏朝,均由“五行”理論中的方位概念演變而成。從“五行”理論來看,自然界中的方位可分為東、西、南、北、中;自然界中的物質,可分為金、木、水、火、土;自然界中的顏色,可分為青、赤、白、黑、黃。東方配木,青色;西方配金,白色;南方配火,赤色;北方配水,黑色;中方配土,黃色。
   
    古人按照“天人合一”的觀念,將天象的中央稱作“太一”,地形的中央稱作“帝一”,上下對應,彼此關聯。又將“帝一”、“四象”與“五行”方位、物質相匹配,“東、木方為青龍”,青為“蒼”色,也稱“蒼龍”。又因東方為“少陽”之地,故又稱“青陽”,或“太昊”;“西、金方為白虎”,白為“銀”色,因為“銀”為金屬之一的白金,又稱“金天”,或“少昊(皞)” ;“南、火方為朱雀”,朱為“赤、丹、紅”色,又稱“祝融”,或“丹朱” ;“北、水方為玄武”,玄為“黑”色,又稱“玄冥”;“中、土方為閭闔”,土為“黃”色,又稱“中和”,是“帝一”居住的地之中,與“天一”居住的天之中上下對應,合稱“天地之中”。
   
    由于開封北部軒轅樓(丘)的姬芒居住在“五行”“中、黃、帝一”方位,所以也稱“中央帝”、“黃帝”;“濁水”流經“五行”“黃”方位,所以被稱作“黃河”;伏羲皇都“皇柏山”在“五行”“土”的方位,所以又稱“土山”、“塗山”、“兔山”、“土柏崗”等。
  
    當天象中的北斗斗柄指向東南方向時,是夏天炎熱季節到來的象征。據漢代劉向《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東南為常羊之維。”[6]開封東南“常羊”方位,也是上古時期炎(赤)帝出生和稱帝的杞縣空桑一帶。據南朝齊梁時期文壇領袖沈約《宋書·符瑞志上》記載:“炎帝神農氏,母曰女登,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山,生
炎帝。”[7]其中“華陽”,在今開封縣萬隆鄉華陽寺(有仰韶文化遺址),后遷往鄭州南部的華陽古城;“常羊山”,在杞縣古“白羊陂”西部一帶。這說明南方夏(炎)帝帝都空桑,與太極“五行”夏季方位以及夏代歷法“天干地支”存在著對應關系。
  
    大禹因其治水有功,被堯帝封在三皇五帝“中央之國”南部的“夏、陽”之地,稱“夏伯”,又稱“夏禹”。后受舜帝禪讓天子之位,成為夏朝第一位夏王,后人稱他為“夏王禹”。據我國最早一部解釋詞義的《爾雅》記載:“夏,大也”。[8]因夏禹的功績偉大,故“夏禹”又稱“大禹”,也稱他和后裔建立的王朝為“夏朝”、“夏代”。
  
    從太極“陰陽”兩儀學說來看,“夏”處于東方的“陽”地,陽為夏,故稱“陽夏”,也稱“東夏”;從太極“四象”、“五行”學說來講,東為“青” ,也稱“青(清)陽”。“夏”處于東南、或南方,東、南為夏。所以,上古時期的“陽夏”、“負夏”、“服夏”、“東夏”、“青(清)陽”等人文地名由此產生。
  
    古人認為,夏禹繼天子之位于舜帝帝都“負夏”。對此,戰國時期《孟子》有記載:“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9]關于“負夏”的地理位置,西漢禮學家戴德《禮記·檀弓》解釋說:“負夏。又陽夏,在開封”[10];關于 “鳴條”的地理位置,現代歷史學家郭沫若《中國史稿》解釋說:“舜生于諸馮(今山東諸城),卒于鳴條(今河南封丘東)。”[11]就是開封杜良夏杼王都老丘北部、封丘黃陵崗平街一帶。夏杼王都老丘東南約8.5公里的東里村、初留村淤泥河南部有“清(青)陽寺”,歷史文化悠久。傳說淤泥河為古代江水,即鴻溝、汴水的分支,為黃帝長子玄囂青陽的封地;青陽降居江水;東部約2公里的圈章河為古代若水,也是鴻溝、汴水的分支,為黃帝次子昌意的封地。淤泥河、圈章河上古時期又分別稱作“洛(架)水”、“伊水”,商代元圣伊尹生長的伊莊就在“清(青)陽寺”東南約10公里伊水”環繞處。
  
    “夏人”,是三皇五帝“中央之國”的南方人,自然也是三皇之一伏羲、女媧的皇族后裔。伏羲、女媧為人面蛇身,“蛇”又稱“長蟲”,或“蟲”。因此,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說:“禹,蟲也”。[12]三皇五帝“中央之國”,即“中土”、“塗(土)山”之地的“蜀蟲”、“巴吞(巴蛇吞象)”文化也由此產生。
  
    我們認為,開封不僅是夏王杼、槐、芒、泄、不降、扃的“六王之都”,還是夏王禹、啟、太康、中康、桀的“五王之都”,自然也承載著“蜀蟲”、“巴吞”文化,開封曹門外土柏崗西部的“巴屯(吞)”,開封縣伊尹生長地伊莊西南2公里的“前蟲”、“后蟲”等地名便是明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認為:“蜀,葵中蠶蟲”。[13]其中“蠶蟲”是月母女媧有蟜氏統治天下的象征,故稱“天下蟲”,也是夏禹妃子女嬌塗(土)山氏的圖騰。因此,黃柏氏伏羲皇都皇伯山、有蟜氏女媧皇都平逢山、有姒氏夏禹王都陽城、夏禹妃子塗(土)山氏女嬌的母族都以“蜀”,即“蠶蟲”為圖騰,且同居上古時期的江水(洛水、汴河)、若水(伊水、圈章河)一地。
   
    對此,柏姓家譜認為,“柏(伯)芝勤勞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眾而無所求,深得百姓擁護,被尊為“皇伯”,住在皇伯山(在今河南陳留縣)”。有蟜氏女媧皇都“平逢山”,也稱平臺、逢山、蓬山、蟜(喬)山等。據清代河南巡撫閆興邦《重修禹王臺記》記載:“夫禹王臺,昔名古吹,一名繁臺,又曰平臺”。[14]有姒氏夏禹王都陽城在開封南部。宋代學者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記載說:“夏后居陽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陳留浚儀也。”[15]
   
    其中“皇伯山”、“平逢山”又稱平臺、逢山、蓬山(現在禹王臺公園內),為開封漢代梁孝王的“梁園”,即“土(兔、塗)臺”,后稱“土柏(百)崗”。據《開封市地名詞條選編》“土柏崗”條記載:“此為西漢梁孝王兔苑西部,曰兔敝崗,后成村諧音稱土柏崗”[16];“陳留浚儀”、“大梁之南”的“陽城”,即指開封三皇五帝“中央之國”南部的夏禹王都,也是戰國魏惠王“乘夏車、稱夏王”的范臺(禹王臺、繁臺)。
   
    三、夏至、夏朝與三皇五帝昆侖“五行”文化
 
    由于華夏人文歷史在夏、商、周時期出現斷代現象,造成“太極”、“兩儀”、“五行”、“中、土、黃、帝一”和“三皇五帝”、“昆侖”、“中央之國”、“天下之中”的歷史地理位置失傳,加上華夏文明不斷向南蠻、北狄、西戎、東夷地區傳播,導致華夏人文歷史發源問題陷入“多中心”的怪圈之中。
   
    其實,按照“太極”理論分析,華夏真正原始人文意義上的“太極”、“昆侖”、“兩儀”、“五行”、“中、土、黃、帝一”和“三皇五帝”、“中央之國”、“天地之中”只有一個中心,也同在“中原”一個中心,這也是中原被稱作華夏人文歷史發源地的根本原因。
  
    下面僅以“天地之中”為例,談一談華夏人文歷史彼此之間的關聯情況:
 
    1、天地之中是三皇五帝居住的昆侖丘、神州。據漢代讖緯之書《河圖括地象圖》記載:“地中央曰昆侖。昆侖東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其中有五山,帝王居之”。[17]漢代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也記載,戰國時齊國哲學家、陰陽家騶衍說:“中國,名曰赤縣神州”。[18]可見,“地中央”即 “天地之中”,也是昆侖“中央之國”,簡稱“中國”所在地;“五山”,又指“五陵”,古杞縣地理上有記載。江南“五嶺”文化也由此而來;“帝王居之”,是指三皇五帝諸位神仙居住在昆侖東南部,這里是上古時期華夏、中土、神州所在地。
  
    2、“天地之中”為江、淮、河、淮四水流經之地。據戰國時期《孟子·滕文公下》記載:“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19]其中“地中”,是指“天地之中”;“江”,不是指現在的長江,而是指上古時期的“江水,即“鴻水”、“鴻溝”、“汳水”、“汴水”;“漢”水,一般認為是指在湖北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的漢江。但也有“漢水”是指上古時期“濟水”的說法。濟水流經三皇五帝居住的“天地之中”,是流經中原地區的“江、河、淮、濟”四瀆之一。“江、淮、河、漢(濟)”四瀆環繞和流經“天地之中”的地理環境,只在鄭州東部的開封地區存在。
 
    3、“天下(地)之中”在“五行”“中央”位置。據戰國末年思想家荀況《荀子·大略篇》記載:“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20]戰國時期秦國宰相呂不韋《呂氏春秋·慎勢》也記載:“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21]其中“中央”,是太極“五行”里“中、土、黃、帝一”,即“中央”的位置,也是三皇五帝等“王者”“必居”和“立國”的“天下之中”。
  
    4、上古時期冀州、齊州等發源于昆侖山“中央之國”。據漢代讖緯之書《河圖括地象圖》記載:“宋均謂:神州,中國;齊州,赤縣也......正西弇州曰并土,(注)鄭玄曰:并猶平也。正中冀州曰白土,(注)白猶素也。(宋)均謂:冀州,昆侖之山也”。[22]唐代宰相房玄齡《晉書·天文志》也記載:“冀州于古,堯之都也。舜分州為十二,冀州析置幽、并。其于天文,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開封),屬冀州。”[23]
  
    可知,神州、中國、冀州、齊州、弇(兗)州、赤縣、堯舜之都均在昆侖山。而戰國時期的魏國國都“大梁”(開封),與昆侖山、“天地之中”同在一地。這說明冀、齊、弇(兗)等九州在上古時期泛指“昆侖山”、“中央之國”、“天地之中”。而現在的冀、齊、兗等州,則是華夏“中央之國”文化后來傳承的結果。。
  
    5、“天地之中”在南蠻、北狄、西戎、東夷的“中央”。北宋經學家石介認為:“夫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日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明太祖朱元璋在《奉天討元北伐檄文》中也認為:“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24]
  
    可見,“古帝王”三皇五帝居住的中央之國、天地之中在四夷之內,四夷在中央之國之外,彼此共同組成了天下。三皇五帝居中國的“天地之中”,管理四夷,接受四方的供奉,臨御天下。
   
    6、夏至午時用“土圭”可以測出“天地之中”。“土圭”是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據西周公旦《周禮·大司徒》記載:“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25]漢代司馬遷《史記·周本紀》也記載:“土圭之長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與土圭等,謂之地中”。[26]
   
    其中“日至”,是指夏至、冬至。古人認為,天行赤道,日行赤道南北,于夏至之時運行到極北之處,于冬至之時運行到極南之處,故稱“日至”;“地中”,是指“天地之中”,這里是天地、風雨、陰陽“兩儀”、春夏秋冬“四時”聚合的太極、昆侖之地。意思是在夏至這天午時,用一個八尺高的桿子作圭表,測得太陽陰影為一尺五寸的地方,就是太極昆侖,三皇五帝“中央之國”,“五行”中、土、黃、帝一,“天地之中”所在的位置,也是三皇五帝“建王國”的理想之地。
  
    7、唐代科學家測出“天地之中”在開封。公元724年的夏至日(唐開元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午時,唐朝為“天地之中”做出了一個歷史性結論:
  
    唐太史監南宮說和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按照唐玄宗要求,用最新科學方法測量日晷及極星,結果在河南登封縣陽城“周公卜洛”的“天地之中”處,測得晷(日影)長一點四八尺弱,夜視北極出地高三十四點四度;在河南浚儀縣岳臺、夏禹陽城“天地之中”處,測得晷長一點五尺微強,極高三十四點八度。唐朝依照周公旦《周禮·大司徒》判定“地中”的歷史標準,采用僧一行科學測量數據的分析結果,認定開封浚儀為“地之中”。
  
    從此,開封“唐之地中”取代了洛陽“周之地中”。唐代之后,帝王之都隨之東遷開封,除后周、后唐等兩都短暫并存時期外,再也沒有在那里正式建都。“天地之中”在歷經周代、秦代、漢代漂泊于西部地區之后,又重新回歸于太極、昆侖、五行“中、土、黃、帝一”方位;回歸于“三皇五帝”世代建都的華夏、昆侖、“中央之國”——開封地區。
  
    綜上所述,“天地之中”不是一個迷信、孤獨、虛無的名稱,而是華夏歷史中彼此依存、先后傳承、密切相關的人文和地理概念,是中華民族發源、繁衍、發展和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文和地理名稱。而夏至、夏朝,則是記載華夏人文歷史發展重要階段的人文和地理座標。
    
    五、開封夏至的節氣習俗
 
    開封是華夏文化的發源地,在夏季、夏至節氣習俗中具有濃郁的華夏人文地域特色。
   
    每年陽歷5月6日(農歷四月間)為立夏節,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快速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據殷登國先生《歲時佳節記趣》記載:“自先秦時起,各代帝王在立夏這天時,天子都要親率文武百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舉行莊嚴隆重的祭炎帝、祝融(傳說的農作物祖師爺和火神)的儀式。屆時,為表達渴望五谷豐登的祈望,君臣一律身著朱色禮服,佩戴朱色玉飾,乘坐赤色馬匹車子前往祭祀”。[27]
  
    開封也有著自己特殊的歷史文化表現形式。開封人把南方作為祭祀夏神“朱仙”的地方,并在開封南部鴻溝(古稱赤水、江水、姜水、羊水)岸邊建有祭祀朱雀、朱襄(炎帝)、祝融(火正)、丹朱、逢公、朱亥、朱娘娘等仙人的古城朱仙鎮,又稱“諸仙鎮”,正在開封前身“啟封”之地。古人祭北天為“封”,祭南地為“禪”。在“太極”理論中,“啟封”具有自南方少陰、“禪”地開始返回北方太陰、“封”天終點的含義。朱仙不是指某一位神仙,而是泛指所有居住在昆侖山“中央之國”的南方神仙。因此,開封南部的“朱仙”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值得在文化旅游項目建設中深入發掘。
   
    夏季天氣很熱,為了抵御暑熱,歷代王朝都有在冬季建藏冰井、藏冰庫,儲存天然冰凌的習慣。到了夏季,再用所儲藏的天然冰制作成各種冷飲食品,用來降溫。北宋時期的開封也是這樣,而且制作“冰食”的品種比較豐富,有雪泡梅花酒、涼水荔枝膏、冰鎮珍珠汁、冰調雪藕絲等。宋徽宗趙佶很喜歡享受這些“冰食”,曾因貪吃冰食而傷了脾胃,久治方愈。盡管北宋開封的市民百姓難以享受奢侈的“冰食”產品,卻可以享受到豐富、可口的冷食和涼食,如斗茶、涼湯、涼粉、酸梅湯、西瓜、苦瓜等。涼亭賞夏、夜市涼食,也是在北宋盛夏時
節逐步發展起來的一項消暑活動。
 
    開封夏季雨水多,蚊蟲繁殖快,容易感染痢疾等腸道病。為預防疾病,開封市民百姓養成了生吃大蔥、荊芥和大蒜的習俗。據明代中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大蒜有“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避邪惡,消腫痛,化瘕積肉食”[28]的功效。因此,開封一帶自古就有種植大蒜、大蔥、荊芥的習慣,并傳承至今。
   
    古人認為,“夏至”是一年陽氣的鼎盛時期,也是一年人的身體最健壯的時期。為了檢驗身體健壯情況,開封有在大樹下懸秤,為小孩及老人稱量體重的習俗,以掌握他們身體消長的變化狀態。而婦女們則將秤懸于屋內梁下稱量體重,相互嘻哈逗趣,在閨中“品肥論瘦”。
   
    這種用秤稱人的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相傳劉備死后,諸葛亮委托趙子龍把劉備之子阿斗送往江東,拜托阿斗的后媽孫尚香撫養。孫尚香收養阿斗正逢立夏日,便當著趙子龍的面,用秤稱了阿斗的體重,并約定來年立夏時再稱,以阿斗體重的增減來證明盡心撫養的程度。后來,這種立夏用秤稱人之法傳入民間,形成了習俗。如今開封清明上河園內也有一桿“包公秤”,其文化傳承與古人“品肥論瘦”的稱人習俗如出一轍。
   
    在夏至前后,北宋民間還有系“疰夏繩”,防“疰夏病”的習俗。在中醫學中,“疰夏病”是指發于夏令時節的身倦肢軟、食欲不振等病癥。為預防疰夏病發生,古代常用五色絲線系在孩童的手腕等處,以消災祈福。為了讓孩童的健康成長,古人還有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與白粳米、糯米拌和煮成五色飯的習慣,俗稱“立夏飯”。有的還用蒸熟的糯米粉捏成“立夏狗”,希望孩童吃后像狗一樣容易養活,不得疰夏病,所以,以狗蛋兒、狗寶等取名的孩童比較常見。
  
    夏(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之后為夏至節,是黍、麥等夏季農作物成熟收割之時,古人有“夏至嘗黍,端午食粽”的食俗。黍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古人常將“黍、稷”一起稱呼,據說“稷”與西周人的祖先“后稷”有關。后稷是夏代管理“百谷”的農官,當年曾協助大禹在開封一帶治理浪蕩渠。浪蕩渠流經原陽原武、太平,中牟萬灘、東漳,開封水稻、柳園口、土柏崗、杜良沿線,至今這里仍然傳承著夏代后稷時期種植嘉蔬,即水稻的習慣。為了不忘先祖農耕的艱辛,后人每年都要在夏至之時舉行祭祀先祖后稷的“嘗黍”儀式,并逐漸形成了嘗黍、吃雞和祭祖的習慣。人們將黍包成形如牛角的“角黍”,祭祖后嘗食。
   
    跟冬至一樣,夏至自古也有“數九歌謠”流傳。最早見于宋、元時期陸泳《田家五行》中的《夏九九歌》,內容為:“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渾身汗濕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擺被單。八九七十二,半夜尋被子。九九八十一,開柜拿棉衣。”[29]
   
    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歌謠,將實用、易記的時令常識傳授給人們。至今這些時令在開封一帶還十分靈驗,依然對人們掌握夏秋季節變化,安排衣著住行起著現實指導作用。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太極“五行”理論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華夏歷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北宋文化迅速走向中華文化巔峰的重要原因。韓鵬   
 
    參考文獻:

    [1](清) 王先謙 著 何晉 校.尚書孔傳參正[M].中華書局,2011年11月1日出版。

    [2](漢) 許慎 著 (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1日出版。

    [3](戰國)呂不韋 著.呂氏春秋[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5月1日出版。

    [4]〔北魏〕酈道元 撰,陳橋點校.水經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

    [5]封丘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封丘縣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

    [6](漢)劉安.淮南子[M].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2月2日出版。

    [7](梁)沈約著.宋書[M].中華書局出版社,1974年出版。

    [8](晉)郭璞 注.(宋)邢昺 疏.爾雅注疏[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9]楊伯峻 譯注.孟子譯注[M].中華書局,1960年出版。

    [10]張文修 編注.禮記[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出版。

    [11]郭沫若.中國史稿[M].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6月1日出版。

    [12][13]同[2]。

    [14]孫富山 郭書學  校注.開封府志整理本燕山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15](宋)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M].中華書局, 1985年出版。

    [16]開封市人民政府地名辦公室.河南省古今地名詞典/開封市地名詞條選編(5)[G].開封市人民政府地名辦公室,1988年11月出版。

    [17](漢) 鄭玄注,(魏)宋均 注 .緯書集成(河圖括地象圖)[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18](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M].1975年出版。

    [19]同[9]。

    [20](周)荀況 撰.荀子[M].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21]同[3]。

    [22]同[17]。

    [23] (唐)房玄齡.晉書[M].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出版。

    [24](宋) 司馬光 著.資治通鑒[M].中華書局,2009年1月1日出版。

    [25](漢)鄭玄 注(唐)賈公彥 疏.周禮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

    [26]同[18]。

    [27]殷登國.殷登國說民俗:歲時佳節記趣[M].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年1月1日出版。

    [28](明)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年出版。

    [29](元)婁元禮.田家五行選釋[M].中華書局,1976年出版。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開封市地方史志辦公室(2014-04-0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