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唐寺位于洛陽市東郊唐寺閥村內,隴海鐵路、焦枝鐵路、鄭潼公路在此交匯。該寺坐南朝北,和一般“坐北朝南”的中國佛寺方向迥異。
據有關資料說,古唐寺原名福先寺,始建于唐朝,原址在今郊區(氵+廛)河鄉塔灣村西頭“唐寺崖”處。明朝洛河泛濫,將寺沖毀。洪水過后,鄉民將寺中留存的部分遺物北移數里,重建寺院。1922年,重修寺院后,軍閥吳佩孚的參謀長張佐民為山門門額題“古唐寺”三字,保留至今。
寺內現存山門殿、觀音殿、白衣殿、立佛殿,“后大殿”毀于十年動亂,另有碑石十余方。
相傳,古唐寺原來在洛河邊上,垂柳掩映,廟門前就是清波蕩漾的洛河,風景十分宜人,吸引得游人如織,香火盛極。
寺院門口,有座極高的佛塔,塔高得讓人仰看時,腦瓜兒上掛不住帽子。每逢朝日初升,那塔長長的陰影能遮到現在的七里河;夕陽落山,塔影又拉到白馬寺。因此,人們習慣上都把這福先寺稱為“塔寺”。
寺因塔而名,洛河卻不高興了。河神有天來找寺中的佛爺說:“你這塔太高,遮了我的風光;你這塔太粗,礙了我行水。你該把塔挪到寺后才是!”
佛爺也不高興了,說:“田野寬寬,各占一邊。你行你的水,我賞我的天,誰也別管誰家事兒!”雙方互不相讓,爭了起來,越爭越氣,越氣話越難聽。河神說:我沖斷你的根!
佛爺答:我斷了你的筋!
河神不再說了,氣沖沖返回水中,發動蝦兵蟹將,鼓起滔天大浪,嘩嘩嘩,大浪一個勁兒朝塔腳砸去,那塔也太高了,根腳一松,嘩啦啦癱坐下來。
佛爺氣得臉色鐵青憋足了氣,將那坍塌的塔身越漲越大,要把河道堵死,擠斷河身。這一擠,雖沒能擠斷河身,卻也把河道擠得朝南邊彎了個大大的彎兒,憋得河神淚汪汪的,到現在還乘更深夜靜佛爺睡覺時,嗚嗚地哭個通宵呢!這就是“洛河夜哭”的來歷。
爭斗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太喜歡這寺院了,就捐出塊地方,把寺往北邊重移移又建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