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世宗當政甚短,所燒瓷器有限,絕佳者也極少,加之其“薄如紙”而易碎,宋時已極難得。明代嚴嵩父子,經過數十年搜羅,僅得十余件柴瓷,真偽尚不能確定。清代皇宮所藏的幾件柴瓷,乾隆皇帝視為珍寶,并分別為其賦詩,極贊其如玉之品質。
3 神秘柴瓷出新安
柴窯窯址在何處,大家莫衷一是。清康熙五十年《御定佩文韻府》“柴窯”條引《格古要論》說:“器出北地河南、鄭州。”這里的“河南”指河南府,即洛陽地區,“鄭州”指開封府鄭州(不轄縣)。有人把“河南、鄭州”誤斷為“河南鄭州”,據此認為柴窯在“河南省鄭州”,這是極不嚴肅的。實際上,《格古要論》原文只言“柴窯出北地”,后邊并無“河南、鄭州”四字,因此《御定佩文韻府》為誤引,不足為據。
其實《格古要論》載,“汝瓷出北地”,可見“北地”一詞指的汝瓷所在的豫西地區。對“北地”之說,有人將其釋為古代位于陜甘寧一帶的“北地郡”,進而把耀州窯說成柴窯,更是穿鑿附會。
柴窯屬青瓷系列之官窯,其窯址必須從青瓷制作中心和唐、五代官窯所在地尋找。這個地方只有一個,就是洛陽。
洛陽是青瓷文化之根。洛陽出土很多西周時期的原始青瓷,質地堅硬,外表著青色或黃色的釉,有光澤,叩之有聲。從1985年以來,在北魏洛陽城出土了一批有價值的古代文物,其中北魏青瓷器尤為重要。
清代《景德鎮陶錄》載:“洛京陶。亦元魏燒造,即今河南洛陽縣也。初都云中,后遷都此,故亦曰洛京所陶,皆供御物。”《唐六典》載,“河南府貢瓷器”。河南府,即洛陽。可見,從北魏到唐代,洛陽一直是御制陶瓷的生產中心,為歷代官窯所在地。五代承隋唐之余緒,洛陽仍為京畿重地,沒有理由將官窯設在別處。
后周官窯即柴窯所在地,正是在洛陽新安北冶鎮。目前洛陽發現的最大的古瓷窯群,分布在新安縣北冶鎮柴胡溝(當地人也稱“柴貨溝”)。其境內有一條流入黃河的小河,全長不足八公里,河的兩岸為分布瓷土和蘊含礦石的低山;周圍的十余個小村子,分布著近百個古窯址,年代從唐代延續至元代,在這里可以找到唐代至元代的瓷器標本。
新安窯的年代可分三個時期:唐五代時期、北宋時期、金元時期。在五代時期的一些窯址中,發現一些極薄的青瓷片,與文獻中記述的“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柴窯特點完全一致,這里確定無疑的是后周柴窯遺址!
新安窯北宋時期的瓷器中,刻花裝飾工藝精湛,圖案清新富麗,在同類窯中工藝出眾。產品以犀利的刀鋒、流暢的線條,在同一件制品上內外刻花,這說明它傳承了后周柴窯精湛的制作工藝。
4 后周世宗與柴官窯
后周官窯選址在北冶鎮絕不是偶然的。首先,毗臨黃河漕運古道,交通便利;其次,經濟繁榮,自漢代起這里的冶鐵、鑄造等手工業就很發達,唐代時這里陶瓷業非常興盛,多能工巧匠;最后,礦產資源豐富,做胎用的瓷土和做釉用的長石、石英、滑石等礦物原料有既廣且深的分布。
更重要的是,后周官窯的選址與后周皇帝柴榮的個人經歷有關。柴榮是五代后周建立者郭威的內侄和養子。五代包括五個朝代,即大唐滅亡后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為期共54年,以洛陽、開封為都。柴氏家族本居于邢臺,為商業巨族,后唐時柴氏家族在柴翁帶領下遷居都城洛陽。
柴翁有一子一女,其子柴守禮,其女柴氏。柴氏嫁給了后唐皇家衛隊的一名士兵,名叫郭威。柴守禮娶妻,生一子,名叫柴榮,由郭威和柴氏收養。在后晉、后漢時期,柴氏家族用龐大的產業支持郭威建功立業。柴氏從事的主要產業是瓷器、茶業和絲綢。當時洛陽產瓷的主要區域是新安縣北冶鎮,柴氏壟斷了這個地區的瓷器產業,因此民眾又稱此地為“柴貨溝”。
郭威從一個列兵成為后漢宰相,最后成為后周的開國天子。郭威傳位于養子柴榮,即后周世宗。柴榮在即位前,基本在洛陽生活,他對洛陽的瓷器很熟悉,即位后在“柴貨溝”一帶建立官窯,從事瓷器的生產,這種御制瓷器就是柴瓷。
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后,停止了柴瓷的生產,但是在京西路(今洛陽)建立了宜陽官窯和鈞官窯,用的仍然是柴窯的工匠,因此宜陽瓷、鈞瓷和后來的汝瓷繼承了柴瓷的工藝,仍屬青瓷系列,如汝窯之淡青、豆青、蝦青等色,皆仿柴器之作。
柴瓷是洛陽瑰麗陶瓷史上驚鴻之一瞥,其厚重的文化需要進一步挖掘,不可估量的文化產業價值需要認真審視。傳承洛陽柴瓷文化,恢復洛陽柴瓷的生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原標題:雨過天青云破處——新安北冶尋柴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