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處:《國語·周語下》:“故諺曰‘眾心成城,眾口鑠金’。”后演化為成語“眾志成城”。
俗話說“一文錢難倒英雄漢”,天子也不例外。
周景王姬貴在位時,財政窘困,器皿用具都得向各諸侯國乞討。有一次,他宴請晉國大臣荀躒,指著魯國送來的酒壺說:“各國都有器物送給王室,為何獨獨晉國沒有?”荀躒的隨員籍談答道,當初晉國受封時,王室就沒有賜以禮器,眼下晉國又忙于對付戎狄,送不出禮物來。姬貴列數(shù)了王室賜給晉的土地器物,諷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談是“數(shù)典而忘其祖”,這就是成語“數(shù)典忘祖”的來源。這件事說明,春秋初年王室還能賜些土地器物給諸侯,而到周景王時,天子的威望已經(jīng)一落千丈,居然要跟諸侯斤斤計較了。
手頭緊讓姬貴覺得很不爽,他開始想辦法弄錢。什么辦法呢?就是鑄大錢。大錢是幣值高的錢,景王試圖以這種方式來收繳民間的小錢。他身邊的大臣單穆公分析認為,鑄大錢不利于流通,是“絕民用以實王府”,是對平民百姓的殘酷掠奪,因此極力反對。
景王不僅要鑄大錢,還要鑄造兩組巨型編鐘,一組是無射(讀yì),一組是大林,他打算把這兩組編鐘上下懸掛在一起配合著演奏。對此,單穆公也表示反對。他說,鑄大鐘完全是一種滿足天子個人虛榮的勞民傷財?shù)呐e動,因為鐘聲過大時,人的耳朵無法承受,也無法享受悅耳的音律,只是加重了百姓的負擔。這樣做會使百姓離心,國家危險。
但景王根本聽不進去,還把司樂大夫州鳩叫來商量這事兒。他本以為鑄大鐘是聲樂界的一大盛事,作為樂壇泰斗的州鳩一定會支持他,沒想到州鳩也反對:“編鐘的聲律強調(diào)和諧,而不在于聲音的大小。”景王覺得很無趣,但他仍一意孤行,下令鑄鐘。
第二年,大鐘鑄成了,景王很高興,又把州鳩叫過來:“你不是說鑄大鐘不好嗎?現(xiàn)在鐘鑄好了,聲音很和諧嘛!”州鳩反諷道:“不見得吧!老百姓都擁護,才是真的和諧,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沒有和諧了。”他引用民諺“眾心成城,眾口鑠金”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老百姓都喜歡的事,基本都能實現(xiàn);老百姓都厭惡的事,基本都要廢滅。
但景王還是不聽。結(jié)果第二年他就死于心疾,周王朝隨即爆發(fā)了長達5年的內(nèi)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