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和司馬遷,被譽為“史家兩司馬”。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有300多萬字,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毛澤東稱贊《資治通鑒》“敘事有法,歷代興衰之亂本末畢具”,所以該書又被譽為帝王教科書。司馬光53歲來到洛陽,到68歲完成此書,整整在洛陽寫了15年。
緊鄰伊河的偃師諸葛鎮司馬街村,田野環抱,綠色四合,西南是龍門,東南是李村,全村5600多口人,卻沒有一戶姓司馬的。村里的司馬光獨樂園展覽館館長許慶西說:“《偃師縣志》記載:司馬街村原名古建村,因司馬光建獨樂園于此,故屢次更名為司馬莊、溫公里、司馬街。村名變來變去,總與司馬光和獨樂園有關。”
早在明末清初,司馬街村村民就在村頭建了一座司馬溫公祠。之所以叫溫公祠,是因為司馬光死后被追封為“溫國公”,謚號“文正”。司馬光擁有多種稱謂:因其祖籍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世稱“涑水先生”;因其字君實,自稱“迂叟”;又因其受人尊敬,俗稱“司馬相公”;司馬街村人與他更親近,干脆叫他“司馬爺”。
一
其實,司馬光沒來洛陽之前,就在東京汴梁啟動了《資治通鑒》編寫工程。他喜歡歷史,但覺得以前各朝均沒有系統的通史,一個人窮畢生之精力也是看不過來的,于是想編一部既系統又簡明的通史,打算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編到五代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其間有1362年的歷史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