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撫書感嘆,大為吃驚:全書達294卷、300多萬字,附目錄30卷、《考異》30卷,取材之廣泛,內容之豐富,均超過前朝史書,其中還篩選野史、雜志320余種,當下龍心大悅。但這位皇帝,于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就去世了,沒有看到該書出版。他死后,司馬光復出,重返政壇,當了宰相。當時司馬光已經67歲了,他的政敵王安石已經下野。司馬光感到時間緊迫,遂以多病之軀,大刀闊斧,廢除新法。
這位老先生,認為新法一切皆不可取,當上宰相后,在3個多月的時間內,就把王安石推行了一二十年的改革措施盡數廢除,其中廢掉免役法的時候,竟只給各地方政府5天時間。他還不顧朝野上下的反對,把北宋軍隊好不容易攻下的地盤全部歸還給西夏王朝。他的這種做法,多多少少傷了國體,連蘇東坡也有意見了。蘇東坡真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當初王安石急躁冒進,他和司馬光一起反對;如今司馬光全盤否定新法,他又站出來說了一些公道話。
四
這時,閑居江寧府(今南京)的王安石,得知新法盡數被廢,黯然神傷,不久就死了,時為公元1086年。同年9月,司馬光也因患中風去世。這一對文壇上的好友、政壇上的對頭,轟轟烈烈地為大宋干了一番事業,又在同一年同赴另一個世界去了。
司馬光去世,東京汴梁震動,商人為之休市,市民為之落淚,萬人空巷前往送葬。當靈柩送往他的祖籍夏縣時,“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人們爭相購買他的畫像。史書記載,司馬光早就備好了一口薄棺,入殮時遺體僅蓋一條舊被,隨葬的是一篇倡導節儉的《布衾銘》。前來吊唁的太皇太后、皇帝和大臣,看到司馬光府中蕭然,滿屋圖書,床上僅鋪一領舊竹席,都慨嘆不已。朝廷送來2000兩喪葬銀,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遵父遺命全部退回。司馬光死后一個月,《資治通鑒》終于付梓,但他已看不到墨香四溢的新書了。他死后8年,北宋的第7位皇帝宋哲宗便將他全盤否定,追回官譽謚號,并派人到夏縣砸了他的墓碑。
唉,寫到此我亦力盡神傷, 就用孟浩然的一首詩,來作為此篇的結語吧: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本報記者 孫欽良【原標題:為洛陽代言的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