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邙山多古墓。千百年來,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鐘情洛陽地脈者不可勝數。一抔黃土,難掩曾經的風流,我們不用去刻意追尋,只要輕輕地拂去這些古墓上的塵埃,就能看到被時光掩埋在地下的歷史。能在這里經常“會晤”古人,尤其是那些影響過歷史進程的名人,是人生難得的機遇。
今日起,本版推出“洛陽古墓與名人”系列,大致按年代排序,讓這些名人一一“亮相”,旨在通過對洛陽名人陵墓的探尋,還原歷史,觀照現實,敬請關注。
北魏遷都洛陽,始于孝文帝拓跋宏。他身上流淌著鮮卑民族的血液,卻對博大精深的漢文化極為推崇,為全盤推行漢化,他不惜改換姓氏,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在洛陽建立了可歌可泣的功業。33歲那年,他轟轟烈烈的人生落幕,葬于今孟津縣朝陽鎮官莊村東南的長陵。
北邙之巔,有個大冢名長陵
我市文史專家趙跟喜先生說,外地朋友來洛時,他喜歡帶他們去看一些不太熱鬧但很有味道的景點,比如長陵。
與孝文帝一生的文治武功相比,長陵確實不夠熱鬧,以至于不少本地人也不清楚有這個地方。不過,專家畢竟是“識貨”的,趙先生已到過這里多次。前幾天,當我邀請他再去長陵看看時,雖然天氣酷熱難耐,但他還是爽快地答應了。
從洛陽市區往北,車行半個小時左右,就到了孟津縣朝陽鎮官莊村。在村子南邊有大小兩冢,大冢在東南,小冢在西北,相距不過百米遠。“這大冢就是長陵,旁邊有路,咱們可以上去看看。”趙先生說。
大冢高20多米,周圍植被茂密,頂上是開闊的平臺。放眼望去,四周景色盡收眼底。“這一帶從東到西都是北魏陵區,孝文帝長陵位于整個陵區的北邊。旁邊這個小冢是文昭皇太后高照容的陵墓,她和孝文帝生有兒子元恪,就是后來的宣武帝,葬在西南方向約5公里遠的景陵。孝明帝的定陵、孝莊帝的靜陵以及北魏宗室、王公貴族的墓地,差不多都在這一帶。”趙先生指點著說,“孝文帝身上流淌著鮮卑民族的血液,卻遷都洛陽,實行漢化,大力推動民族融合,其長陵在邙山陵墓群中很有代表性。現在,只要我們稍作修整,這里就能成為一個不錯的景點,吸引人們前來參觀憑吊。”
據史料記載,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不久,就頒布了一道命令,要求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來的北魏王公貴族死后葬在洛陽,并“自表瀍西為山園之所”,最終在瀍河兩側形成了東西綿延四五十公里、南北跨越十幾公里的北魏陵墓區。
“后來,在洛陽出土的北魏墓葬中發現了大量墓志。這些葬到洛陽的鮮卑貴族遠離家鄉,怕后人找不到自己,便鐫刻墓志,祔(fù)葬墓內,以備后人辨識。這些墓志記載了北魏王公貴族的身世功德、卒葬時間地點等,對補充史書起到了很大作用。”趙先生說。
鮮卑族本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為鞏固政權而全盤漢化,自身作出了很大犧牲。站在長陵上,我思緒紛飛,對孝文帝除了景仰,還隱隱生出幾分同情。
5歲即位,這個皇帝不好當
公元467年10月,孝文帝拓跋宏出生于北魏都城平城,這一年,他的父親獻文帝拓跋弘只有14歲,雖在皇帝的寶座上坐了兩年,朝政實際上卻由馮太后掌握。
拓跋宏是獻文帝的長子,兩歲多被立為太子,遵循“子貴母死”舊制,其母李氏被賜死,不諳世事的拓跋宏開始由祖母馮太后撫養。馮太后是漢族人,“性聰達”,并且“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殺賞罰,決之俄頃”,是一名非凡的女政治家。獻文帝剛即位時年紀尚小,政局不穩,馮太后臨朝稱制。
拓跋宏出生后,馮太后決定將政權還給獻文帝,自己不再過問政事。擺脫束縛的獻文帝開放山澤之禁、開倉救濟災民,一副桀驁不馴的叛逆青年架勢。這下,馮太后坐不住了,又開始干預朝政,兩人展開了一場宮廷權力斗爭,結果是政治經驗豐富的馮太后獲勝,獻文帝被迫將皇位傳給5歲的太子,就是孝文帝。
19歲的獻文帝就這樣退位了,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他怎會耐得住寂寞,甘心無所事事?很快,他就到各地巡視,“國之大事咸以聞”,還公然向馮太后挑釁,將她罷黜的一名舊臣重新起用。馮太后早已看他不順眼,這一次不再留情面,于公元476年干脆殺死了拓跋弘。這一年,10歲的拓跋宏成了孤兒。
早在獻文帝退位之初,馮太后就再度臨朝聽政,并悉心教導年幼的孝文帝,讓他在儒家的忠孝、仁愛、禮義思想熏陶下成長。拓跋宏十分聰敏,“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養成了愛好詩文、生活節儉等美德,同時練就了一身武功,“及射禽獸,莫不隨所志斃之”,文韜武略兼備,十分難得。
然而,隨著孝文帝一天天長大,他和馮太后的關系也日漸微妙起來。馮太后一邊教導他,一邊擔心他長大后會對自己不利,內心十分矛盾。她擔心自己將來無法控制孝文帝,便產生了廢掉皇帝的想法。寒冬臘月,她將只穿一件單衣的孝文帝關在屋子里,三天不讓人送飯,同時召集大臣討論另立皇帝的事,因遭強烈反對才作罷。她還命令宦官監視孝文帝的一言一行,定期向她打小報告。一次,因為聽信讒言,馮太后大發雷霆,將孝文帝傳來狠狠地進行杖責。多虧孝文帝非常孝順,也懂得忍讓,只是“默然而受,不自申明”,才沒有招惹更大的禍端。
全盤漢化,
只把洛陽當故鄉
雖然馮太后曾虐待過孝文帝,但宅心仁厚的他并不在意。由于從小失去父母,他對親情的渴望比常人更甚,甚至把養育自己成人的馮太后當成了母親。
公元490年,49歲的馮太后去世了。孝文帝悲痛萬分,按國君的規格將馮太后安葬在她生前選定的墓地——方山永固陵(今山西大同北)。
馮太后在世時,一直推行漢化改革,孝文帝深以為然。他獨立掌握朝政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將北魏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實行全盤漢化。
可是,遷都談何容易,讓一個游牧民族遷到以農耕為主的中原,簡直是一場冒險。但孝文帝決心已定,他謊稱要南伐蕭齊,對王公大臣們耍了一個心眼。
公元493年7月,孝文帝親率30萬大軍從平城出發,征討南齊。那些天,暴雨如注,道路泥濘,大軍苦不堪言,走了一個多月才到洛陽。大家都以為可以喘口氣了,孝文帝卻下令繼續前進。鮮卑貴族們哪受過這樣的罪,撲通一聲全跪下了,懇求皇帝別再繼續南征。孝文帝說:“不再繼續向南進軍也可以,但是有個條件,咱們得把都城遷到洛陽。”眾人目瞪口呆,但形勢所迫,讓皇帝遷都洛陽總比冒雨南征強。于是,孝文帝通過自編自演的一出戲,實現了遷都洛陽這一重大目標。
孝文帝把都城設在今天的漢魏洛陽故城后,開始走全盤漢化之路:禁止胡語、胡服,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帶頭改姓為元,并與漢族通婚……他的手腕是強硬的,皇后不講漢語就廢掉,太子反對漢化就殺掉。這些措施促進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為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可是,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除了內部改革,他還念念不忘南北統一大業。遷都洛陽伊始,內亂尚未平息,他就匆忙率軍南征,結果心力交瘁,染上重病,于公元499年死于軍中,年僅33歲,后魂歸北邙,葬于長陵。
長陵尋古小貼士
●自駕車、自行車線路:從市區沿王城大道北上,過310國道,在機場路大轉盤處進入邙嶺路繼續北上,到高速路入口處左拐,沿孟邙線走1.3公里左右,路西有一大冢,就是孝文帝長陵。
●公交車線路:暫不通公交車。從市區可乘83路公交車到邙山鎮站下車,沿邙嶺路、孟邙線北行約5.5公里抵達。
●谷歌地圖經緯度:34°45′58.11″,112°25′7.41″E。
●長陵高約20米,有三條小路可通往頂端。□記者 張廣英 文/圖【原標題:孝文帝:深慕洛陽,死葬長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