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習仲勛和夫人齊心與子女在洛陽的合影 (資料圖)
1975年,習仲勛在洛陽 (資料圖)
習仲勛送給杜道杰的上海牌縫紉機
老百姓都不吃的豆芽皮,他還在吃
1975年5月,在北京被單獨監護多年的習仲勛再次被下放到洛陽,“換一個環境,休息養病。”
這一次,習仲勛在洛耐度過了3個春秋。
洛耐在洛礦南側不遠,中州西路從兩廠之間穿行而過。與上一次在洛礦不同,這次允許夫人齊心與他同行,以便照顧。
“房子很小,20平米左右,屋里除了床、桌子和凳子,也沒有什么其他家具。”郭鳳桐,原洛耐廠工人,習仲勛在洛耐時的隔壁鄰居。“習老喜歡喝酒,有時候早晨到南大堤挖野菜、野蒜苗,回來再拌點蘿卜絲、白菜心,就把我喊過去喝點。”
有一天,郭鳳桐家吃豆芽,兒子收拾豆芽時,把豆芽皮剝下來要扔掉。習仲勛正好從外面回來,見狀連忙伸手阻止。
“這豆芽皮也能吃啊,好好的干嘛扔掉,這是浪費!豆芽皮比起革命時期的草根和樹皮,可好吃多了!”
郭鳳桐一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因為平時連老百姓也不吃豆芽皮的,他身為副總理,怎么還吃豆芽皮。
除了豆芽皮,習仲勛吃蘋果時都不削皮。家里人吃飯時,米粒掉桌子上,都會撿到碗里吃掉。
一天,習仲勛要給橋橋買輛自行車,委托理發師傅丁宏如到儲蓄所里幫他取40塊錢。到了儲蓄所一查,賬單里只有100多塊錢。“這么大的領導,銀行里只存了100塊錢啊。”丁宏如感慨地說。
泡大澡堂,與工人聊家常
在洛耐,習仲勛生活很規律。“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鍛煉、泡澡和讀書看報。大清早5點多就起來沿著南村堤壩快走,早飯后,就到洛耐廠區浴池里泡澡,然后回家讀書看報。他記憶力很好,路上看見誰基本都能喊出名字,打打招呼聊聊天。”
出工廠大門左轉,沿著箭頭指示走不多遠便是洛耐浴池。浴池看上去有些老舊,但至今仍然在營業。
在走訪中,洛耐的工友、鄰居提到習仲勛,都知道他有泡澡的“癖好”,幾乎每天都要泡澡,風雨不誤。
“他從來不去小池子里自己泡,總是跑到人多的大池子里跟大家伙一起泡著,大多時候聊工人的生活情況,家庭收入,還有家里孩子的情況。鄰居丁根喜是他陜西老鄉,他倆一個口音很說得來,經常一起去泡澡,還讓丁根喜的兒子幫他搓背呢。”郭鳳桐回憶說。
習遠平在《父親往事——憶我的父親習仲勛》一文中詳細記述了習仲勛到洛耐浴池泡澡的情形:工人們常來串門,誰家來客,我家里準多一份好吃的;我家里有了伙食改善,也短不了端給左鄰右舍。至于廠里熱氣騰騰的大澡堂子,工人們喧嘩嬉鬧的聲浪,更是我一生最難忘的場景。當時,父親有了一個泡澡的“癖好”:每天早晨9點,大澡堂子剛換上新水,他就下水泡著;只要我在他身邊,就招呼我一起泡。一塊兒泡著的,還有下夜班的幾十個工人。我至今記得,父親那時是最快活的:額上掛滿汗珠和水霧,身子泡得紅紅的,臉上洋溢著發自心底的笑,大聲與工友們說著工廠的事、家庭的事,還有國家的事。現在,改屬中鋼集團的洛陽耐火材料廠舊址還在,印象中,大澡堂子還熱氣騰騰地開著呢!回想起來,父親的泡澡“癖好”其實是與人民“泡”在一起的“癖好”,是與人民坦誠相見、交流無礙的“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