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韋后的品性并不是生來就壞,她與中宗也曾有過患難真情。只不過,唐代女權運動的興起,讓她這只“政治動物”迷失了方向,終致畫虎不成反類犬,效顰不成枉斷魂。
在洛陽,熟悉韋后的人不多。
冬日的清晨,我在洛陽街頭隨機采訪了幾個人,對于韋后,大家似乎無甚印象。直到我再三提醒:此女乃是武則天的兒媳婦、唐中宗的皇后,這才有兩三個人附和。
如此看來,韋后只是個知名度不高的配角,為她花費筆墨,好像有點兒浪費。殊不知,這個配角的戲份一點兒不比主角少!她曾攪得洛陽城風云變幻,她曾害得唐王朝雞犬不寧!若非際遇弄人,她甚至有可能成為“武則天第二”!
一
韋后姓韋,因史學家粗心大意,弄丟了她的名字,人們不得不以她的身份——中宗皇后為其命名,稱其“韋后”。
韋后在歷史上的第一次顯赫出場,是由她的夫君和父親代為完成的。話說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逝,中宗李顯在洛陽初登帝位。為討媳婦歡心,他預備把韋后的娘家人都封官,并提拔岳父韋玄貞當侍中。宰相裴炎堅決反對。李顯很生氣,說:就算把天下讓給我的岳父,我也甘心,何況一官位乎?此話傳到他的“麻辣老娘”武則天耳中,武則天勃然大怒,斷然把兒子攆下皇位,轟出了洛陽。
在這一沖突中,韋后雖沒有直接露面,但她的魅力已顯露無疑。你瞧,堂堂的大唐皇帝,為了她,竟可以連皇位都不要!還有啥比這更有說服力?!
說到這里,可能大家會有一個想法:韋后必定是蘇妲己那樣的妖艷女子,最擅長媚惑之術。其實不然。中宗極力提攜韋后的娘家人,不是因為韋后貌美,而是因他和這個女人太有共同語言,夫妻感情太好了!
韋后本是京兆萬年縣(今西安市)人,出生于關中的名門大戶。大約是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她被選入宮中,成了太子李顯(時名李哲)的妃子。
當時,李顯剛剛被迫離婚,他的前妻趙氏因不受婆婆武則天待見,沒過幾天富貴日子就被休了。這場實力懸殊的婆媳之戰,讓李顯很不愉快,精神狀態持續低迷。還好,韋后的入宮,填補了他內心的空虛。
韋后善解人意,年輕貌美,李顯對她非常鐘愛。短短數年,倆人就“制造”了4個“愛情結晶”。
然后就出現了這一幕:中宗為提攜岳父遭武則天怪罪,被廢帝位并被趕出了洛陽宮。可嘆韋后才當上皇后沒兩天,還沒來得及擺出“母儀天下”的姿態,就得隨著丈夫到遠方流浪了。
流浪啊,流浪,他們先是流浪到了荒僻的房州(今湖北房州),之后又按武則天的旨意遷往均州(今湖北均縣西),在均州過了不到兩年,又被勒令遷回房州。
這么著折騰了幾年,李顯想死的心都有了。他知道,母親信不過他,將他貶來貶去,只不過是在消磨他的斗志和銳氣,以免他久居一地,糾集自己的勢力與朝廷作對。他更明白,母親幾度廢立太子和皇帝,是因為她自己想當皇帝。
洞察這一切,他感到害怕。每逢洛陽傳來武則天誅殺李姓皇室子孫的消息,他就夜不能寐;每當朝廷派使節前來房州,他就食不甘味。在這種極度的惶恐中,他幾次想撞墻自殺,是韋后,給了他重新活下去的勇氣!
韋后經常給丈夫分析“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這一道理:福禍無常,人難免有一死,何必這樣緊張?想開點兒,別太憂慮,活著就有希望!與此同時,她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丈夫打氣。當武則天派使節探察他們時,她不但不畏懼,還伶牙俐齒地與之周旋,多次救李顯于危難之中。
韋后的寬慰和支持,讓李顯感激不已。在房州多年,這對患難夫妻情意日重,引用《唐書·后妃傳》中的話來說,小兩口“累年同艱危,情義甚篤”。中宗曾對韋后深情表白:假如有一天,你我夫妻重見天日,我一定讓你隨心所欲,決不加以阻攔!
二
也是李顯運氣好,在房州熬了近15年后,夫妻倆果然重見天日,重返洛陽!
圣歷元年(公元698年),武則天突然下了一道詔書,宣稱廬陵王李顯有病,需來洛陽治療,命李顯立刻返回神都。其實,李顯并沒有什么病,“有病”的是武則天。她的4個兒子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她不放心將皇位傳給外人,只得找個借口,迎立三兒子李顯為太子。
這道詔書,把李顯嚇得不輕,他以為老媽終于要拿自己開刀了,嚇得渾身癱軟,面如土色。聰明的韋后卻透過表象看到本質,她高興得差點兒沒跳起來:老公,咱們要翻身了!經過妻子的耐心講解,李顯這才明白,他們可以結束囚徒般的生活了。于是,一家人馬不停蹄地趕回了洛陽。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在宰相張柬之等人的大力支持下,李顯發動宮廷政變,推翻了自己的母親武則天,光榮復位。韋后,再次成為大唐的皇后。
可惜的是,中宗不是個好皇帝,韋后也不是個好皇后。
據史書記載,韋后經常垂簾聽政,干預朝政。按照規定,只有和皇帝同姓的人才能封王,然而中宗第二次即位不久,就應韋后之請,追封韋后的父親韋玄貞為王,并把韋后的娘家人全安排在朝廷的要害部門任職。
在韋后的慫恿下,中宗撂下國家大事,陪老婆到洛陽城的南門樓觀看潑寒胡戰。當時天氣寒冷,北風凜冽,北方胡人裸身戲水,舞蹈自如。中宗和韋后身穿輕裘,瀟灑嬉鬧,從早到晚,不知疲倦。
他們還派遣宮女開辦集市,令百官公卿扮作商人前往交易。因買賣不公,大臣和宮女們互相辱罵,言辭猥褻,中宗和韋后看后卻哈哈大笑。有一年元宵節,中宗和韋后換上百姓服裝,帶領大臣到大街上觀賞花燈。中宗采納韋后的意見,放出幾千名宮女到宮外看花燈,結果一半以上的宮女跑掉了。
中宗對韋后言聽計從,不僅是因為他在房州對韋后有言在先,承諾翻身以后要對她好,更因為他在政治上毫無主見。從他復位之前的一系列表現,我們基本上可以斷定,此君懦弱、無能,且耳根子極軟。
可憐中宗對老婆的放縱,除了為他換來一頂“綠帽子”,別無它用。
與韋后發生“婚外戀”的,是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武則天去世后,張柬之等人多次勸中宗將武氏誅殺殆盡,以除后患。中宗念及武氏諸人跟自己是親戚,下不了手。
皇帝沒有動手,武三思卻急了。他知道,自己是死是活,只在皇帝或是韋后的一念之間。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保住項上人頭,他開始積極拉攏中宗,并尋找機會接近韋后。
說起來,武三思和中宗還是親家。當年,韋后在跟隨中宗赴房州途中,生了一個女孩兒,就是后來的安樂公主。因當時情況窘迫,李顯匆忙中撕下襟袍的一角裹住了嬰兒,故安樂公主又名“李裹兒”。安樂公主長大后,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武三思合理地利用這層關系,先是將“老相好”上官婉兒奉獻給親家翁李顯,讓她在皇帝面前替自己說好話;之后,又找機會接近親家母韋后,向她施展自己的男性魅力。
武三思是個情場老手,風流多情的韋后,哪能經得起他挑逗?很快,韋后便與武三思打得火熱。《唐書》記載:“武三思蒸于后。”這個“蒸”字,用得妙!武三思經常入宮和韋后下棋,中宗不但不怒,反而饒有興致地站在一旁觀看,為他們數籌碼。趁中宗不在,韋后有時便與武三思在龍床上歡度春宵。對此,中宗心里明了,但他并不覺得武三思對自己不忠,反而認為妻子有魅力,替韋后高興。
盤點古今,具有中宗這種“肚量”的丈夫,恐怕很少見!
三
人的野心,有時候是環境培養出來的。丈夫的放任驕縱,政治空間的日益擴大,使韋后對權力的欲望越來越強烈!
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宮中流言四起,都說韋后的衣箱中有五龍飛出。對于這種明顯帶有反動意味的說法,中宗不但沒提高警惕,反而大赦天下,為韋后搖旗吶喊。
皇帝的步步退讓,換來的是皇后的步步緊逼——更確切地說,是三個女人的步步緊逼。這三個女人,除了韋后,還包括上官婉兒和安樂公主。
上官婉兒頭腦靈活,她深知中宗只有皇帝之名,韋后才是其背后掌權者,因此果斷地投靠韋后,為她出謀劃策。安樂公主更是只親母后,不近父皇。在韋后的縱容下,她把官爵按品級明碼標價,公開兜售。當時,只要舍得花錢,屠夫也能做高官。
這三個女人經常聚在一起評議朝政,并互相交換男寵,交流淫樂經驗。許州司馬參軍燕欽融實在看不下去,便冒著被殺頭的危險上疏中宗,讓他管管自己的老婆和女兒,別再由著她們淫亂后宮、干預朝政。不料此事被韋后察知,她的心腹宗楚客派人逮捕了燕欽融,將其殺死。
中宗雖然是個“和事天子”,但見皇后如此無法無天,草菅人命,心里多少有點兒生氣,再見韋后時,他便耷拉著臉,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
此時的韋后,再也不是那個與中宗患難與共的質樸女子,她的心靈,早已被欲望填滿。見高宗居然敢對自己使性子,她感到很不舒服。一個想法,在她的腦海里漸漸放大,那就是:向婆婆武則天學習,當女皇,君臨天下!
安樂公主看出了母親的心思,不但不勸阻,反而大力支持她。她盼著韋后臨朝后,自己能做“皇太女”,于是不斷地勸說韋后,要當機立斷,謀權篡位。
母女倆一合計,在中宗吃的餅里下毒,害死了他。之后,韋后安排兒子李重茂繼位,自封皇太后,為實現“女皇夢”積極做準備。她的野心,被相王的兒子李隆基識破。公元710年夏,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宮廷政變,殺死了韋后和安樂公主。
韋后的尸體,被扔在街頭曝曬,隔了一天才入殮。這個想復制歷史的女人,卻被歷史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