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打破了“帝王何須侶,日月獨自明”的神話,成為唐玄宗須臾不能離開的人生伴侶,促成了一代君王瘋狂的愛情馬拉松。
楊貴妃的意義,在于她雖為貴妃卻徑直走向民間,在于她至今仍活躍在電視熒屏和戲劇舞臺上,贏得了最為廣泛的民俗認同。
在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當中,楊貴妃是最后出場的一位。在她之前,西施浣紗有詩意之美,昭君出塞有悲愴之意,貂蟬為國侍賊有獻身之德,而楊貴妃既有詩意之開端又有悲愴之結局。只是她的際遇恰恰與貂蟬相反,不是救國而是誤國,被認為是危及社稷的禍水,最后被絞死在馬嵬坡前。
當然,這只是過去的看法,現在,人們已經能夠客觀地看問題,不再對一個1000多年前的鮮活生命妄下結論。我是很同情楊貴妃的,總覺得如今大街上傳唱的《兩只蝴蝶》,既是為今人所歌,也是為古人所唱——“親愛的你慢慢飛,小心前面帶刺的玫瑰”,這不是唐玄宗在提醒楊貴妃要慢一些走向富貴嗎?“親愛的你張張嘴,風中花香會讓你沉醉”,這不是楊貴妃在提醒唐玄宗別因愛誤國嗎?“親愛的來跳個舞,愛的春天不會有天黑”,這不是唐玄宗執迷不悟要將愛情進行到底的宣言嗎?“等到秋風盡秋葉落成堆,能陪你一起枯萎也無悔”,這不是楊貴妃最后被殺的預言和赴死的決心嗎?
是的,悲劇往往是以美麗開頭的。而楊貴妃的美麗,是在洛陽展現出來的。
一
幾年前,我在市工人俱樂部看過一部電影,記不起電影的名字了,但這部電影是表現楊貴妃的。記得電影一開始便有這樣一組鏡頭:在車水馬龍的東都洛陽街市上,楊玉環睜大了眼睛,看著洛陽街市的熱鬧與繁華,她的步履遲疑而興奮,她的表情驚訝而喜悅。
公元728年的春天,楊玉環來到了洛陽。當時的洛陽,經過武則天的重建和再造,比長安城還要繁華。楊玉環是一個愛熱鬧的人,她一下子就喜歡上了熱鬧的洛陽。按說她的老家在弘農華陰(陜西華陰,一說是今山西永濟),這個地方離長安和洛陽都不算很遠,應該受到京都文化的浸潤,但她出生于成都,根本沒有見過京都的繁華。
若論起她的家世,也并非寒門,她的曾祖父楊汪是隋代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為李世民所殺。她的父親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大小也是個官。她的一個叔父任河南府士曹,在洛陽工作。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她的父母去世后她才來到洛陽。
她投奔的這個叔叔當時已經有兒有女,兒子名叫楊釗,就是后來權傾朝野的楊國忠。她的叔叔還有三個女兒,個個長得跟洛陽牡丹似的,后來一同應召入宮,入侍玄宗,一個被封為韓國夫人,一個被封為虢國夫人,一個被封為秦國夫人。而楊玉環比這三朵牡丹長得還要好看,她天生麗質,原來在四川的時候,養在深閨人未識,現在來到東都,走到了社會前沿,自然是藏也藏不住了。她的這位叔叔非常喜歡她,對她進行了正規教育。楊玉環很有音樂天賦,歌聲婉轉,舞姿優美,善彈琵琶。傳說楊玉環二八妙齡時,到邙山下的御花園賞花,結果牡丹見了她,感到羞愧,花容失色,覺得自己的美麗不及楊玉環,紛紛閉上花瓣。所以,史書上說西施有沉魚之容,昭君有落雁之貌,貂蟬有閉月之美,玉環有羞花之麗。
她的美,到了她16歲的時候,在唐玄宗為其女兒咸宜公主舉行的婚禮上,得到洛陽各界的一致肯定和贊許。國色初綻,驚動了皇上,她的命運也隨之發生重大轉折。
二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正月,唐玄宗率領文武百官、后宮嬪妃、皇子公主,沿著長安至洛陽的官道,浩浩蕩蕩地來到洛陽。
當年七月,唐玄宗為女兒咸宜公主下嫁楊洄,在洛陽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由于新駙馬和楊玉環的叔叔同屬隋代皇族后裔,楊玉環的叔叔有幸被邀請,16歲的楊玉環也跟著叔叔參加了這次盛會。這場婚禮極盡奢華,宮城之內張燈結彩,從現在定鼎南路上的應天門,到如今上陽花園附近的上陽宮,處處笙歌可聞。
楊玉環算是大開眼界,她從沒見過如此奢華的場面,皇家的排場使她對皇權有了新認識,而貴族卻對什么是美女有了新認識。在這次盛會上,玄宗之子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鐘情,于是唐玄宗就下詔冊封她為壽王妃。
壽王李瑁性格溫順,他與楊玉環同歲,婚后兩人恩恩愛愛,生活甜美。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玄宗變得郁郁寡歡。后宮佳麗三千,他都不喜歡,因為他喜歡的美女必須精通音樂。按說他的身邊還有一個梅妃,但梅妃雖然嫻雅,卻像梅花一樣高潔冷峻,看起來沒有活力。
唐玄宗的心腹宦官高力士眼光獨到。他環視周圍,突然發現一個絕好的人選,既漂亮又懂音律,歌舞技藝也是一流的。但這個人有一點兒不合適——她是唐玄宗的兒媳婦楊玉環。
事情暫時被擱置起來。
一次,唐玄宗在華清池洗浴,在花木扶疏的走廊上發現了一個年輕女子。這女子隔著欄桿,斜倚花窗,背著身子,云髻半偏,襯著柔軟的腰肢,十分妖嬈,看得玄宗心旌搖蕩。待她轉過臉來,那半邊腮又恰恰被一朵芙蓉花兒掩住,露出半邊粉頰來,真不知哪是花朵,哪是人面。
這玄宗是一個審美專家,他覺得這半遮半露的美人才符合審美的原則。于是乎,這位風流天子不由自主地向美人走過去。那女子似有意吊他的胃口,不緊不慢地往前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總與玄宗保持著一段距離,害得宦官高力士也只好跟著往前走。
這個女子就是楊玉環,玄宗此前只是聽說過她的美貌,但還沒有見過她。楊玉環這次是隨壽王到華清池避暑,結果讓玄宗一見傾心。玄宗當晚失眠了。好不容易挨過一夜,次日一大早,他就對高力士說:“這美人兒真可愛!叫朕心中好難拋舍啊!”高力士趕緊奏道:“既然萬歲喜歡那楊氏,奴才去召她來見一面如何?”玄宗嘆口氣說:“翁媳相見,又有什么意思呢?眼見這相思病害到底了!”見皇上如此說,高力士眼珠一轉便有了主意,他上前一步,附在玄宗耳邊說出一個計謀來。玄宗聽了連連點頭:“好!好!就按你的主意去辦。”
于是高力士安排了一場宮廷音樂會,召楊玉環前來參加。那玄宗先是在那里撫弄絲竹管弦,楊玉環在旁邊一聽:皇上是行家里手!當下心里便有幾分崇拜。所以當這位瀟灑君王、風流公公,把她的纖手握住,教她學習一種新樂器的時候,兩個人的距離,便越過了翁媳的界限。事后,高力士來做楊玉環的思想工作,把萬歲爺愛慕她的意思說了,勸她離開壽王,進宮去接受皇上的寵愛。
楊玉環經過一番思索,心思活了起來,這才想起華清池邊,皇上對她流露出的癡迷之態,又聯想起宮廷音樂會上皇上的良苦用心,不由得大為感動。她認為玄宗雖然老一點兒,但一座老的宮殿,畢竟勝過新的茅屋,于是與壽王分手,來到公公唐玄宗的身邊。
就這樣,她按照高力士的安排,先到內宮的太景觀做了女道士,起名楊太真。這等于來了一個巧妙的過渡,繞了一個彎子,但最終她還是要到玄宗身邊來。好一個高力士!耍了一個小手腕,就好比讓人家一個已婚的婦女,離了婚,到大學里進修了一年,便以大學生的身份重新結婚了;好一個唐玄宗!讓兒媳婦當了一段時間的女道士,既消除了人們對他與兒媳婦亂倫的看法,又名正言順地抱得美人歸,可謂痕跡雖露,卻也可以掩飾;好一個楊貴妃!雖一句話不說,卻明明是在說:“皇上硬要我,我敢違抗嗎?”其實說到底,還是她享榮華的心重、愛壽王的心薄!
《唐大詔令集》記載,楊玉環做壽王的妻子有三四年時間。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但楊玉環就這樣生生地拋下壽王,走了。壽王見妻子被父皇搶去,半句話也不敢說。玄宗感到有點兒不好意思,便冊封韋詔訓的女兒為壽王妃。壽王也不說什么,反正作為皇子,他選擇女人的空間很大。
三
唐玄宗得到楊玉環后,“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你可能會有疑問,她就那么迷人,能讓國家元首不上班?難道后宮佳麗三千人,都是缺胳膊瘸腿的,或者都有生理缺陷?難道皇上不考慮多生龍子,獨獨專寵楊玉環一個人?哎呀,這些疑問,唐代詩人白居易早就弄清楚了。
原來那玉環“天生麗質難自棄”;原來那玉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原來那玉環“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那是何等迷人!白居易不是李白,他的詩很樸實,不以浪漫見長,而楊貴妃卻使他的詩驟然浪漫,足見她的魅力之大。
玄宗和玉環對音樂的愛好,使他們有了最直接的共同語言。他們兩個相愛的時候,玄宗56歲,而“小楊”才22歲,性愛已經不是他們之間的主要內容,音樂和舞蹈卻成了他們的每日功課。那玄宗,被后世梨園子弟奉為祖師爺,戲班子里都供著他的牌位,誰要吃“唱戲”這碗飯,還得給他磕頭呢。所以,在音樂方面,楊玉環是他的忠實粉絲。
玄宗自從得到了玉環,那真是激情勃發,靈感頻至,音樂創作進入高峰期。他創作出《霓裳羽衣曲》后,楊玉環只是稍加瀏覽,就給編成了舞蹈,依韻而舞,隨曲而歌。那舞姿似天女散花,那歌聲如鳳鳴鶯啼,營造出縹緲神奇的意境來。她對樂曲的領悟之深、表現力之強,令玄宗興奮不已,玄宗還親自為其伴奏,直看得宮中之人如醉如癡。那玉環舞到酣情處,翩然飛過宛若彩蝶,那輕盈的姿態,真是任何語言都無法形容啊。
那真是一只彩蝶,一只輕盈的彩蝶!
只是這只彩蝶一不像武則天那樣飛往龍椅之上,二不像上官婉兒那樣周旋于權力之間,她只繞著玄宗飛!這個天性快樂又單純的楊玉環,這個沒有多少心機的胖美人,身上自有一種天然的“熱鬧”氣息,她就像冬日暖陽,安撫著唐玄宗的面頰;她就像冬夜里溫潤的手爐,貼著玄宗的手又暖著他的心。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沒有心機的胖美人,卻被她那頗有心機的哥哥楊國忠拖累成所謂的“禍水”,馬上就要去面對一根漂亮的絞索了。她的痛苦,在于直接從花叢跌入刀叢,從錦衾里被拋向冰雪中。至于她是怎樣走向滅亡的,請看下篇《玄宗胸前的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