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長恨歌》,其實也可以叫作《長愛歌》,他把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寫得很“長”,上天入地,穿越時空,亙古長存。他把這場愛情悲劇,放在了安史之亂的背景下,這就有了厚度和深度。有趣的是,帝妃之間,曾鬧過幾次別扭,楊貴妃又是哭又是鬧,玄宗又是絕食又是摔東西,完全沒有宮禁秘聞的神秘氣息,更像是百姓人家的小夫妻在慪氣。那種率真和家常,真是頂頂可愛。
一
上篇說楊玉環(huán)天生麗質(zhì),玄宗愛她愛得不得了。他身為一國之君,竟然為了一個美人“不早朝”,這真是有點兒走火入魔了。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玄宗正式封楊玉環(huán)為貴妃,這一年楊貴妃27歲,玄宗60歲。這種年齡差距,并沒有成為他們愛情的障礙,試想想,今人當中,不是也有82歲的先生娶了28歲的女士為妻的嗎?所以,以盛唐人特有的自信和寬容,他們不會把詫異的目光投向這對“老夫少妻”,只會將其當作一個好玩的新聞傳來傳去。但是,當唐玄宗把楊貴妃的七大姑八大姨統(tǒng)統(tǒng)提拔之后,時人便不高興了,便向楊貴妃投來了怨恨的目光。
原來,楊貴妃有3個姐姐,都很漂亮。楊貴妃入宮后思念姐姐,于是發(fā)出邀請,讓3個姐姐都來宮中陪伴她。那玄宗,好像對楊家姐妹特有感覺,見一個愛一個,和她們在一起的時候,干脆直呼這3個大美女為姨,讓她們圍繞在自己身邊,調(diào)笑嬉戲,歡娛無度。
為表達對楊貴妃的愛,玄宗愛屋及烏,追封楊貴妃死去多年的爹爹為齊國公,追封她已故的母親為涼國夫人;分別封楊貴妃的兄弟楊铦、楊裿為鴻臚卿、侍御史;封楊貴妃的堂兄楊釗為司空,賜名國忠,最后竟讓他當了宰相;對虢國夫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他更是恩寵有加,賜賞無數(shù)。真可謂“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憐光彩生門戶”。
楊玉環(huán)有姊妹兄弟共5人,號稱“五楊”,每家每造一屋,花費以千萬計,“土木之工,不舍晝夜”。唐玄宗養(yǎng)一個妃子的代價也忒大了。《舊唐書》中記載“宮中貴妃院織錦刺繡之工,凡七百人”。好家伙,一個700人的大工廠,只為楊貴妃做衣裳。“又數(shù)百人”為楊貴妃制作首飾。 至于她的吃喝拉撒,需要多少宮女為其服務(wù),史書中沒有記載,想必也不會少。
楊家4姐妹的地位提高后,似乎使兩京婦女界的地位也提高了。當時長安、洛陽的年輕女子,每到春日紛紛走出閨門,到城郊踏青。貴族婦女更是開放,她們帶著食品到郊外野炊,為防陌生人打擾,便解下紅裙聯(lián)結(jié)成帷,時稱宴幄。一時間,郊外裙釵墮地,留下浪漫之痕跡。在這種類似后來巴黎時尚婦女尋求解放的氛圍里,盛唐的女子確實要幸福一點兒。而楊貴妃更幸福,她喜食荔枝,玄宗為投其所好,下令驛站快速轉(zhuǎn)運閩、廣兩地的荔枝進貢長安,耗去許多人力財力。所以,杜牧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二
唐玄宗就這樣愛著寵著楊貴妃,兩個人好得不得了,有詩為證:“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以寫諷喻詩見長的白居易,卻把這些纏綿的詩句送給了這對帝妃。
可是,再好的伴侶,也有吵架慪氣的時候。有時候是因為玄宗偶爾臨幸梅妃,有時候是因為虢國夫人賣弄風騷,把玄宗迷得徹夜不歸,于是楊貴妃開始吃醋,大吵大鬧。她第一次鬧情緒,玄宗把她攆回娘家去了,可是還沒到中午,玄宗就開始絕食、發(fā)脾氣、打人。高力士連忙請示,要不要給楊貴妃送點東西。玄宗趕緊說,快把我的飯給她送過去!要快點啊!可別讓飯菜涼了!當晚,玄宗就違反規(guī)制,打開安慶坊門,急急忙忙把她接回來。楊貴妃見到玄宗,自然是又哭又鬧,玄宗哄了老半天。第二天,楊貴妃的娘家人來了,玄宗趕緊送給她娘家人好多珍寶。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的一天,楊貴妃又大大地得罪了玄宗,被置別院。可是沒幾天,玄宗就又吃不下飯了,滿腦子都是楊貴妃,于是又派人給她送東西。楊玉環(huán)呢,也很思念玄宗,就對送東西的人說:“我犯了錯誤,罪該萬死。但除了身體發(fā)膚之外,我沒啥能報答皇上的,只有頭上青絲可以略表寸心!”說完,她割下一縷頭發(fā)遞給來人,淚如雨下。
送東西的人回去后向玄宗作了匯報。玄宗頓生憐惜之情,立即拋卻前嫌,將其接回。兩人相擁而泣,說不盡既往恩愛,訴不盡別后相思。每次波折之后,兩人的感情都會加深一層,楊貴妃會更加得寵,其家人會得到更高的職位,玄宗的幸福指數(shù)又會增加幾個百分點。俗語說“磕磕絆絆到百年”,越是這樣經(jīng)歷風風雨雨,就越能接近彩虹。
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不但用感情,用物質(zhì),還用文化。為了讓她高興,玄宗專門請李龜年來為她演奏,請李白來為她寫詩。“二李”可是當時樂壇、文壇的泰斗,這樣一來,李白便為她留下了千古流傳的詩句——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家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
李白的三首《清平調(diào)》,使一個胖美人,有了文化層面上的審美價值。可是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表現(xiàn)得越瀟灑,就會把楊貴妃襯托得越風流。因為詩歌描寫的對象是楊貴妃。玄宗不但以這種高雅活動來取悅楊貴妃,還故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允許楊貴妃和安祿山眉來眼去,給她提供寬松的環(huán)境,感受異樣的刺激。
安祿山原是邊關(guān)將領(lǐng),公元743年后兼任三個地方的節(jié)度使,總攬境內(nèi)文武諸事。楊貴妃喜歡其憨態(tài),認這個比自己大20歲的武夫當干兒子,她和宮女一起,讓安祿山赤裸裸地躺在一床大錦被里,呼安祿山為襁褓嬰兒。別人看了覺得過分,她卻說:當干娘的,讓干兒子赤身睡在襁褓中,有啥過分的?
可就是這個干兒子,在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正月,率領(lǐng)反叛大軍攻入洛陽,占領(lǐng)東都,并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立了偽政權(quán),整了一篇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大文章。當年7月,安祿山領(lǐng)兵攻入長安,接到密報的唐玄宗,連夜帶領(lǐng)楊貴妃及眾嬪妃出逃,只有貼身禁軍相隨。
當逃亡隊伍到達陜西境內(nèi)的馬嵬坡的時候,六軍不發(fā),將士嘩變,當場提出條件:必須殺掉楊貴妃的堂兄、當朝宰相楊國忠,否則不保駕!不隨行!可笑那不可一世的楊國忠, 瞬間死于亂刀之下。隨后,將士們將憤怒的矛頭指向楊貴妃:這個女人蠱惑了皇上,引起了戰(zhàn)亂,危害了國家,要殺掉她。
三
70多歲的玄宗老皇帝,如果坐在金鑾殿上,那會是相當威嚴,可現(xiàn)在置身于荒山野地,若離開軍隊護衛(wèi),便連一個鄉(xiāng)村老翁也不如。所以,他沒有一點兒辦法。他聽見軍中“殺掉她”的呼聲陣陣傳來,第一次感到無能為力。楊貴妃才38歲啊!正是花兒盛開,馨香四溢之時,卻只見她滿含熱淚,定定地看著玄宗,舊事前情,滿心愛意,一腔幽怨,一起涌上心頭。她想起七夕之夜,夜涼如水,清風微拂,兩人來到長生殿,登上高高的月臺,要讓那一輪明月見證他們的愛情。她當時跪拜在地,素面朝天祈愿道:“愿萬歲與我永不相離,地久天長!”玄宗也當即許愿道:“愿我二人生生世世,共為夫婦,永不相離,有渝此盟,雙星鑒之。”玄宗還吟詩一首:“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誓綿綿無絕期。”
可是,那過去的“此誓”,怎能了斷今天的“此景”?此時的楊貴妃眼中只有玄宗,而玄宗的眼中還有江山社稷。他多么不想讓楊貴妃死啊!但他不得不讓楊貴妃死。
于是“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玄宗胸前的一朵花被徹底地揉碎了;于是“花鈿委地無人收”,一代美女此時只能變成一個被拋棄的符號了;于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唐玄宗這時也讀懂“無奈”的含義了;于是“回看血淚相和流”,作為《長恨歌》的讀者,我們也讀懂悲劇的血淚底蘊了。
正史中,楊貴妃就此香消玉殞。但關(guān)于她未曾死的傳說,在當時就有了。有人說,她并沒有死,她當時被勒住脖子,但沒被勒死,后被送到江南,有日本商人返國之時,將其護送到了日本。如今日本有兩座楊貴妃的墳墓,還有許多關(guān)于楊貴妃的傳說、器物、廟宇。傳說楊貴妃到了日本之后,受到很好的禮遇,生活得蠻好,仍有信息托遣唐使帶給玄宗。
也有人說,楊貴妃沒有死,但也沒去日本,而是當了女道士,隱姓埋名于玉妃太真院。白居易可能受此傳說的影響,在《長恨歌》中寫道:“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但俞平伯先生認為,楊貴妃到日本之后,隱姓埋名,不但沒有受到禮遇,還流落到青樓,生活得很屈辱。
四川民間傳說楊貴妃當時沒有死,而是在四川官員的暗中保護下,從明月峽古驛道偷偷進入四川,轉(zhuǎn)乘小木船順嘉陵江而下,最后在太蓬山(今營山境內(nèi))出家為尼。
其實,不管楊貴妃當時死沒死,作為悲劇的主角,她已經(jīng)完成了悲劇人物的最后亮相。她最后的造型,凄美多情,撲朔迷離,給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這朵花至今還在藝苑里開放,這只蝶至今還在傳說中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