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農歷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洛陽人過除夕,忙里透著喜慶,程式化中含著文化。
一
有句諺語說得好: “大年三十逮只兔,有它要過年,沒它也要過年!”這年頭,市場上副食品品種豐富,逮不著兔子可以買兔子,只見腿腳不勤的,鮮見辦不到年貨的。而洛陽人過年,講究個早安排,所以除夕這一天,鄉親們在街上碰了面,通常會有以下對白——
甲:“齊了?”
乙:“齊了!”
乙:“您也備齊了?”
甲:“哈哈,我也備齊了!”
那真是家家年貨齊整,戶戶喜不自勝!
辦齊了年貨,也不消停。大年三十,有許多既定節目得拿捏著時辰準時上演,比如盤餃子餡兒、和面、炸獻食、貼春聯、掃堂……那真是全家總動員,各司其職,各盡其力,把“年”分解到一系列的程序里,把喜悅揉碎在一連串的忙碌里。
盤餃子餡兒、炸獻食,都與吃有關。說起吃,洛陽民俗專家董高生講了一個故事:三個小孩在一起玩兒,臨到吃飯的時候,一個小孩說:“不耍了,回家吃白蒸饃。”另一個小孩說:“不到過年,吃啥白蒸饃!”第三個小孩瞪著眼問:“啥是白蒸饃?”
“過去人窮,很多農村孩子平時啃窩窩,只能在過年的時候吃上一頓白蒸饃。有的人家,甚至過年時也吃不起白蒸饃!所以,春節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吃文化’,最講究吃,而且要吃得莊重、隆重,以此來顯示年的厚重、喜慶。”董高生說。
現在的孩子,不知道白蒸饃為何物的恐怕極少。時代在發展,過年的習俗卻一脈相承,所以,仔細盤點一個洛陽人家里的年貨,你會發現,除了鞭炮、對聯、紅燈籠、新衣服這些應時的物件,其他的幾乎全是與吃有關的東西,什么雞、鴨、魚、肉、瓜子、糖果……人們恨不得把所有能吃的東西全搬回家,也不管能不能吃完,反正要圖個年年有余。這或許是一種補償心理,正是由于過去長久的缺失,如今才要挖空心思地滿足。
而在所有能吃的年貨里,餃子是頭等重要的食物。
二
沒有餃子,便不像過年!除夕晚上,一家人圍著電視機,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是多么幸福!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不少人臨到除夕還在辦公室里加班,因此有些家庭主婦會到超市里買速凍餃子應景。不過,多數洛陽人還是喜歡自己在家包餃子,覺著這樣才有過年的氣氛,這樣的餃子吃著才有年的味道。
包餃子是技術活兒,費時間。大年三十這天,主婦們往往早上六七點鐘就起床盤餃子餡兒。這時候倘若你到農村走一遭,會聽到村里此起彼伏的剁肉聲,叮叮咣咣,叮叮咣咣,夾雜著雞鳴犬吠,那叫一個熱鬧。
剁肉一般得半個時辰。剁完了豬肉剁羊肉,剁完了羊肉剁牛肉——過年時要人人高興,做飯的時候不能嫌麻煩,務必要滿足家中每個人的口味需求。
剁完肉,把蘿卜或是芹菜燙好、剁碎,剝好蔥、姜、蒜,便可以盤餃子餡兒了。喜歡吃肉食的,盤些肉餡兒;喜歡吃素食的,還要盤些雞蛋餡兒的。餃子餡兒只興盤得多,不興盤得少,不僅要留夠除夕晚上自家吃的,還得留夠過年待客用的。
盤好了餃子餡兒,農村的媳婦們會查看一遍家里的饃籃。已經蒸好饃的,心里安定下來,還沒蒸饃的,就得抓緊時間了。
蒸饃是農家人過年的重頭戲。過去,人們蒸饃很是講究,從磨面開始就精心篩揀,將麥子倒入簸箕里或席子上,用濕抹布將麥粒擦洗得透亮,才能拿去磨。面磨好了,將最細的面粉挑出來一袋發面。冬天冷,就把面放在灶臺上靠近火源的地方發酵。有的面“爭氣”,臘月二十八就發好了,可以提前蒸饃;有的面“耍賴”,到年三十這天還“睡”得迷迷糊糊。那也不能等了,必須得上鍋蒸,得趕在年前蒸出饃來。
過年蒸饃,小孩子也可以打下手,歡歡喜喜地捏幾個小動物,即便捏得不成樣子,大人也不會斥責。
蒸饃的火候很關鍵,“火大饃笑裂,火小饃撲塌;籠布太濕燙底兒,籠布太干揭不下”。為試探火候,婆婆會指導媳婦,先揪一小團面裹在筷頭上,探進火里燒,觀察面的顏色,然后將燒熟的面丟進火中,祭火神。
饃如果蒸得好,“面白皮光亮,按下不落坑;拍起響聲脆,掰開里起層”,看起來煞是喜人。不過這樣的饃還不能上桌,還得用筷子蘸上水紅(食用色素),點上紅點裝扮一番:點一個紅點,叫“升官發財”;點四個紅點,叫“四季喜慶”;點五個紅點,叫“紅梅唱春”。
“蒸饃年里接年外,四季發財人康泰”。跟包餃子一樣,過年的饃蒸得越多越好,既供新年待客用,又備年前年后家常食用。
蒸好饃,盤好餃子餡兒,便可以支起油鍋炸獻食,進行勞作(炸油食)了。
過去,小戶人家囊中羞澀,舍不得大塊割肉,又想撐門面,于是便想出了“葷不夠,素來湊”的招數:用紅薯粉、蘿卜絲等廉價的材料做主料,做成貌似葷食的東西,美其名曰“素肉丸子”、“假海參”。由于這些東西最早是用于年節祭祀,因此又名“獻食”——獻給神的食品。
炸獻食,火得旺。農家人在院子里盤個大鍋臺,生起大火,把油燒得滾燙,然后把用面粉裹好的蘿卜絲、紅薯粉條等丟進鍋里翻炸,炸至呈金黃色時撈出。獻食有咸有甜,味道鮮美,容易存放,食用起來非常方便。
待獻食炸好,瞅瞅日上三竿,過晌午了,主婦們會張羅一頓簡單的飯菜,招呼一家人墊墊肚子,下午還有一大堆事要忙呢!
三
這頭一件要忙的,便是貼春聯——洛陽人叫“貼對子”。
熬上一鍋糨糊,準備一把鏟刀、一把掃帚。先用鏟刀把去年的舊對子刮干凈,然后用掃帚薄薄地在墻上刷一層糨糊,把對子抻平貼上去,從上往下一捋、一拍,對子便貼好了。
這事兒說起來簡單,操作起來卻很有講究——
寫對子的人選有講究,F在,市場上有賣各式各樣的對聯,喜歡什么,買回來便是。過去可沒這么方便,想弄副好對聯,要么你得花錢去找街頭寫春聯的,要么你就揣上紅紙,賠上笑臉,去找村里毛筆字寫得最好的人。無論花錢還是賠笑,都得說上一堆好話,方能討得幾張墨寶。
貼對子的人選也有講究,一般由家里掌柜的或是最有文化的人指揮粘貼,由一個書念得好的孩子在一旁打下手。“榆木疙瘩”、“睜眼瞎”是沒有資格貼對子的,他們看不懂對聯上的字,分不清上、下聯兒。
貼對子的次序更有講究,得由外往里貼,先貼大門,再貼院墻、屋門。上、下聯兒的位置不能搞反了,右為上,左為下。倘若貼錯了位置,不但會遭旁人笑話,還有可能一年行事不順——這自然是迷信。如今,大家的閱讀習慣都是從左往右看,與時俱進,把上聯兒貼在左邊似乎也不算錯。
貼對子的同時要貼門神(偃師叫“貼花門”)。門神為木版年畫,主角大多是秦叔寶、尉遲敬德這些虎將忠臣。他們瞪著大眼,舞劍弄戟,威風凜凜,那樣子足以令任何小鬼嚇破了膽,再不敢進門。
城里的套房只有一個大門,貼一副對聯就行。在農村,貼對聯可不能圖省事,凡是可以貼的地方都得貼:大門對過,貼“出門見喜”;院墻上,貼“滿院春光”;樹上,貼“樹木興旺”;梯子上,貼“步步登高”……總之是走哪兒貼哪兒,院里院外一片紅,普天同慶!由于貼這些地方的對子比較窄,因此有專用名稱:窄條。貼窄條沒那么多講究,糊上便算完事,因此,家里的小孩子最喜歡貼窄條,跑前跑后地撒歡兒。
對子貼好,氣象一新。倘若這時候還不到黃昏,人們會暫時停下來喘口氣,到門外晃悠晃悠,檢閱一番別人家門上的對聯兒。肚里有點墨水兒的是看內容,瞧見誰家還用那些絮叨了幾百年的陳詞濫調,便打鼻子里哼上一聲;若見誰家的對聯兒不落俗套,有新意,便會不服氣,發誓明年要寫副更有新意的,把它比下去。文化修養尚淺的是看熱鬧,專門研究誰家的對聯顏色新、誰家的“花門”最好看。
這樣一街兩行看過去,覺得差不多該安神了,才打道回府。
四
安神,又名請神,是讓神仙們各歸其位的祭拜儀式。
所謂的神,無非是玉皇大帝、土地爺、財神、老灶爺、井神這些“家常神仙”。請神之前,先把家里的衛生打掃一遍,謂之掃堂。之后,在家里的適當位置,給這些神仙安個牌位,敬上三炷香,再把煮好的第一鍋餃子盛上一碗,供奉在這些神仙(老灶爺除外,他此時還在趕往人間的途中,嘗不到供食)以及祖宗的牌位前,一家人輪番叩拜。禮畢,放一掛鞭炮,就算安住神了。
鄰居們聽見炮響,知道人家已經安神了,便不能再來串門、借東西,否則雙方都不吉利,主家要生氣的。
喂飽了神仙們的肚子,便該打點自己的肚子了。洛陽人的年夜飯,無一例外是餃子。這頓餃子,是團圓餃子,最有年的味道,也最有家的味道。為了吃這頓團圓餃子,除夕這天百業閉門,沒回家的都急著往家趕,擠火車也好,搭汽車也罷,務必趕在大年夜吃餃子以前進家門。那些沒趕上末班車的游子,只能歪在候車室里,心急火燎地嘆氣。這時候,車站里熱心的服務員便要端過來一碗餃子,表示同情。
在過去,家中無論人口多少,三十晚上都要將年初一的餃子提前包好,放在簸箕里。初一早上,婆婆親自下廚,將餃子下鍋煮熟,端一碗給媳婦吃。這是老規矩,為的是讓操勞了一年的媳婦歇一歇,吃一頓現成飯。
大年夜包餃子,要準備一枚硬幣。這枚硬幣,不是發給晚輩的壓歲錢,而是要包在餃子中讓人“吃”的。誰“吃”著這枚硬幣,誰便是這一年的當家人。當然,這個餃子往往會讓家中最有威望的人吃到——餃子上早做了記號!“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總得有人說了算嘛!
吃完了餃子,就開始守歲了。一家人圍著火爐,敘舊話新,徹夜不眠,只熬到雞叫五更,舊年去,新年到,正是“五更分二年,年年稱心;一夜連雙歲,歲歲如意”。
從1984年以后,有了春節電視聯歡晚會,圍著火爐守歲,變成了圍著電視機守歲。如此一來,省卻了時時看表的麻煩——到了午夜十二點,電視中悅耳的倒計時鐘聲會提醒你,該起來放鞭炮了!于是乎萬戶鞭炮齊鳴,“炸”出一個嶄新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