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為了不讓先人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先人送去御寒的衣物,并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由于這些紙衣是送給鬼穿的,故寒衣節又稱“鬼節”。
十月一,燒寒衣,寄托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如果你和一個洛陽人交朋友,你會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他可能對陽光明媚的重陽節愛理不理的,卻對鬼氣森森的寒衣節很是重視。
事實證明,凡是跟鬼神搭上邊兒的節日,都會引起國人的極大關注。而農歷十月初一,正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
緣何燒寒衣
《洛陽市志》第十七卷載:農歷十月一俗稱“鬼節”……又稱寒衣節。
一年四季,往復循環,農歷十月,秋去冬來。十月初一,冷空氣來襲,人們在裹上厚棉襖的同時,想起死去的親人也該添加衣裳了,于是買來五色紙糊制成寒衣,焚燒后送往陰曹地府,供那里的鬼魂御寒,名曰“十月一,燒寒衣”——在洛陽,說此話時得強調“兒”話音,叫“十月一兒,燒寒衣兒”。
給死人送衣服這一習俗,據說是由孟姜女開先河。
相傳,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為了抵御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面向全國“招聘”務工人員(工資是不夠糊口的,生路是基本沒有的),修筑萬里長城。所有青年男子,只要有胳膊有腿兒,一律免試上崗。實在不愿上崗者,可選擇自殺或被殺。
孟姜女的老公范杞梁年輕力壯,不幸也被抽中壯丁。當時,兩人新婚不久,正值如膠似漆的好光景,聞此噩耗,如雷轟頂。怎奈何皇命難違,夫妻倆只得抱頭痛哭一場后依依分別。
范杞梁被征走之后,孟姜女的公婆思兒心切,積郁成疾,雙雙亡故,撇下孟姜女一人,孤苦伶仃,舉目無親,于是她決定去找丈夫。她不知道范杞梁具體在何處,只知道他在北方修長城,便抱上為他縫制的一套棉衣,一路向北走。
一連走了幾個月,干糧吃完了,盤纏也花完了,孟姜女沿街乞討,終于在農歷十月初一來到長城腳下?墒牵媲俺诵滦薜拈L城,就是荒草中堆積的累累白骨,哪兒有半個人影?此情此景,令孟姜女心灰意冷。她明白,自己的丈夫十有八九已經死了,于是癱坐在地上,對著長城大哭起來。那哭聲感天動地,竟把長城震塌了一大段,塌下來的城墻中,赫然露出成堆的白骨。孟姜女認定,丈夫的尸骨肯定也在這些白骨之中,便把給丈夫做的那套棉衣擺在地上,想焚燒了祭奠亡夫。正待點火,她忽又想起地下有那么多冤魂,若要把丈夫的棉衣搶走就麻煩了。于是,她抓了一把灰土,在棉衣周圍撒了個圓圈,以警告那些孤魂野鬼:這是俺老公的領地,你們切莫來搶。
圈好領地,孟姜女點著棉衣,邊哭邊禱告:“老公,你死得好慘啊!天冷了,你把這身兒衣裳換上吧!”最后,她的淚已經流干了,眼里流出的是血。這血滴在別的白骨上一滑而過,落到離孟姜女最近、最完整的一具白骨上時,卻徑直滲入骨中。孟姜女心想,這肯定是俺夫君的遺骨,于是就將它與灰燼一起掩埋,之后撫墳痛哭,后又暈厥在地,最終與夫君葬在一起。
孟姜女千里尋夫的故事傳到民間,百姓深受感動。此后,每到十月初一,眾人便焚燒寒衣,代孟姜女祭奠亡夫。此風日盛,逐漸形成了追悼亡靈的寒衣節。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十月一,燒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銷術。
據傳說,這個精明的商人生在東漢,乃是造紙術的發明人蔡倫的大嫂。
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見蔡倫造紙有利可圖,就鼓動丈夫蔡莫向弟弟學造紙。蔡莫是個急性子,功夫還沒學到家,就張羅著開了家造紙店,結果造出來的紙質量低劣,乏人問津,夫妻倆只好對著一屋子紙發愁。
眼見就要關門大吉了,慧娘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鬼主意。
一天深夜,驚天動地的哭聲從蔡家大院傳出來。鄰居們嚇得不輕,次日一早,趕緊跑過去探問究竟,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眾人見當屋一口棺材,蔡莫一邊哭訴一邊燒紙,燒著燒著,棺材里忽然傳出了響聲,慧娘的聲音從里面傳出來:“開門!快開門!我回來了!”眾人呆若木雞,好半天才回過神兒來,上前打開了棺蓋。只見一個女人跳出棺材,不是慧娘是誰?
那慧娘搖頭晃腦,高聲唱道: “陽間錢路通四海,紙在陰間是錢財,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她告訴眾人,她到了陰間后,閻王發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紙錢買通了眾小鬼,小鬼們都爭著替她推磨——有錢能使鬼推磨!她又拿錢賄賂閻王,閻王就放她回來了。
蔡莫裝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樣子,說:“我沒給你送錢!”慧娘指著燃燒的紙堆說:“這就是錢!在陰間,全靠這玩意兒換吃換喝。”蔡莫一聽,馬上又抱了兩捆紙來燒,說是讓陰間的爹娘少受點兒苦。夫妻倆合演的這出雙簧,可讓鄰居們上了大當!眾人見紙錢竟有讓人死而復生的妙用,紛紛掏錢買紙燒。一傳十,十傳百,不出幾天,蔡莫家庫存的紙張就賣光了。由于慧娘“還陽”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之人便都在那一天上墳燒紙,祭奠死者。
這兩個傳說一悲一喜,道具雖有不同(一個是燒棉衣,一個是燒紙錢),卻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撥的都是人們心中那根親情弦。
如何燒寒衣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洛陽人,鄙人打小耳濡目染,對“十月一,燒寒衣”的程序甚是諳熟,現總結如下。
過寒衣節,必不可少的東西有三樣:餃子、五色紙、香箔。
洛陽有句老話:“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初一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這些東西膏脂肥膩,操作時不免弄得滿手、滿臉皆是油,可不就是“油唧唧”的了?
準備供品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后,大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為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干凈,一家人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到了墳前,一家人焚香燃燭,把餃子等供品擺放齊整,輪番下跪磕頭;然后在墳頭畫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于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念叨:“某某呀,你活著時辛苦操勞,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開‘寶馬’,風風光光,氣死閻王!”生怕親人在陰曹地府過不上好日子。
還有的人家,在墳頭畫圓圈時,不忘在旁邊另加個圓圈,其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窮極生惡,搶走自家先人的衣物。
在洛陽市區及偃師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墳燒寒衣,而是在家門口及十字路口焚燒。待到十月初一這天,瞅著天快黑了,人們抓把土灰,在家門口撒出一個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燒紙衣、冥幣,祭奠先人。講究的人家,還會特意跑到離家不遠的十字路口,為“游魂野鬼”送寒衣,為的是“鬼有所歸,乃不為厲”,賄賂那些流浪鬼,使它們能與自家亡人和平共處。
新安縣另有講究:新媳婦逢十月初一,得為夫家新故老人的墳頭添土;到家廟祭祖者,還得有鼓樂助興。
燒寒衣是個有技術含量的活兒,凡送給死者的衣物、冥幣等,必須焚燒得干干凈凈,唯有如此,這些陽世的廢紙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綾羅綢緞、金銀財寶。倘若有一個紙角沒有燒盡,那么對不起,你將前功盡棄,你所祭奠的亡人得不到半點兒好處。
由此可見,無論干什么事都得認真細致,哪怕是為鬼燒紙錢!
“放河燈”與“拉火鏈”
前面說到,民間有三大鬼節。這三大鬼節,其實就是清明節、中元節與寒衣節。
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因為此時綠禾遍野,人們要殺豬宰羊“祭五谷”,以求五谷豐登、風調雨順,故洛陽人又管它叫“青苗節”。
相傳,一到農歷七月,閻王會放出所有被禁錮的鬼魂,俗稱“鬼門開”。過去,每逢中元節,洛陽人會拿著油炸面花、大肉、點心上墳祭奠,并于夜間抬著城隍爺塑像出城“查鬼”。
后來,可能是大家覺得一年中有三個鬼節不吉利、不方便,于是就簡化習俗,將中元節與寒衣節合二為一。而中元節的某些習俗,如“放河燈”、“游城隍”等,從此便成了寒衣節的既定節目。
所謂“放河燈”,就是在一塊巴掌大的薄木板上放一個陶制的小燈盞,然后在燈盞中添入少許棉油,放入燈捻點燃,罩上紅色或綠色的燈罩,放在水面上任其漂流。傳說“河大王爺”嘴讒,每年都要在洛河淹死些人嘗葷腥;又有人說淹死鬼抱盞燈可以轉世投胎,所以,過去每到十月初一夜晚,洛河兩岸的百姓都要到河邊放河燈超度亡人。
民國時期,伊川鳴皋等地還興“拉火鏈”之風。十月初一下午,家中父母染病的孝子,會到城隍廟許愿。入夜,眾人抬著城隍爺塑像游城“查鬼”,孝子裸露全身,只穿條大褲衩,拉著一條數十斤重的鐵鏈尾隨其后,為父母消災祈福。因鐵鏈上澆有桐油,拉動時燃火焚燒,故此舉名曰“拉火鏈”。
上世紀50年代以前,每逢十月初一,洛陽城及周邊縣的百姓還要行“鄉飲酒禮”。男女老幼,見面寒暄,互相勸勉,意在“為臣盡忠,為子盡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內睦宗族,外和鄉里”。這和我們現在倡導的“創建和諧社會”是一個道理。
“放河燈”、“拉火鏈”等習俗,今已絕跡。倒是燒寒衣的風俗,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
可能是城市中的單元樓不便燒紙的緣故吧,近年來,每至十月初一,一些市民公然蹲在馬路上焚燒五色紙、冥幣,為去世的親人送寒衣。由于這些人的“作案”時間多在夜晚,“作案”地點多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致使駕車的司機遇見他們好像遇見鬼,不得不急踩剎車或繞道而行。而他們留下的活動痕跡——一堆堆的灰燼,也令次日打掃街道的清潔工頗為頭疼。
慎終追遠、不忘祖宗,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傳承下去?墒窃诎l揚這些傳統美德的同時,我們是否考慮一下,如何用更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若是為了讓逝者高興而破壞了生者的生存環境,那就太不應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