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說節日是在強調一種情緒的話,那么春節強調的情緒最強烈,這是一個普天同慶的節日,是一個舉國狂歡的日子。但是想一想,又覺得奇怪: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人們已經開始期盼春節了,但越是期盼,就越是內斂,不敢說犯忌諱的話,不敢放縱自己的行為。到了大年三十,過了午夜零時,當新年鐘聲敲響,正月初一來臨時,所有的內斂都變為張揚,似乎年前所有的內斂和謹慎,都像小浪底大壩蓄的水一樣暫時被擋住了,憋憋憋,憋憋憋,憋到這個時候,“嘩啦”一下打開了閘門,醞釀了多日的激情,如洪流漫卷,宣泄奔涌,好不快活。
且慢!請你不要著急,耐住性子,等會兒再點燃手中的鞭炮,先看看洛陽的傳統民俗,是怎樣從頭到尾,打發大年初一這一天的。
洛陽農村過年,在大年初一的早上要燒柏樹枝。這個工作,一般由家中年長的男子來完成。燒柏枝并不怕它濕,太干了反而不好,最好是能燃著,只見冒煙不見火苗。因為煙到處冒,就是財氣到處冒了。同時,柏枝燃燒時發出香氣,整個院落都彌漫著這種氣味,營造出了春節特有的氛圍。至于說為啥要燒柏枝,這里面還有故事哩。
傳說遠古時候,天上有一只九頭鳥,被后弈射中,受傷后悲啼著到處飛,它飛到哪里,鮮血就滴到哪里。而血滴到哪里,哪里就不吉利。九頭鳥很厲害,什么都不怕,但就是怕柏枝的氣味,所以家家戶戶就都要燒柏枝驅趕這只鳥。
柏樹枝還在冒煙的時候,家中諸神的神位前已經點上了蠟燭,諸神開始享用香火和供食了。三聲炮,沖天響,一家老少都起床。所有屋子里,都點上油燈,或者點燃蠟燭(嵩縣、欒川有點燃松明的習慣),甚至連磨房里、門洞里也都有燈火閃爍。這種場景,襯托出黎明前的緊張氣氛,使正月初一的清晨顯得格外莊嚴。這時候,諸神正在吃供食,一家人誰也不能高聲說話,甚至連咳嗽一聲也是忌諱的。因為按洛陽風俗,大年初一早上的主要活動是敬神祭祖,祭拜的對象包括天地君親師,諸神都得敬到。但祭祖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內容,據世居洛陽老城、今年78歲的寇北鎖老先生回憶,大年初一早上,所有家庭成員起床后,都要穿上新衣服,無新衣者,著裝也要干凈整潔,不能著破爛衣衫。
穿戴整齊后,家中長者率領子孫祭拜祖先。講究的人家專設“祖宗堂”,或稱“追遠堂”、“家堂”。祖宗堂是木制的,像小柜子一樣。有的人家,是在堂屋正墻中央懸掛軸子(把平時卷起來的家軸子展開懸掛)。有的人家于墻壁正中掛先人像,配頌聯“祖宗功德大,子孫孝思長”。有的人家,在長條幾上擺上祖宗牌位,長條幾前面放上一張八仙桌,桌上的供食為五葷五素。桌子兩旁分置兩把太師椅,是為家中輩分最高的兩位長者設的。
在祭拜祖宗的時候,這兩把太師椅卻是空空的不能坐人。所有家庭成員,按老少排序依次向祖宗行跪拜之禮,程式嚴謹,氣氛莊嚴。祭拜祖宗之后,家中兩位最有權威的長者,分坐于太師椅上,接受晚輩的祝福。輪到小孩子趴到地上磕頭時,動作總是乖巧可愛,老者便會笑逐顏開,很高興地把壓歲錢遞過來,于是小孩歡呼雀躍,氣氛為之活躍,莊嚴的祭祖活動也就結束了。但按孟津一帶的風俗,天亮后人們還要到祖祠或家族長者處再行叩拜之禮。
二
神敬過了,祖宗也拜過了,接下來要驅趕怪物,該放鞭炮了。
誰是怪物?不是別的,正是“年”。你可能會說,年,不是我們熱烈期盼的嗎?為啥還要驅趕它呢?原來,傳說在遠古的時候,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于深山密林之中,這種怪獸叫“年”。它面目猙獰,生性兇殘,什么都吃,并且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令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每隔365天,就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吃人,其出沒的時間,是在天黑以后破曉之前,一過了這個時段,它就又回到山林里去了。
于是,人們每隔365天,就要燃放爆竹驅趕“年”,一整夜不敢睡覺,叫作“熬年”。這一夜,就是除夕夜。把“年”趕跑了,過了這個坎兒,就叫“過年”。后來,人們發明了火藥,于是模仿爆竹開裂時發出的“噼噼啪啪”聲,制作鞭炮進行燃放,驅趕“年”。
其實,“過年”也好,“熬年”也罷,皆是因過去窮人多,到春節得還債,所以視春節為“年關”,把年“過”了,就好了。同時,燃放鞭炮既能增添過年的熱鬧氣氛,又能宣泄激情,大有辭舊迎新之意,所以就要放鞭炮了。
殊不知,在放鞭炮的過程當中,也有許多學問和意趣。
洛陽風俗,先放鞭炮者吉利。所以,人們都爭著在自己住宅的周圍先燃放一掛鞭炮,這叫“搶頭炷香”。也有人在頭一天晚上熬年后即放鞭炮。從1983年開始,中央電視臺年年舉辦春節聯歡晚會,當新年來到,主持人報時之后,突然間鞭炮鳴響,霎時大地轟鳴,九州震蕩,其時野外無人,城市的街道上偶爾駛過一輛車,必是在兩旁樓房的鞭炮“雨簾”中匆匆而過。那情形仿佛在告訴人們:鞭炮千聲辭舊歲,紅梅萬朵報新春——春節來了!新的一年,真正開始了 。
這時候,所有人都懷著興奮、懷著喜悅,大人們這時會示意小孩子,去枕頭下摸出壓歲錢。這是在除夕之夜,小孩子熬年熬不過睡著了,大人把錢壓在他們的枕頭底下了。說說笑笑間,第一鍋餃子煮好了,這餃子也是頭一天包好的,里面有一兩個餃子包了銅錢或硬幣,誰吃著這個餃子,誰就最有福,一年的運氣最好。偃師的風俗是,即使不在家的人,也要為他盛上一碗餃子,看看“運氣”到底在誰的碗中。
吃罷餃子,天已大亮。當家的去開大門,口中念道:“大年初一把門開,金銀珠寶滾進來。”農村中有那會作秀的,事先約一名字中有“財”字的后生,承諾事后給他一些好處,讓他事先候在大門外,這邊一開門,便故作驚訝地問:“哎呀!門外站的是誰呀?”對方回答:“我是財!我是財呀 !”于是主家就高興地拉起“財”的手往家里拽,一邊走一邊向家人通報:“都快出來迎財神,財神來咱家了!”
于是皆大歡喜,大家圍坐在一起,吃糖果、花生、柿餅、核桃,那個“財神”自然比真財神還能吃,把好東西全吃到肚子里去了,把春節早上的氣氛,渲染得更喜慶了。
三
俗話說“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兒”,早上八九點鐘之后,春節拜年活動正式開始了。這時候,人們都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開始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的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幾個人相邀一起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官員和讀書人,便使用名帖互賀。這樣做既文雅又快捷,后被今人進行了改進,發展成為現在的“賀年卡”。
春節拜年時,往來走動的都是近族和最要好的朋友,雖然彼此不是一家人,但既然有長幼之分,長輩就會給晚輩一點兒壓歲錢。一般是晚輩來到長輩跟前,鄭重地站好,祝長輩安康長壽。長輩于是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 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童謠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磕頭,老輩兒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意思是說,做長輩的看見小孩子過來拜年,如果不給他倆壓歲錢,那就不像長輩了,那就非常沒面子了。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銅錢編成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最常見,用紅紙包錢,簡單大方。有的老人在地方上有威望,其兒孫不是當官的就是大款,老人過年高興,就故意站在大街上,拿一個錢袋子,里面裝的都是新錢幣,見了本村的小孩或者后生,就會給點兒壓歲錢,就圖一個“爽”字。當然,這種場合給的壓歲錢,都是毛毛雨,拿現在的錢來比,也就是一元兩元。但發錢的痛快,領錢的歡喜,大家都高興,就烘托了喜慶的氛圍,給過年增添了意趣!
到了下午,家中的女性要去給族長賀歲。新媳婦比較金貴,她們的拜年活動安排在上午,由家族中的嬸嬸或者婆母領到族長那里去,說說話,拜拜年。族長簡單講一講本族的歷史,交代一下家族的規矩,以示整個家族對新媳婦的歡迎和接納,也表達族中長輩對新媳婦的關懷和愛護!
這期間,屋里的人都在吃,吃花生,吃瓜子,吃糖果,吃年糕。說到年糕,如今的人們都不做了。可在過去,家家過年都蒸年糕,因為年糕諧音“年高”,寓意新年攀高,吉祥如意。再加上年糕味道“豐富”,將棗泥、黃米等摻在一起,或蒸或炸,十分好吃。
這期間,室外聽到最多的是零星的鞭炮聲。過去,孩子們早早起來跑到別人家,揀拾沒有爆炸的啞炮重新燃放,好不快活!在十字路口,站著許多大姑娘小媳婦,這里往往豎起來一個秋千架,那些身手敏捷的后生蕩起了秋千,驚險的動作引來陣陣驚呼聲和贊嘆聲。
正月初一中午那頓飯,圖的是團圓,很是豐盛。一家老少,歡聚一堂,親情融融。各家各戶,無論吃什么菜肴,無論開展什么娛樂活動,總之是高高興興。城市如此,鄉村亦如此,全國都如此,就這樣普天同慶,度過了大年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