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民間節俗文化系列(4) 上巳節:三月三日天氣新

2013/11/19 15:43:12 點擊數: 【字體:

民間節俗文化系列(4) 上巳節:三月三日天氣新

蘭亭畔曲水流觴。(資料圖片)
 
    農歷三月三是上巳節。

  上巳節,是真正從洛陽起源的一個節日,是從周公的酒杯里泛出來的詩情,是從洛水流觴中潑出來的畫意。

  一直以來,文人墨客都認為這個節日與王羲之有關,源于那次有名的蘭亭修禊;源于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等42位名士的曲水流觴。其實,如果沒有周公的洛水流觴,哪會有東晉蘭亭的曲水流觴,哪會有大唐“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浪漫場景……

    一

  寫上巳節之前,我到老城作了一項調查。結果,年輕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節日;三四十歲的人,模模糊糊地記得三月三好像是個節日,具體的卻說不清楚;上點兒歲數的人,知道三月三就是上巳節,并且知道這天要干兩件事情。

  這兩件事情,都與吃有關。這第一件事,是早上起來要吃煮雞蛋;第二件事,是中午要吃蒜面。

  這一天煮雞蛋,與往日有所不同。平日里煮雞蛋,添半鍋水,煮上幾個雞蛋也就罷了。可三月三煮雞蛋,得往鍋里放薺薺菜,而且要煮很多雞蛋。老百姓認為,薺薺菜有藥用價值,用它煮出來的雞蛋,吃了可以祛病、解毒。偃師民諺中有“三月三吃雞蛋”之說,又說吃了雞蛋之后“蝎子不蜇,長蟲(蛇)不咬,身上不長疙瘩棗”。很多人相信,在三月三日吃雞蛋,毒蟲非但不能近身,而且自己身上的毒氣也沒了,一年內不會生瘡、長疙瘩。

  三月三吃蒜面,也是為了祛病、解毒。蒜面就是用蒜汁拌面條,俗話說“蒜面蒜面,多多放蒜”,因為蒜有防毒、解毒的作用,和辣椒一樣,從來不遭蟲害,所以人們相信蒜有特別的功用。

  洛陽乃是千年帝都,角角落落都藏著文化。可有人認為,上巳節好像沒啥高雅文化活動,不就是吃吃雞蛋、吃吃蒜面嗎?其實,上巳節是有高雅活動的,而且這一高雅活動的發起人,是鼎鼎有名的周公。

  周公當年率領能工巧匠,費盡移山之力營建洛邑。洛邑建成之后,他登上邙山,看見城中街巷井然,又見洛水蜿蜒,繞城東去,內心十分喜悅。他下令文武百官到洛水邊集結,要舉行一項大型活動。

  什么活動呢?原來,周公依據殷人舊習,在春陽初上、寒氣未盡、乍暖還寒、容易得病之時,讓大家到洛水邊舉行“祓禊”活動,以防治疾病,祈望健康。

  祓禊活動,是指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最早是由女巫領著大家,來到郊外的水邊,用香草浸泡的水沐浴,以求吉祥。在舉行祓禊儀式時,男女皆手持、身佩蘭草,周身散發異香。男子彬彬有禮地來到女子面前,把采摘的花朵贈給自己喜歡的女子。女子則面含喜色地接受饋贈,并表示感謝。此等舉止,真是頂頂優雅。蘭草清新幽雅,古人用它象征愛情,類似今人用玫瑰表達愛意。

  可是,周公并沒有像女巫那樣,只是讓大家進行祓禊活動而已,而是開曲水流觴先河。他讓大家找一處河道蜿蜒、河水清淺且流速緩慢的地方,觴中盛酒,順著河沿放入河中,使之漂浮于水上。觴,是一種盛酒器,器形較大,能漂浮于水上。

  那時,洛水北岸,綠草如茵,官員如蟻,十分熱鬧。河上漂浮著的酒觴,一起一伏,順流而下,眾人伸出手臂,隨撈隨飲,十分暢快,十分浪漫。周公舉行這項活動的日子,是當年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而三月的上巳日,多逢三月三日,所以魏晉以后,民間干脆就把上巳節定在三月三了。

  現在我們知道,當年周公搞洛水流觴,是為了慶賀洛邑建成。而曲水流觴,后來成為上巳節的一個主要活動,這與洛陽、洛河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

  關于上巳節的起源,以上是一種比較權威的說法。

  這一說法來自晉代尚書郎束皙,他是在晉武帝司馬炎面前發表這一觀點的。當時在場的還有一名尚書郎,名叫摯虞,他不同意束皙的說法,所以就當著晉武帝的面,與束皙爭論起來。摯虞說:上巳節不是因周公而起,也不是起源于周朝,而是源于漢章帝劉火旦執政時期。

  晉武帝一聽,說:那你說說看,如果你說得有道理,可以得到獎賞。摯虞說:漢章帝在洛陽坐江山的時候,平原人士徐肇的妻妾,于三月初生了三個女兒。這是個大新聞、大喜事,全村人都來賀喜。可是到了三月三,三個女嬰全部夭亡了。一村人都覺得晦氣,紛紛來到河邊,洗身子,洗晦氣,并在觴中盛酒,邊流觴,邊飲酒,以祛邪氣。這一天是三月三,又逢上巳日,此后村里人年年于此日臨水沐浴,形成習慣,并逐漸傳播開來,于是就有了上巳節。

  束皙聽了,忙對晉武帝說:他說得不對!曲水流觴確實源自周公,而人們臨水沐浴以洗晦氣、驅邪祈福的風俗早在殷周時期就流行了,怎么是在漢章帝時期才出現的呢?

  兩個尚書郎,爭論在廟堂。爭論的結果是,摯虞得到了獎賞。史書中記載他得“金五十斤”,竊笑而去。而束皙卻受到批評,被貶為陽城令。其實,晉武帝也太偏心了,無論上巳節是起源于周朝還是起源于漢朝,不都是起源于洛陽嗎?就連你晉武帝,不也是以洛陽為國都嗎?爭啥爭?罰啥罰?憑什么貶束皙的官呢?

  更何況,這一爭論一直到今天還在繼續。近兩年有一種新觀點認為,上巳節可能源自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動。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參加祓禊活動的時候,都是男女同游,贈香草,表愛意,春日阡陌之上、清清河水之畔,正適宜男女交歡。有資料表明,不少地方此日確有婦女祈孕的習俗。譬如唐代,洛陽婦女到了這一天都往洛河跑,爭著坐龍舟。坐不上的,也要用手摸摸龍舟,希冀感孕,生個龍子。

  當時,洛河里的龍舟密密麻麻,都集中在天津橋兩側的水面上。那時的天津橋已經不是隋朝時的浮橋,而是石橋了,所以龍舟出沒在風波中,來往于大橋下,婦女們則走下河堤,云集于橋下,等待龍舟近身,好去乘坐。

  那些坐不上龍舟也摸不著龍舟的婦女,就用蘭草或香草浸水沐浴。那時的龍門東山上,生長著無數的香草。于是,每年一到此時,香山寺外的半山坡上,到處是俯身拔草的女子,而男子則不遠不近地觀望著,欣賞她們的婀娜多姿和爛漫之態。香草柔軟,清水潔凈,這兩樣東西都有喚起情欲的作用。所以,婦人臨水,洗去一冬的塵垢,企盼觸水感孕,這與古人“近水祝殖”的信仰是一致的。

    三

  這樣一來,上巳節就充滿了浪漫氣息。這一浪漫活動的主角,一是婦女,一是文人。文人的浪漫方式是“曲水流觴”。歷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是王羲之等人在蘭亭舉行的修禊活動。

  話說紹興西南13公里處,有一座蘭渚山。早年越王勾踐在蘭渚山麓廣植蘭花,后人在此建亭,名曰蘭亭。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節,天氣晴和,王羲之和孫統、孫綽、謝安等42位名士,為了打發這個“修禊日”,相邀宴集于此。

  大家列坐于曲水兩側,將酒杯置于清流之上,酒杯漂到誰面前,誰就要即興賦詩,否則罰酒三杯。這次聚會,名士們現場作詩37首。王羲之為這些詩作《蘭亭集序》。由于大家當時乘著酒興,加上周圍茂林修竹,潺潺流水,環境優美,所以文士們寫出來的文章就很美,王羲之寫出來的書法也很美,遂使此次聚會成為風流千古的佳話,傳至今日。

  婦女們慶祝節日的浪漫方式,當然還是到水邊展示美麗的身姿。杜甫在《麗人行》中寫道:“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他寫的就是貴族婦女的浪漫——美麗的婦人,結伴來到水邊沐浴。她們并不感到羞澀,露出肌理細膩的皮膚,展示骨肉勻稱的身材。她們都穿著錦繡衣裳,一律翠微垂鬢。

  既然婦女是上巳節的主角,所以上巳節傳到日本之后,就變成了女兒節。日本人現在還過這個節。可是,我國早在宋代末年就不重視這個節日了。

  節日一旦有了淵源故事,有了民俗底蘊,有了文化含量,那就是文化遺產,就意味著經濟利益了。如果我們不重視,別人就會來搶。所幸在2006年,民間已自發地將目光投向上巳節,許多網上論壇都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上海師范大學女子學院開展了追憶“女兒節”活動,并決定,每年的農歷三月三,為該學院的常規紀念日。院長在紀念日說了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一旦韓國的端午祭申報成功了,下一個,恐怕就是日本申報三月三了。”

  這確實不是鬧著玩的,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的背后,是前景廣闊的旅游市場和巨大的經濟效益。所以,在文化上的敏感,才是具有前瞻性的敏感。在國內,西安市就很會抓機遇。西安抓住“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兩句詩,斥巨資修建大唐芙蓉園,已經開園迎賓將近兩年了。這是我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園林,屬于文化主題公園,占地近千畝,水面有300畝,抓的是“長安水邊”四個字。園中,美女們徜徉在水邊,歌舞于園內,抓的是“麗人”兩個字。其實這一切,最終抓的是游客,是經濟效益。

  洛陽的上巳節,也保留著一縷古風:農人在這天早上,將雞蛋與薺薺菜一起煮,并把雞蛋帶到棉花地里吃,據說這樣做了,到了秋天,棉桃就會長得大如雞蛋。按偃師等地的風俗,這天吃雞蛋不為別的,就為了祭祀“上仙”。“上仙”是保護家宅的神,所以全家老小都要吃雞蛋,吃得越多,家宅越安全,不會受到外人或鬼祟的侵擾。

  其實,這是迷信。上巳節的起源,實際上與季節更替、人體健康的關系要更緊密一些,所謂“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古人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冬去春來,天氣干燥,人在這個時候最容易得病。所以大家在三月三來到郊外,臨水沐浴,順便踏青,鍛煉鍛煉身體,活動活動筋骨,由是相沿成習,成為節日,這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07-02-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