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民間節俗文化系列(5) 四月清和雨乍晴 五月端午花正紅

2013/11/19 15:45:07 點擊數: 【字體:

民間節俗文化系列(5) 四月清和雨乍晴 五月端午花正紅

端午祭 (資料圖片)
 
    農歷四五月份,有三個比較集中的節日:四月初八為清和節;四月二十八為祭藥王節;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這三個節日,在浪漫的初夏接踵而來,滿載著河洛人民對生活的美好企盼。

  清和節

  洛陽民間流傳著一首很俏皮的歌謠:“過了年下巴十五,十五巴了沒啥巴。搓根麻繩吊死吧,忽靈想起四月八。”

  聽完這首歌謠,眼前閃現出這樣一位老鄉:他愛熱鬧,好過節,遺憾的是,春節過完了,元宵節也過去了,好像沒啥有意思的節日可巴望了。于是他很沮喪,覺得無處消遣,生不如死,正想搓根麻繩上吊,冷不丁想起還有個四月初八,頓覺生活充滿了樂趣,就把麻繩放下了。

  無節過,毋寧死!民俗的東西,有時候夸張得可愛。這也讓人對四月初八產生濃厚的興趣: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節日,竟能給人帶來“生的希望”?

  宜陽、欒川等縣,把農歷四月初八稱為清和節。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當年退居洛陽時,曾有詩云“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其《陽關三疊》中亦有“清和節當春”等詞句,由此可見,“清和節”這一雅致的命名,古來已有。

  關于清和節的由來,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欒川人認為,四月初八是太上老君的生日,紀念的是道教的神尊;宜陽等地的群眾則認為,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本為佛誕節。

  一個信道,一個信佛,信仰不同,習俗也便不同。

  欒川人每到清和節,便要聚到老君山,舉行朝山大會;而在宜陽等地,舊時每逢四月初八,人們要入寺禮拜,舉行浴佛會,為釋迦牟尼慶賀生日。

  浴佛會很有意思,乃是一場眾人爭領佛祖“洗澡水”的法會。屆時,各寺廟要在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誕生像。此像高約三寸,乃是稚氣可愛的孩童站立造型。小釋迦牟尼渾身赤裸,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這一古怪的形象,據說與釋迦牟尼初降世間的超凡舉止有關:他不但能站立行走,還右手指天,左手指地,昭示“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又傳釋迦牟尼降生時,九龍吐水為其沐浴。因此,慶賀儀式開始時,人們要在釋迦牟尼像前放一盆特制的香湯。之后,廟里的住持點燈、上香、擺供,帶頭三跪九拜。與此同時,鼓樂齊鳴,全體僧人高聲念經,贊譽釋迦牟尼的豐功偉績。稍頃,僧侶用香湯為釋迦牟尼像沐浴,之后再誦經,反復多次。

  法會結束,眾人盤坐聚餐,然后各自領一些佛祖的“洗澡水”,回去后加水稀釋,沐浴自身,以求盡快修成正果。

  可能是佛祖的“洗澡水”效果不夠好,清和節浴佛會這一習俗沒能流傳下來,倒是由它演變而來的古剎廟會逐漸發展壯大。

  偃師市佃莊鎮西大郊寨村的廟會歷史悠久。北魏時期,洛陽佛寺頗多,其中較有名的景明寺,就坐落在西大郊寨村。景明寺香火極旺,每到四月初八,洛陽城周圍的各大名寺都要向景明寺贈送佛像,多達千余尊,依次從宣陽門(故城門)抬入,接受皇帝散花禮賀。是時,百花齊放,鑼鼓齊鳴,歡呼聲響徹全城。

  為了能完完整整地觀賞這場盛會,許多人提前一兩天就趕到寺院門口。這樣一來,大典是不會錯過了,但大典開始之前的幾十個小時,人們實在無聊,實在難熬。

  怎樣才能不無聊呢?眾人決定:在景明寺大典的頭一天,也就是在農歷四月初七舉辦廟會。如此,人們既不會錯過觀看景明寺大典,還可以趕趕廟會,買些應時的物件,遛一遛,散散心。

  方案既出,一呼百應。到了廟會這一天,各路社火團體紛至沓來,獅舞、高蹺……精彩紛呈。方圓百里的善男信女都往西大郊寨村擁,村民掃街清舍,忙于接待,如過年般勞碌。

  待客的飯食,乃是一種特制餅饃。偃師民俗專家陳淑真女士曾著《吃趣》,詳解吃餅饃的習俗:

  “烙餅饃,面莫砸,砸來砸去拽掉牙;烙餅饃,面莫餳(發酵),越餳越筋(筋道)害牙疼!”

  餅饃烙好后,人們將其與香火紙裱一起放入籃中,拿到佛前供奉。供奉完畢,大人孩子分而食之。據說供奉后的餅饃包治百病,大人吃了渾身有勁兒,小孩兒吃了不會咬牙、厭食。

  而今,景明寺遺址已被田園稼禾所覆蓋,廟會也演變為物資交流大會,但當地人逢四月初八吃餅饃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著。

  在我市某些縣(區),到了四月初八,還有新媳婦不串門、不走親戚的禁忌。是日,久不生育的人要到附近的寺廟求子;患了眼疾的人則把皂角葉插在鬢角,認為這樣可以祛除疾病。

  插皂角葉這一習俗,據說與黃帝有關。傳說遠古時候,黃帝大戰蚩尤,為了區分敵我,黃帝手下的將士頭上插著皂角葉,蚩尤手下的將士頭上插著槐樹葉。最后,黃帝戰勝了蚩尤。作為“炎黃子孫”,為了紀念老祖宗的勝利,人們便在頭上插皂角葉。

  祭藥王節

  農歷四月二十八,老城人要焚香上供,祭拜藥王,祛病避邪。

  這藥王,說的是唐代大醫藥學家孫思邈。相傳李世民當皇帝后,長孫皇后難產,御醫束手無策。眼看母子倆危在旦夕,有人從民間搬來了救兵孫思邈。說來也神,那孫思邈一針下去,皇后便生下了龍子。李世民大喜,要賞孫思邈金銀珠寶,可老孫說啥也不要,于是,李世民便硬塞給老孫一頂沖天冠、一襲赭黃龍袍,以表謝意。

  孫思邈推辭不過,只得戴冠著袍出了京城。這下子,大將尉遲敬德不樂意了:老子南征北戰,戰功赫赫,也沒得到如此賞賜,你孫思邈一個鄉下草醫,憑啥著沖天冠、穿龍袍?他決定追上孫思邈,給他上一堂禮儀課,教教他啥叫謙遜。待他攆上一看,卻見孫思邈身穿紅袍,頭戴一頂帽翅耷拉的帽子。原來,孫思邈猜到皇上對他的賞賜會招來朝中大臣的嫉恨,因此一出城門,就把沖天冠上的帽翅拉了下來,并把龍袍里兒朝外穿在身上。

  被孫思邈救活的龍子,就是后來的高宗李治。李治長大后,李世民聲情并茂地向他講述了神醫孫思邈的光輝事跡。李治對這個救命恩人念念不忘,一心要拜見孫思邈,無奈老孫隱居深山,眾人遍尋不著。后來,李治當了皇帝,就傳旨封孫思邈為藥王,并建了一座藥王廟,每逢藥王生日,必率滿朝文武到廟中朝拜。老百姓聽說皇帝拜藥王后,也開始祭拜藥王。

  不管這一傳說是真是假,不過,孫思邈當年確曾逗留洛陽,采藥煉丹,治病救人,與老城人的先民發生過親密接觸,不然,便無法解釋老城人何以如此虔誠,年年祭拜藥王了。

  端午節

  說完了四月的節日,再來說說五月的節日。現在的洛陽人,也許不知道農歷四月初八是清和節,但一定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本報曾于2005年刊發《陰陽家的吉兇觀 南渡者的亡國恨》一文,詳細介紹了端午節與屈原的復雜關系,對于“端午節緣何而來”這一問題,此處不再多說,只說說洛陽民間如何過端午。

  端午節這天,洛陽人的餐桌上少不了兩種食物:一是粽子——這個舉國皆同,沒啥特殊的;二是油角子——此為洛陽獨有,很具地方特色。

  所謂油角子,是一種形似“目”字的油炸食品。端午這天,出嫁的閨女要帶著油角子、粽子等回娘家看望母親,名曰“麥子到場,閨女瞧娘”;母親也要帶上油角子探望出嫁的閨女。不過,母親帶的油角子不是給閨女吃的,而是讓閨女的婆家人看的。

  相傳很久以前,偃師龐村一帶有一吳姓人家,將女兒嫁到一趙姓人家。趙家也有一女,雙眼皮兒,俏臉蛋兒,但生性乖張,老欺負嫂子。吳家夫婦非常著急,老兩口合計一番,想出了一個對策。這天,吳老太到地里割了一把新鮮韭菜,剁碎,放入粉條,包以面皮,入鍋炸成形似眼睛的吃食,于端午一早帶著吃食去瞧閨女。趙家人見到如此新奇的食品,不覺好奇,爭相翻看,卻見籃內有一紙條,上寫:“送上油角子,當與小姑食。今日雖為女,明日也為媳。韭菜雖弱小,年年成新綠。長短可包涵,家興憑和氣。”這是在委婉地提醒趙家的閨女:你也有當媳婦的一天,別太欺負人了。你嫂子雖然不才,但將來總有一天要當家。凡事別太挑剔,畢竟家和才能萬事興啊!

  且說趙家的刁蠻小姑子受到教育,脾性大改,自此姑嫂和睦共處。鄉鄰聽說此事,紛紛效仿,手頭的活再忙,也要于端午節給閨女家送油角子。

  傳說五月初五瘟疫橫行,因此,端午這天,洛陽人會用各種方式驅瘟避邪。

  方式一:成人飲雄黃酒,并將雄黃酒滴于小孩兒的口、鼻、耳。

  方式二:將五色線系于小孩兒的手足,給其穿戴繡有蛤蟆、蜈蚣等動物圖案的肚兜及花鞋,并佩戴“五毒符”——裝有香草、雜糧等物的小香囊,以“避五毒”。

  方式三:弄一把艾草,或是捆起來吊于門上,或是揉碎后裝入小布袋,戴在脖子上。倘若有人不信邪,不愿意戴艾草布袋,老人們便會念叨一個俗語:“五月端午不戴艾,死了變個老驢馱布袋”,以來生受苦相威脅。

  方式四:在門上張貼鐘馗像。這一習俗,據說源于唐代。相傳唐玄宗曾患重病,數日不愈。某年五月初五,玄宗閑坐無聊,昏昏欲睡,忽見一小鬼,自稱“虛耗”,前來相擾。那虛耗把玄宗耗得渾身乏力,叫苦不迭。危急關頭,一個身穿藍袍、腳蹬朝靴的大鬼如風而至,只見他手舉利刃,幾刀便將虛耗剁成碎塊,生吞活咽。玄宗見狀,驚奇萬分,忙問來者是何方猛士。大鬼說:俺乃是終南山的進士,名叫鐘馗,在陽間曾參加過科舉考試,可惜名落孫山,羞愧難當,只好撞死。閻王見俺性情剛烈,便讓俺管理陰曹鬼事,凡遇惡鬼,生吃了事,免得它們不守鬼道,為害人間。近來皇上身體不適,皆因虛耗所致,今其已死,皇上很快便可康復了。

  玄宗夢醒后,感覺身體舒坦許多,于是去翻歷屆應試進士第的名冊,果見有鐘馗其人。為感謝鐘馗驅鬼有功,此后每逢五月初五,玄宗便賜鐘馗像給各位大臣,令其貼在門口,燃香焚紙,以求鐘馗保佑。后來,這種習俗傳到了民間,形成了獨特的洛陽民俗。

  除了以上這四種方式,偃師許多人家還會采金銀花、車前子,捉蟾蜍風干入藥,并為自家養的牲畜戴上香草布袋,以防病蟲侵害。宜陽、吉利等地的人還要取五種植物的枝條煮茶,俗稱“五條枝茶”或“五色枝條茶”。

  方式不同,目的一致,那就是驅邪、祈福。綜觀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外乎如此。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07-02-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