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三國時期,在曹操春秋點兵、操練兵馬的南邊,有一個大水池,士兵操練完畢,總會牽著戰馬去水池飲水。那時的路應是泥土路、灰渣路,天長日久,路面上留下很多馬蹄印。后來有人居住到這里后,這條路最初叫“馬蹄角兒”,又叫“馬蹄街”。
戰馬飲水的池子在馬蹄角兒的南邊,再往南則靠近文峰塔。傳說中的文昌帝君常在此磨墨,所以百姓稱該水池為水墨池。后來,水墨池被填平了,這里建起了洛陽市第二十二中學,后改名為市七中,再后來改名為洛陽市實驗中學(文峰校區)。
民國時期,布衣將軍馮玉祥率軍進駐洛陽期間,嫌馬蹄角兒的街名不夠規范,便根據成語馬到成功,取“成功”為街名。此街名的奇巧轉換令人感嘆。
成功街長不超過300米,寬不過3米,北邊從明新街向東延伸10余米,再向南拐,猶如一根拐杖。一位老人說,這條街上有50多個門牌、100多戶人家。與街道上的居民聊起來,他們喜歡這里的安靜,大家相知相交相助,相處得十分和諧。
一位退休職工說,這兒離學校也近,孩子們上學不用接送不用操心。在這里居住的多是平民百姓,將原來“卑賤”的街名改為“成功”,可能也包含了大家的愿望。
70年前的成功街,曾經被日本鬼子的炸彈摧毀,死傷很多人,街北端供奉著不知名神像的“沒梁殿”也被戰火損毀。一位80多歲的老人指著東邊說,那邊就是過去的老城墻,城門在北邊。幾輩人在這里住慣了,他們對這里很有感情。
成功街,正面臨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