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宅院懸古匾
距今已有上百年
康村,是宜陽縣樊村鄉安古村中的一個小自然村,位于縣城東南方向的高山之上,環境清靜。在康村醫生谷建松的宅院內外,至今仍懸掛著祖先遺留下來的兩塊百年老匾,顯示著這一戶人家的家世淵源和曾經的輝煌。
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對傳統的制度和習俗已知之不多,不要說南來北往的行人,就連村中的谷姓人士,如今再看這兩塊老匾,也很難講清上面文字的意思和圖飾的內涵。在此,記者先請市民俗博物館的有關專家,做一下解釋。
古人立匾,遣詞用語特別講究凝練、用典,“著手生春”,實際上與“妙手回春”、“著手成春”是同一種意思,著手即動手,原指人創作的詩歌像春天般清新自然,后比喻大夫醫術高明,一出手就能使患者病情好轉、恢復健康。“誼正行優”也用到了一個典故,《漢書·董仲舒傳》中有段話:“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霸,為其限先詐力,而后仁義也。”這里的“誼”通“義”,指合宜的道德、行為。如此來看,“誼正行優”就是說一個人的言行合乎正義,不謀個人私利,品德高尚。
兩匾上都具明了受匾人及50多位獻匾人的姓名,在人名的前面還有“奎文閣典籍”、“壽官”、“生員”等詞語,這分別又是什么意思?
原來,這些詞語顯示的是各人的出身、官職。其中,“奎文閣典籍”主要掌管歷代帝王賜書、墨跡及典章制度,在古代的孔廟、文廟中,奎文閣是一種重要的建筑,用來存放經典書籍等。“壽官”為明清兩代的一種閑職官員,在官員品階中多為八品,沒有具體的職事,類似現在的榮譽稱號。當時,一些百姓一生從善,廣施功德,為鄉里稱頌,年老后,地方奏報朝廷,皇帝就恩準下旨,欽賜壽官,予以褒獎。
至于“生員”,在明、清兩代則指經過各級考試被選拔進入府學、州學、縣學等各級儒學的讀書人。“生員”有許多名目,“廩生”等級最高,為成績卓異者,國家發給薪米,以下還有“增生”、“附生”,只有“廩生”名額出缺,他們經過考核才可以逐級遞補。此外,被選拔進入國子監(國家最高學府)讀書的“生員”,稱為“監生”、“貢生”等。
谷云生、谷麗生兩位老先生,能得到這么多有身份的人的仰慕和贊頌,大家聯袂敬獻匾額,他們的醫術之高、品行之好,由此可見一斑。
一代名醫谷云生
妙手回春人稱頌
查閱《宜陽縣衛生志》和《谷氏家譜》后我們發現,康村谷氏在宜陽縣是一個頗負盛名的中醫世家。他們祖籍山西洪洞,明代翻山越河,遷居宜陽縣城關河下村,此后,隨著人丁逐漸增多,又分遷楊店等地。其中,有一支族人于清代嘉慶年間來到了康村,生生息息,直到今天。
史料記載,在清朝末年的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宜陽全縣共有9家規模較大的中藥鋪,而其中2家就由谷姓人士所開。新中國成立前,楊店的谷三郎、谷清肖、谷孟和,康村的谷金棟、谷長亷,都是當地的一代名醫。
說到谷金棟,引領著我們四處尋訪的兩位康村老人頓時話多起來。他們一個叫谷四輩,今年84歲,一個叫谷松來,今年87歲。倆人介紹,谷金棟是他們的曾祖父,在康村南邊由白楊通往豐李的古道路旁,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曾有鄉人為谷金棟立過一通功德碑。
隨后,我們找到這通已被后人移放到村東田邊的石碑,閱讀碑文,發現該碑和“著手生春”匾額恰恰為同一個主人——谷云生,金棟是他的字。由此,谷云生的生平事跡一目了然。
谷家世代行醫,傳至谷云生,已歷數輩。谷云生幼時非常聰慧,長大后誠實肯干,孝敬父母,睦鄰親友,備受稱贊。青年時代,他勤奮讀書,希望通過科舉取得功名,但由于屢試不中,就回到家中,承襲祖傳醫術。數年間,他博覽群書,刻苦鉆研,醫術長進很快。對待患者,他耐心望、聞、問、切,下藥精到準確,莫不妙手回春,使其迅速恢復健康。
谷云生還時時刻刻把“濟世活人”作為自己的根本。無論患者離他家有多遠,只要受到邀請,他總是不辭辛勞前去診治。每次看病,他從來不分患者是富貴還是賤貧,一視同仁,對實在看不起病、買不起藥的窮苦人,他往往免費診治送藥。遇到疫病發作的年月,他更是傾其所有,配制藥劑,廣泛發送,憑他的善舉而得以存活的人不計其數。
正是因為擁有精湛的醫術和崇高的醫德,谷云生受到了人們廣泛的稱贊和無比的尊敬,生前,大家為他贈匾傳頌,死后,大家給他立碑紀念。
仁術濟世為胸懷
美好醫德代代傳
據康村的谷氏后人介紹,他們的祖傳中醫術內容很龐雜,其中最具特色、最擅長的當屬治療血液病。直到今天,祖宗傳下來的“填髓生血丹”的配制、使用方法,仍被當地醫生應用于血小板降低、溶血性貧血等疾病的治療中。
尤其讓人驚喜的是,老一輩中醫那良好的醫德也在這里得到了較好的傳承。
宜陽縣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康村衛生所現在有一位中醫,名叫谷建松,就是這方面的一個重要代表。他是谷云生的曾孫,青年時期繼承家傳中醫術,1976年經村支部推薦進衛校學習,后來又拜中醫名家谷孟懷等為師。他扎根山區,勤奮鉆研,不僅掌握了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技術,而且在利用中醫治療疑難血液病的探索中也獲得了許多成果。30年來,由他主持的康村衛生所,不僅為當地的軍屬、五保戶、特困戶等累計減免醫療費用近8萬元,還對省內省外前來求診的患者進行悉心照顧,受到各方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