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桑林祈雨”
今年春天,洛陽的天氣真是好:綿綿春雨對正值抽穗灌漿的小麥來說,可謂及時雨。然而在古代,河洛地區作為農業文明區域,干旱是常有的事。在農業生產技術比較落后的上古時代,主要是望天收,因此祈雨祭祀成為一種重要活動。這就產生了一種典型的祭祀舞蹈——雩(yú)舞。雩: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蹲髠·桓公五年》:“龍見而雩。”服虔注:“謂四月昏,龍星體見,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雩祭以求雨也。”《荀子·天論》:“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
從甲骨文看,雩字上面一個雨字,下面一個舞字,其造字特征是一個男人執牛尾在舞蹈,用舞蹈娛神求雨。這種“執牛尾”的舞蹈,在傳說中葛天氏時代就有了,“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1 夏朝:多次遇大旱 祭祀以求甘霖
這種求雨的舞蹈,夏朝就很盛行。從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都二里頭遺址出土的農作物種子來看,稻谷要遠多于小麥,因此對以稻谷為主要農作物的伊洛河流域來說,干旱該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有文字記載的夏代有兩次大旱,一次發生在“太康失國”時期。這一時期,夏朝的君主太康耽于游樂,整天在伊洛河交匯處打獵,不理朝政,被東夷族有窮氏部落的首領后羿乘虛而入,篡奪了君位。這一時期發生了大旱,久旱不雨,河流干涸,禾苗枯死,因此就流傳下來“后羿射日”的神話故事。
另一次大旱發生在夏桀時期!秶Z·周語上》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后漢書·東夷列傳》記載:“桀為暴虐,諸夷內侵。”大旱在即,赤地千里,伊洛河干涸斷流,夏桀卻荒淫無度,弄得民不聊生,商湯領導東方部族揭竿而起,夏朝滅亡了。
在夏朝,旱災絕非這兩次,求雨祭祀活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夏朝大旱時,就祭祀赤帝或者旱魃(bá)求雨,祈求神靈護佑,早降甘霖。
2 商朝:國君任主祭 商湯“桑林祈雨”
據古籍記載,商朝建立不久,便發生一場罕見旱災,持續長達七年之久!豆茏·輕重篇》說:“湯七年旱,民有無糧賣子者。”《漢書·食貨志》載:“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甲骨文及《竹書紀年》等也均有這場大旱災的記載。
據記載,早期祈雨祭祀儀式的舞蹈,國君都要親自參加,這種帶有宗教禮儀意義的雩舞,國君大概不僅是以一國之主的身份參加,而且還充任祭司中的主祭,作為雩舞儀式的“舞者”;更有甚者,在祭祀后不能降雨的情況下,就要“曝巫”(在太陽下暴曬),甚至就要拿人作犧牲焚燒來獻祭(“焚巫”),這種陋習至春秋戰國時期才逐漸廢止。用來獻祭的多是奴隸或者地位低下的人。而歷史上,賢良的國君甚至把自己作為“犧牲”,就是祭品來祭祀上天的。這在商朝初年商湯的“桑林祈雨”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淮南子·主術訓》記錄了商湯“桑林祈雨”的故事。太史占卜后說:“當以人祭向上天祈雨。”商湯曰:“我向天祈雨的原因,是為了救人。如果一定要用人祭,請允許我自己來充當。”商湯遂沐浴齋戒,修剪頭發指甲,乘著白馬拉的沒有裝飾的車子,身上纏著白茅,作為向神祈雨的犧牲品,在桑林曠野中修筑祭壇向神禱告。商湯以六事自責,向天請罪:“是我政令沒有法度嗎?是我讓百姓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職業嗎?是我的宮室修得太高大華美嗎?是我過于聽信后宮嬪妃嗎?是我法令不嚴,致使貪污風氣盛行嗎?是我用人不當,使讒媚小人得勢嗎?”商湯的話還沒有說完,便下起了大雨。
“桑林祈雨”祈雨臺的遺址位于偃師市大口鄉經州寨村南一個高地上,后代在此建立桑林寺以紀念商湯為民請命的圣賢行為。
“桑林祈雨”的雩舞是怎樣的?不得而知,但是后來流傳下來的《桑林舞》與之不無關系。
3 周朝:雩舞更普遍 獨舞變為群舞
到了周朝,雩舞更加普遍。《周禮·司巫》云:“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國家發生大旱災,首先要率領巫人來表演雩舞祈雨。尤其是東周時期以洛陽為都城,雩舞在京畿和各諸侯國更為盛行,但君主逐漸退出雩舞,雩舞由過去的獨舞變為多人舞蹈,由單純成人舞蹈變為少男少女參與的舞蹈。
《公羊傳·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注曰:“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雨,故謂之雩。”這明確記載了八男八女共十六人的雩舞!墩撜Z》上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由青年人(冠者)和兒童(童子)參加的舞蹈,邊歌邊舞,很有點娛樂味道,但其實質還是祈雨。
上古時代是雩舞祈雨,但是到了后來,民間開始舞龍祈雨,舞龍的祈雨習俗逐漸普及,取代了雩舞,雩舞也成為華夏民族歷史深處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