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手握毛筆的村里娃,眼巴巴地盯著城里娃的自動鉛筆發呆;而今國學復蘇,寫毛筆字漸成時尚,鄉村學校卻找不到幾支“服役”的毛筆。
也好,不用毛筆,就省得添置筆洗。若要愛心志愿者們都買下圖中的筆洗去獻愛心,大伙兒恐怕吃不消。
筆洗是盛水洗毛筆的器皿。寫完毛筆字,用它把毛筆涮干凈,不會弄得到處是墨汁。
常見的筆洗,多是淺口的瓷筒;也有人圖省事兒,拿一只破碗代替。圖中的筆洗,是清代傳下來的,純銀材質,能換一大堆碗。
我在洛陽周氏銀器博物館初見此物,很納悶兒:這是啥玩意兒?小方盒子,有蓋,蓋上刻著精美的圖案,蓋沿還連著漏斗似的東西。
我拍了照片,給朋友看,有人猜是首飾盒,有人猜是抽大煙的用具,沒有人認為它是筆洗。
周氏銀器博物館的講解員馬麗給我演示了這個筆洗的用法:掀開蓋子,盛些清水,涮凈毛筆,然后把筆插在漏斗里控水。真是超級好用啊!不但涮了筆,連放筆的地方都有了。
馬麗說,這種筆洗是小眾用品,因其造價高、太 “時髦”,難以普及。
筆洗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外的一種文房用品。古代的筆洗種類繁多,有貝殼、石頭、玉、象牙等材質,最常見的瓷筆洗,是從宋代開始盛行的。
傳世的筆洗雕刻精細,花紋精美,造型更是多樣,有的像桃子,有的像荷葉,有的像鞋——不是破草鞋,是雅致的玉鞋、瓷鞋。
明代也有人用銅做筆洗,扁圓形,像小痰盂。
犀牛角、瑪瑙等名貴材質的筆洗,賞玩性大于實用性,多半是明清產物。當時資本主義在中國萌芽,手工業蓬勃興起,有實力精雕細琢;再者,這兩個朝代出了許多附庸風雅的皇帝,譬如明熹宗,綽號“木匠皇帝”,最愛做手工;又如清乾隆,就連撒尿的夜壺都得是金的、玉的。上行下效,也就難怪會誕生純銀筆洗這種奢侈品了。
想來,能在銀筆洗里“洗澡”的毛筆,也得有著金貴的筆毛才好:雞毛、豬毛不登大雅之堂,咋著也得整些老虎毛、獅子毛吧?
人這么一說,黃鼠狼和老鼠都笑了:王羲之用來寫《蘭亭序》的毛筆,就是用俺“鼠輩”的毛須做的。不會寫字,你整個金毛筆、銀筆洗有啥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