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門滄桑
第四批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日前揭曉,80個上榜村落中洛陽占了5個。這5個村落是怎樣的與眾不同,又憑著怎樣的魅力光榮上榜。自即日起,請跟隨記者探究的腳步,走進這些村落,走進夢想和鄉愁……
“村子以前對外稱‘皮家坡’,現在對外稱‘皮坡’,但我們還是習慣用方言叫‘瓢潑’。相傳,當年劉秀被王莽追趕,逃命到此,情勢十分危急,多虧老天有眼,突然降下瓢潑大雨,劉秀才幸免于難……”
皮坡村黨支部書記寧治修陪著記者在村里邊走邊聊,聊得人更加好奇。
皮坡,洛寧縣羅嶺鄉下屬行政村,距洛寧縣城35公里、羅嶺鄉政府6公里,下轄10多個自然村,其中川字溝村是全村“傳統”的集中展現地。
破敗的百年老院
1 盧家蹤跡何處尋
川字溝村的“傳統”,主要集中在寧家老院和劉家老院。
寧家老院門前,有一口老井、一棵老皂角樹,加上老院、老房,當地人給起了個別致的名字——“四老”。
老院滄桑,地上青苔蒼蒼;老房質樸,時光仿佛倒流;老井古拙,井壁上長滿綠植;老皂角樹呢,虬枝鐵干,根若游龍,“碧叢叢,高插天”,連村里最老的人都說不出它的來歷和樹齡。
20世紀初,寧家老院和劉家老院都屬于一戶姓盧的人家。
關于盧家的來龍去脈,沒有村民能說得清楚。將眾人極其片段的記憶湊在一起,僅可勾勒出一個大概:盧家是大戶,但人丁不旺,加上后來有子孫吸大煙,家道逐漸凋零,到最后只得賣房賣地。
一塊殘碑搭在老井的井口上,可惜年代久遠,又經踩踏,碑上文字模糊難辨,只有“盧公”“洛西望族也,世有令德”等字尚算清晰。
皮坡村是省級傳統村落,要增加其文化內涵,“洛西望族”盧家的故事值得一挖。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2 寧家老院的變遷
寧家老院里,現在住著四戶人家。
寧英武是老院臨街房的擁有者,“當年盧家賣房,我家老輩人買下了這一座,買時西廂房已經沒了,現在的西廂房是后來蓋的。上房也很破爛,返修了一次才能住人。后來,房子因歷史原因被分給了其他農戶,我們家就搬到院子后面的窯洞住。有一年下大雨,窯洞塌了,一家人無處可住,正好在原來我們家臨街房住的鄉親不想住了,他覺得房子一頭大一頭小不吉利,我們就將臨街房買下,又搬了回來”。
上房和西廂房都沒人。
在東廂房里,60歲的寧保民正在做飯,他是東廂房的房主。
“這房子是從胡家人手中買來的,我在這里已經住三四十年了。”寧保民耳朵有點兒背,為人熱情、真誠,讓人感動。他的老伴兒去世了,兒子結婚后也搬了出去,他一個人住在老屋里,并不覺得寂寞。
老皂角樹根若游龍
3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從寧家老院出來,我們走向當年盧家大院的另一部分,即現在的劉家老院。
61歲的張愛玲是老院的女主人,但她不是劉家人,其夫家姓韓。20多年前,在外工作的劉家后人將院子賣給了韓家。
說起劉家,包括張愛玲在內的一群鄉親聚集過來,紛紛夸贊已經去世的劉洪杰醫生。
“聽老輩人說,他年輕時去地里干活,天上飛過一架飛機,從飛機上掉下來兩箱子錢。他用這錢買了個連長職位,去山東當兵了。”
“后來,他不當兵了,回來買了盧家的房子,自學醫術。聽說他因為有病讓醫生看,醫生不給看,他一氣之下,決定自己學醫。”
“日本人打過來時,要他帶路到盧氏,他佯裝答應,走到半路瞅個機會就跑了。他當過兵,老日攆不上他。”
“老人家醫術高、醫德好,外出看病都是隨身帶著干糧,從不在病人家吃飯。窮人到他家看病,他管吃管喝,看病還不要錢。有一個精神病人,在他家吃住了一個多月,他愣是給治好了。”
…………
劉家老院門前的地上,有一塊殘存的碑帽,拂去輕塵,上面幾行大字蒼勁有力:“佛山蒼蒼,洛水洋洋,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這文字贊頌的,是不是劉洪杰老先生呢?
川字溝村不大,也就百十口人,但這里的鄉親很會制造氣氛。村里最顯眼處的一面墻上,繪著一幅美麗的宣傳畫,畫面上青山綠水、小橋人家,還有金黃的玉米、滿是黃葉的大樹、辛勤勞作的農人……引人注目的還有畫面右上方的題字:“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其中的“山”“水”“鄉愁”被施以重墨,十分顯眼。
是啊,山、水、鄉愁,不正是皮坡村最優秀的“傳統”?不正是老天賜予的最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