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花門樓
近日,河南省首批傳統村落名錄公布,洛陽有17個村落榜上有名。這17個村落或建筑風格獨特,或文化內涵深厚,均有不可復制的歷史記憶。記者將帶您一一探訪它們的“前世今生”。
從洛寧縣城往東北方向走十多公里,就到了東宋鎮的丈莊村。這里有程氏舊宅,當地人稱程家大院,系清康熙年間敕封驍騎將軍程福亮的故居。程福亮,字大功,是宋代理學家程頤的第二十二代孫。
程氏舊宅歷經風雨,如今保存完好的只有一座磚雕門樓和一座被傳為繡樓的三層炮樓。
前世
清代,戰功赫赫驍騎將軍的宅第
關于程氏舊宅的主人,其實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驍騎將軍程福亮,一說是淮安知府程懋,當然,有一點毫無疑問,他們都是宋代理學家程頤的后裔。
前幾天,當我們來到丈莊村時,53歲的村支書程好民就堅持“程懋說”。
他說,宋代這里叫鄭家莊,明正德年間,程頤的第十二代孫程仕謙從嵩縣田湖遷來,鄭家莊遂改名為程家莊,后來又改為丈莊村。“清朝時,程家后人程懋任淮安知府18年,清正廉潔,政績卓著,有人卻誣告他貪污受賄。康熙派人到淮安調查,發現他80歲的老母親還每天織布,家人吃的是玉米糊,深受感動,便動用國庫,仿照京城四合院的樣式,為他在老家建起這座大宅院。”
如今的丈莊村有村民3000余名,其中多數是程氏后裔。應該說,程好民的說法代表了很多村民的觀點。
不過,認可“程福亮說”的人更多。洛寧文史學者曲少波就在《程家大院話總兵》一文中分析,康熙僅為理學夫子們題過一塊“學達性天”的匾,這已很不容易了。想讓他為官居“五品”的淮安知府撥款劃地、營建住宅,幾乎不可能。倒是程福亮平叛有功,屢受嘉獎,皇帝恩準他自建住宅的可能性更大。
程福亮,字大功,是程頤的第二十二代孫。他“岸負奇氣,善射能文”,曾鎮守西安、潼關一帶,因平叛有功晉升懷慶總兵,兼兵部武庫司郎中和興安掛印總兵。在清代,總兵可是漢兵(綠營兵)的高級武官,平時鎮守一方,遇戰事則掛印出征,稱掛印總兵。
因戰功赫赫,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程福亮被敕封為驍騎將軍,榮及三代,父、祖均獲封。他還將程顥、程頤的著作50卷呈康熙御覽,獲賜“學達性天”之匾。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69歲的程福亮因病去世,結束了轟轟烈烈的一生。而他的兒子程懋是一名文官,在淮安知府任上干了18年,也頗有聲望。其實想一想,無論程氏舊宅是怎么來的,這父子倆都算是它的主人,對不對?
今生
雨中,歲月掩去了舊時的榮光
程氏舊宅就在村邊路旁,東西五座宅院,中間有二程祠。這是一片占地20余畝的古建筑群,原有房屋140多間,如今東側三座宅院損壞嚴重,只有西側兩座宅院保存較好,里面還住著幾戶人家。
我們先去看二程祠。它離大路很近,但因為下雨,院子里泥濘不堪,草叢中偶爾還會跳出一只蛤蟆,顯得十分荒涼。祠前廊下有兩三通古碑,保存相對完好,有清康熙年間的,有清乾隆年間的,記載著其初建及重修的歷史。
因年久失修,二程祠早已破敗,在風雨中搖搖欲墜。就在我們細看碑文時,不知磚塊還是瓦片從檐上破洞處掉落,令人心驚,只有祠中的程顥、程頤二夫子塑像仍面不改色,端坐如初。
據程好民介紹,目前程氏舊宅中保存最為完好的,當數西側一處宅院的磚雕門樓,還有一度被傳為繡樓的大炮樓。
離開二程祠,我們順路去看磚雕門樓。它是西側一座宅院的二門,雕刻精巧,雅致大方。“福祿壽”字樣鑲嵌在門樓上方,兩側是“勛著漢淮名臣世第,派分伊洛理學家風”的對聯,整體就像一件藝術品,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參觀。而院里住戶天天從這門樓下走過,倒也淡然。
程氏舊宅的五座宅院都是三進院落,磚木結構,坐北朝南。最西側宅院后邊那座大炮樓高14米,青磚到頂,是整個建筑的“制高點”。我們走進僅容一人通過的低矮門洞,發現炮樓共分三層:第一層為三間磚窯,兩旁有暗室;第二層和第三層分為五間,都是板上鋪磚。樓梯極窄,且造有封口,墻體厚實,窗戶極小,猶如碉堡。
“以前說是繡樓,其實這是一個防御工事。”程好民說。如此說來,倒也符合程福亮的武官身份。只是今日的程氏舊宅歷經風雨,歲月已掩去了它昔日的榮光。(記者 張廣英 特約記者 馮合理 文/圖)
二程祠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