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日子。鮮為人知的是,在中華民族遭受欺凌的歲月,洛陽曾舉一城之力,成為中國抗戰史上一個重要支點。1932年1月30日,國民政府遷都洛陽,同年12月1日回遷南京,行都歲月歷時10個月整。
從今日起,“城市檔案”欄目將推出“行都往事”系列報道,帶您一起尋找近代洛陽的行都記憶。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身著長袍短褂,披黑色斗篷,頭戴西洋禮帽,胸前白髯隨風飄動。林森周圍,國民黨中央及國民政府政要或著戎裝,或穿長袍,均表情嚴肅,步履匆匆。(如上圖)
江面上停靠著一艘艘船只,船只會把他們送至鐵路專列,直赴行都洛陽。
1【兵臨城下】國民政府倉皇遷都
這是《中華民國歷史圖片檔案》中的一張照片。就在照片拍攝兩天前,日軍突然對上海發起進攻,“一·二八”事變爆發。數艘日本軍艦徘徊在南京下關江面,直接威脅到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安全。
兵臨城下,國民政府一日之內決定遷都。然而,遷到哪里才最合適?
北平、武漢、西安、重慶、洛陽,都是候選城市。當時東三省已落入日軍虎口,北平唇亡齒寒;武漢緊臨長江,日艦進攻如探囊取物;西安倒是個理想之地,然而彼時隴海鐵路還未修到那里,交通不便;重慶正處于軍閥混戰之中,國民政府的統治勢力還未深入。幾經討論,古都洛陽進入大家的視野。
洛陽地處中原腹地,易守難攻,地理位置優越。且經過吳佩孚、馮玉祥等人的大力開發,洛陽修有兵營,通了鐵路,建了機場,交通便利,即便來日日軍打到這里,再遷西安也不遲。于是,下關江邊,出現了開頭的一幕。
1932年1月31日的《中央日報》,以《國府移駐洛陽辦公》為大標題報道了此消息,為了堵住“政府臨陣脫逃”的悠悠之口,該報道重點指出遷都是為了“完全自由行使職權,望軍政長官同心協力各盡所職,全國民眾需勇毅沉著共赴國難”。
言雖鑿鑿,畢竟走得倉皇。連國民政府的重要文件都未來得及整理裝箱,只用大麻袋一裝捆住,如同草料般堆在火車上運往洛陽。
2【因陋就簡】洛陽擔起抗戰大任
南京開往洛陽的專列上,國民政府與下設各部門1000余人先后到達洛陽。南京僅留下軍政部部長何應欽維持軍事、治安,外交部部長羅文干主持外交,實業部部長陳公博和京滬衛戍司令陳銘樞等處理相關政務。
來是來了,安頓下來卻不那么容易。洛陽雖為十三朝古都,但最末一個在此定都的后晉也已是千年前的事情了。此時的洛陽縣已喪失了“帝都”的硬件,面對忽然涌入的大批政要,有些“消化不良”。
先是各個部門、大批人員無處安插。洛陽沒有像樣的政府辦公樓,吳佩孚留下的西工兵營和地方的學校、寺廟、圖書館等,成了政府的臨時辦公地。聲名顯赫的政府要員找不到官邸,只能暫時委身洛陽各個旅館之中。
今年79歲的市二十四中退休教師章保興,是民國年間洛陽大金臺旅社老板章憲堯的兒子。大金臺旅社位于原瀍河回族區東新安街西段,是當時洛陽最高檔的旅社之一,國民政府遷洛期間此處迎來不少黨政要員。
“聽父親和店里的老伙計講,當時大金臺門口一直有憲兵站崗,‘大官’們陸陸續續地一直住到年底。”章保興說。
位于今老城區青年宮一帶的洛陽老城府衙,一躍升格為國民政府駐地;原吳佩孚的“天”字一號院(今市政府家屬院內),成了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住所;國民黨中央黨部駐扎在西工兵營司令部(原橡膠廠家屬院東北);蔣介石及中央軍事委員會駐扎在省立第四師范(原洛陽一中院內);汪精衛和行政院駐河洛圖書館(在東北隅老北營舊址)和洛陽農校(今農校街小學),考試院駐周公廟,監察院駐南關貼廓巷莊家大院,司法院駐地方法院(原老城和平巷)……
大批要員的涌入,使洛陽城內一時間物資匱乏、物價飛漲,電力、汽車、餐飲等設施也滿足不了“革命新貴”們的需要。
3【行都十月】長期抗戰意義深遠
身在洛陽,首都南京與經濟中心上海的安危仍是國民政府最記掛的。1932年2月10日,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將領蔣光鼐、蔡廷鍇通電全國,請求援助抗日,蔣介石、汪精衛、馮玉祥等立刻聚首徐州,研討抗日事宜。
此時,留守南京的何應欽也為上海抗戰的事情焦頭爛額。由于國民政府的財政與稅收多來自上海,何應欽不時致電孫科、顧孟余及其他在滬的中央委員,請大家共同籌措巨款,以備抗戰之需。
三四月間,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和國難會議分別在洛陽召開。兩次會議確立了“一·二八”事變后的一些治國方略,制定了一些長期抗戰政策,這些都對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私下里,國民政府卻另有一手打算。
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國民黨大事典》一書中,記錄了一則汪精衛在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召開前的通電。汪精衛稱對日本要“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并云“過于畏葸固然不可,徒作壯語更為不可,需知數十年來中國落后固不待言,組織上亦幼稚不完備”。
于是,國民黨與日本間的“交涉”始終未停止。1932年3月間,關于《淞滬停戰協定》的內容就流傳出來,何香凝、蕭佛成、胡漢民等國民黨政要紛紛致電國民黨洛陽中央,反對簽訂辱國協議。然而汪精衛聲稱“不滿者大錯誤”,稱要先保住國民黨才能保住中華民國。
1932年5月5日,中日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國民政府以對日妥協換取了暫時的和平,南京的威脅暫時解除。11月29日,國民政府發布《自洛陽還都南京令》,12月1日,中央黨部、國民政府及各院部會正式遷回南京,并舉行了還都典禮。(記者 王妍 見習記者 余子愚 實習生 張亞南 文/圖)(原標題:1932年,近代洛陽行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