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1932年,近代洛陽行都記憶

2013/8/14 14:31:59 點擊數: 【字體:

    編者按

  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日子。鮮為人知的是,在中華民族遭受欺凌的歲月,洛陽曾舉一城之力,成為中國抗戰史上一個重要支點。1932年1月30日,國民政府遷都洛陽,同年12月1日回遷南京,行都歲月歷時10個月整。

  從今日起,“城市檔案”欄目將推出“行都往事”系列報道,帶您一起尋找近代洛陽的行都記憶。

1932年,近代洛陽行都記憶

1932年1月30日,南京下關江邊碼頭。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身著長袍短褂,披黑色斗篷,頭戴西洋禮帽,胸前白髯隨風飄動。林森周圍,國民黨中央及國民政府政要或著戎裝,或穿長袍,均表情嚴肅,步履匆匆。(如上圖)

  江面上停靠著一艘艘船只,船只會把他們送至鐵路專列,直赴行都洛陽。

  1【兵臨城下】國民政府倉皇遷都

  這是《中華民國歷史圖片檔案》中的一張照片。就在照片拍攝兩天前,日軍突然對上海發起進攻,“一·二八”事變爆發。數艘日本軍艦徘徊在南京下關江面,直接威脅到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安全。

  兵臨城下,國民政府一日之內決定遷都。然而,遷到哪里才最合適?

  北平、武漢、西安、重慶、洛陽,都是候選城市。當時東三省已落入日軍虎口,北平唇亡齒寒;武漢緊臨長江,日艦進攻如探囊取物;西安倒是個理想之地,然而彼時隴海鐵路還未修到那里,交通不便;重慶正處于軍閥混戰之中,國民政府的統治勢力還未深入。幾經討論,古都洛陽進入大家的視野。

  洛陽地處中原腹地,易守難攻,地理位置優越。且經過吳佩孚、馮玉祥等人的大力開發,洛陽修有兵營,通了鐵路,建了機場,交通便利,即便來日日軍打到這里,再遷西安也不遲。于是,下關江邊,出現了開頭的一幕。

  1932年1月31日的《中央日報》,以《國府移駐洛陽辦公》為大標題報道了此消息,為了堵住“政府臨陣脫逃”的悠悠之口,該報道重點指出遷都是為了“完全自由行使職權,望軍政長官同心協力各盡所職,全國民眾需勇毅沉著共赴國難”。

  言雖鑿鑿,畢竟走得倉皇。連國民政府的重要文件都未來得及整理裝箱,只用大麻袋一裝捆住,如同草料般堆在火車上運往洛陽。

  2【因陋就簡】洛陽擔起抗戰大任

  南京開往洛陽的專列上,國民政府與下設各部門1000余人先后到達洛陽。南京僅留下軍政部部長何應欽維持軍事、治安,外交部部長羅文干主持外交,實業部部長陳公博和京滬衛戍司令陳銘樞等處理相關政務。

  來是來了,安頓下來卻不那么容易。洛陽雖為十三朝古都,但最末一個在此定都的后晉也已是千年前的事情了。此時的洛陽縣已喪失了“帝都”的硬件,面對忽然涌入的大批政要,有些“消化不良”。

  先是各個部門、大批人員無處安插。洛陽沒有像樣的政府辦公樓,吳佩孚留下的西工兵營和地方的學校、寺廟、圖書館等,成了政府的臨時辦公地。聲名顯赫的政府要員找不到官邸,只能暫時委身洛陽各個旅館之中。

  今年79歲的市二十四中退休教師章保興,是民國年間洛陽大金臺旅社老板章憲堯的兒子。大金臺旅社位于原瀍河回族區東新安街西段,是當時洛陽最高檔的旅社之一,國民政府遷洛期間此處迎來不少黨政要員。

  “聽父親和店里的老伙計講,當時大金臺門口一直有憲兵站崗,‘大官’們陸陸續續地一直住到年底。”章保興說。

  位于今老城區青年宮一帶的洛陽老城府衙,一躍升格為國民政府駐地;原吳佩孚的“天”字一號院(今市政府家屬院內),成了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住所;國民黨中央黨部駐扎在西工兵營司令部(原橡膠廠家屬院東北);蔣介石及中央軍事委員會駐扎在省立第四師范(原洛陽一中院內);汪精衛和行政院駐河洛圖書館(在東北隅老北營舊址)和洛陽農校(今農校街小學),考試院駐周公廟,監察院駐南關貼廓巷莊家大院,司法院駐地方法院(原老城和平巷)……

  大批要員的涌入,使洛陽城內一時間物資匱乏、物價飛漲,電力、汽車、餐飲等設施也滿足不了“革命新貴”們的需要。

  3【行都十月】長期抗戰意義深遠

  身在洛陽,首都南京與經濟中心上海的安危仍是國民政府最記掛的。1932年2月10日,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將領蔣光鼐、蔡廷鍇通電全國,請求援助抗日,蔣介石、汪精衛、馮玉祥等立刻聚首徐州,研討抗日事宜。

  此時,留守南京的何應欽也為上海抗戰的事情焦頭爛額。由于國民政府的財政與稅收多來自上海,何應欽不時致電孫科、顧孟余及其他在滬的中央委員,請大家共同籌措巨款,以備抗戰之需。

  三四月間,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和國難會議分別在洛陽召開。兩次會議確立了“一·二八”事變后的一些治國方略,制定了一些長期抗戰政策,這些都對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私下里,國民政府卻另有一手打算。

  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國民黨大事典》一書中,記錄了一則汪精衛在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召開前的通電。汪精衛稱對日本要“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并云“過于畏葸固然不可,徒作壯語更為不可,需知數十年來中國落后固不待言,組織上亦幼稚不完備”。

  于是,國民黨與日本間的“交涉”始終未停止。1932年3月間,關于《淞滬停戰協定》的內容就流傳出來,何香凝、蕭佛成、胡漢民等國民黨政要紛紛致電國民黨洛陽中央,反對簽訂辱國協議。然而汪精衛聲稱“不滿者大錯誤”,稱要先保住國民黨才能保住中華民國。

  1932年5月5日,中日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國民政府以對日妥協換取了暫時的和平,南京的威脅暫時解除。11月29日,國民政府發布《自洛陽還都南京令》,12月1日,中央黨部、國民政府及各院部會正式遷回南京,并舉行了還都典禮。(記者 王妍 見習記者 余子愚 實習生 張亞南 文/圖)(原標題:1932年,近代洛陽行都記憶)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網(2013-08-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