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各種燈具都用油脂(植物油、動物油)作燃料,直至20世紀四五十年代,農村還在使用老式棉油燈,鐵燈、鱉燈、燈盞是其代表。
鐵燈家家都有,因其比較普遍,所以人們直接稱之為“燈”。這種燈是由當時非常便宜的生鐵鑄造而成的,其形如一個帶把兒的缽盂,前沿上有個缺口,是安放燈捻的地方。鐵燈通常要放在燈臺上,以求取得高照低明的效果。
鱉燈用于室外照明,其形狀像一個伸長了脖子的鱉,鱉的脊背上開個帶卷沿的圓口,燈油可從這里添注。燈沿外邊,有一圈凹槽,這里可以拴上鐵絲,把鐵絲末端彎成一個鉤,可以用它把鱉燈掛起來。鱉燈的燈身后面有把,可以端著照明。過去在廟會夜市上賣粉湯的、賣包子的,甚至唱夜戲的,都要用鱉燈照明。
燈盞是用陶瓷制作的,其形體很小,一次注油不過一湯匙。燈盞的外形像一枚較大號的棋子,燈腔中間豎起一個紉(rèn)燈捻的管形圓柱,燈捻也由棉線合成,一端浸在油里,一端穿進燈柱,從柱頭的圓孔中穿過來,露出來一點以供點燃。燈盞是專門為“燈節”準備的,它的應用常以多取勝。(胡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