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軍禮耳熟能詳,比如舉手禮,五指并攏,自下而上經胸前直上至眉尖以上,掌心稍向外翻,備顯軍人的颯爽英姿。但這舉手禮是怎么來的呢?
在西方,軍禮最早起源于古羅馬時代。當時,羅馬帝國龐大的騎兵軍團里,已有了軍禮的雛形:每當騎兵們策馬相遇,都會相互舉起頭上戴的面罩。這一方面是向對方表示敬意,另一方面也是為顯示自己的臉部,以免被對方誤傷。到了“騎士時代”鼎盛期的11世紀,歐洲各國的騎士們已去掉了面罩,改為脫下頭盔或帽子以示敬意。
同時,以舉手禮為共同特征的近現代軍禮開始發端。其由來有兩種傳說,雖因年代久遠,已不可考證孰是孰非,但它們頗具浪漫色彩:
一種說法是,1588年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后,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為凱旋歸來的將士舉行祝捷大會,并親自為有功將士頒獎。當時,為維護女王的尊嚴,規定將士領獎時,用手遮蔽眼部,不得對女王平視。這一動作后來就逐漸演變成今天各國軍隊的軍禮。
另一種說法則是,嚴肅的軍禮來自歐洲中古時代的“情場”。當時,一位公主要下嫁一位勇敢的武士。而想得到公主的武士很多,免不了要在公主面前“刀光劍影”一番。比武之前,武士們列隊在公主面前走過,為示意自己被公主“太陽光芒般的美麗”所暈眩,都將手舉起遮蓋在眼前。漸漸地,這個動作就發展成了敬禮。
不過,率先正式把“脫帽致禮”的傳統改為用手接觸帽檐敬禮的,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克倫威爾領導的新軍。那時的英國軍人相互敬禮時,右手掌緊貼帽檐,手心向外翻,用以向對方表示自己手中沒有武器;同時兩腿并攏呈立正姿勢,以顯軍人氣魄。法國大革命后,法國軍隊也先后實行了這一新式軍禮。不久,這種軍禮又傳到美國,進而逐漸傳到全世界。
軍禮在中國同樣“源遠流長”。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軍禮作為“師旅操演、征伐之禮”,就同“吉、兇、賓、嘉”禮儀一齊并稱為“五禮”。中國古代的軍禮大體可分為兩種:一是拱手禮,據《史記》記載,漢文帝視察軍營時,名將周亞夫手持兵器向皇帝拱手,說:“身著鎧甲的將士不行拜跪禮,請允許我以軍禮參見。”引起皇帝的贊賞。二是下級通常向上級行的跪、拜之禮。
鴉片戰爭后,西方軍禮逐漸傳入中國。晚清陸軍用了半個多世紀才從舊軍禮過渡到西式軍禮。甲午戰爭后,經光緒皇帝批準,推出了第一個全國性的近代軍隊禮節制度——《陸軍行營禮節》,并在辛亥革命前成為清軍通行的軍禮。
我軍軍人敬禮方式可分為舉手禮、注目禮和舉槍禮。著軍服戴軍帽通常行舉手禮;攜帶武器不便行舉手禮時可行注目禮;舉槍禮僅限于執行閱兵和儀仗任務時使用。
(據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