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人杰地靈,山川秀麗,派河、豐樂河及其眾多支流,是肥西古代文化的搖籃和發祥地。早在四、五千年前,先民就在這塊熱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他們斬荊棘、建家園,聚族而居、漁獵而食,留下了豐富的遺跡。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表明,我縣現存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為39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2處。文物點有新石器及商周時期的古遺址、有歷代古墓葬、有明清建筑、有淮軍將領建造的眾多圩堡。
近年,縣文物管理部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在省考古部門的主持和指導下,共搶救性發掘漢代至明清時期古墓葬500多座,古遺址3處,古窖藏5處,出土各類文物3000余件,古錢幣數萬枚,珍貴文物有太平天國銅炮、商代青銅觚、爵、簋,春秋戰國時期的鎛鐘、鼎、劍、戈、矛以及漢、唐、宋時期的銅鏡、瓷器等。這些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形象、直觀、準確地反映了肥西縣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社會風貌。
針對社會當前處在大建設大發展新的歷史時期,縣文物部門積極做好保護工作,提出“構建縣、鄉、村三級文物保護網絡”建議,鄉村成立了文物保護隊伍,明確責任,落實任務,文物點得到及時合理有效的保護,此舉得到國務院文物普查領導小組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國文物普查簡報上稱為“肥西經驗”。